接前面文章:
07
接着往后发展,走到了完整的客体关系阶段,也就是个体第一个“整合”能力可以了,第二个“客体恒久性”也可以完成了这样的人,就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了。
所谓比较“完整”的人,包括在临床上我们会见到的那些神经症性的病人。比如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等这些神经症性冲突或问题。
可以看到,此前所说的边缘或自恋人格,人际关系中总是会有问题。比如因为没有办法耐受孤独,害怕被人抛弃,所以人际交往和行为上往往会非常混乱。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随着他们内在世界的混乱,更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混乱行为。比如因为他相信别人害他,所以他想要先把对方杀死——这样你就没有办法害我了…
然而在神经症这个层面,个体内心虽然同样也会有很多冲突和纠结(这种冲突我们称之为神经症性的),但是这一类人,通常是向内攻击,即通俗所讲的“祸祸”自己。或者说虽然自己心里难受,但是他不去“祸祸”别人,那么他的行为上,就没有很多那种失功能或者攻击他人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神经症级别的人格发育相对来讲比较健康。他们与混乱行为有关的症状通常较少,不会有很多外在的失功能的行为,而是与自我内心的罪疚感、羞愧和悲伤、抑郁等有更多的关联。
08
最后,我们需要做一下强调说明:
首先,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这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问题时经常会使用的概念,只有将这些概念区分清楚,把它们之间的联系梳理通顺,才可以排除学习和交流时的障碍。
其次我们说,这里所谓的"心理正常",就是
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理论中所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而"心理不正常",是变态心理学理论中的"心理异常",即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很显然,"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
可见,"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之中。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一定有病,不健康和有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
另外,在临床上,鉴别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对于是否有病,心理咨询和精神病学都很关心,但动机和目的却不同。前者主要是为了鉴别;后者主要是为了治疗。
所以我们说,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最恰如其分的概念,只有"心理不健康",而这两者都属于心理正常范围。
那么我们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就可以把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分别使用"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这三个概念来表达。
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上述就是"健康心理"的内涵,它涵盖着一切有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的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含义,我们可以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这一定义与前面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矛盾的。一个是关于心理健康的、一般性的抽象定义,一个是关于健康心理活动的具体的定义。
显然,这种动态平衡过程,在常规条件下,是在主体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然而,人类及其个体不是静止的,无论他们的自身状态,还是他们的生存环境,都处在变化之中。倘若主体自身,或内、外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那么,这种动态平衡过程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动就可能远远偏离群体心理的健康常模。
这时,心理活动就可能变为另一种相对失衡的状态和过程。
假如,在非常规条件下,当心理活动变得相对失衡,而且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稳定生活质量起着负面作用,那么,这时的心理活动便称为"不健康心理"状态。"不健康心理活动"涵盖一切偏离常模而丧失常规功能的心理活动。
据此,我们给"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而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可包含如下类型: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所以,在精神分析师的眼里,没有完全正常的人,最健康的人就是神经症疾病,或者说最健康的人就是神经症级别的人。
此外,正如我们前面所强调过的,关于这个“客体关系系谱学”,是在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临床上所看到的一些不同类别的精神疾病和神经症个案,会对应我们生命早期的某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至少从外观上来看,不同的成年期心理疾病或问题的表现,与他在生命早期某个阶段的表现是非常对应和吻合的。
所以就有了一个思路,当对一个人成年后的某种心理疾病或问题有了印象以后,我们就会对他生命早期在表现上与之对应吻合的那个阶段中,和父母之间是如何互动的感兴趣。
还是那句话,这只是精神分析理论基础上看问题的一个视角。早期发育不“完整”,有可能导致成年出问题,但不是百分之百地一定会出问题。
也就是说,当在一个成人身上看到某一类精神或心理问题表现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去了解他生命早期理论对应阶段的情况,看看能不能从这个维度来理解或解释他现在的症状和问题。
更多交流请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