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透镜 |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五):本我、自我与认同
文摘
健康
2024-01-26 16:56
山东
关于“本我”,首先我们说,小婴儿出生后,自然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冷了就得给他盖被子,那么这个小婴儿生来就是一个很“本我”这样的状态。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的状态,就是纯粹要追求满足,寻求快乐的一个状态。回到生活中,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一个小婴儿,在寻求快乐的时候,是非常要求及时得到满足的——我现在饿了,你就得马上过来喂我…如果你一时半会过不来,往往会哭得撕心裂肺…这个时候的妈妈,在孩子这样用他的哭声来和她表达需求的情况下,难免就会很慌张,会猜测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饿了?困了?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了?…然后你会发现,如果老是猜不中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婴儿的哭声会变得越来越凄惨…妈妈当然也就更加地揪心。这种哭现在大家知道了,就是小婴儿在寻求满足的时候,是一刻也等不及的,往往是必须即刻就要得到。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就相对会聪明一些,或者说更灵活一些,比如此刻寻求即刻满足,但等不来怎么办呢?可能他会在无意间突然发现,自己的手不小心塞到嘴里去了,现在吸吮自己的手指,好像也有一定的安慰作用…因此我们会发现,比婴儿大一点的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有时候会把自己的手指塞到嘴里,也能安静下来。就是迟迟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可以把他的这个满足需求转移到别的对象上去。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孩子寻求快乐满足的“力比多”总是要有一个可以释放的对象,而且要的是即刻释放(得到满足)。如果这个对象满足不了,那么马上要找下一个目标,一个能够让“力比多”得以释放的目标或对象。所以可以看到,“本我”寻求快乐满足的时候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即刻满足;另一个就是(比如A)满足不了我,我就去找B,还不行,再去找C等等…就是要马上找到一个替代对象。然后这两个特点,弗洛伊德又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初级过程”。就是“本我”寻求快乐的时候,更多采用的是这种初级的过程。现在来看,一个小婴儿生下来,然后可能到一岁左右,是一个纯粹的“本我”的状态,这无可厚非和质疑。但是婴儿终归要慢慢长大,再大一点的话,总不能一直都是以完完全全的“本我”在跟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人打交道。或许家里人能够让他继续用“本我”与他们打交道,然而出了家门,别人不一定允许。比如“本我”寻求即刻快乐的满足,看到别人的玩具,自己就必须要玩;看到人家吃的,自己也必须马上要吃到,这肯定不行,不给就去抢,显然那就更不行了。所以这个小孩子,到一定程度他就必须要发展出来一个更适应社会的部分,让他与这个社会,或者说与他的外在的环境能够接轨,能够打交道。可以看到,“自我”主要就是用来处理我们个体与外在环境的关系的。首先,要处理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个体就需要有一个能力——对外在环境的感知能力。就是能够感知到外在环境中发生了什么的能力,这是个体一个很重要的知觉的功能,也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前提。在知觉到了这个环境发生了什么以后,还要去体察一下,对环境里面发生的这些事情,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体验?有一个什么样的情感的反应?…就是对于环境中感知到的事情,个体是如何感受、思考和认知的?那么所有的这些部分,包括对于环境事件的感知和思考,最终决定了一个人如何去应对这个环境。所以在谈到“自我”功能的时候,第一个就是直接与环境打交道的能力,其中的基础是能够知觉到,然后有思考,最后是决定或反应。那么显然,如果对环境的感知觉和思考是错误的,然后反应是不恰当的,往往就注定了这个人与他的外在环境的关系不会特别好。关于“自我”的其他功能,我们后续还会谈到,这里先来看看“自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说小婴儿生来只有“本我”,所以“自我”要来,肯定是从“本我”里边分化出来的,或者说,是从“本我”里边派生出来的。那么“本我”要派生一部分出来,执行一个现实的,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这样一个功能的话,注定就不能像原来那么野性,像一匹脱了僵绳的马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快乐怎么来。形象一点来说,“本我”派生出来的这个部分变成“自我”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一个驯化,把它原来很野性的那部分脱掉。专业上的说法就是把它原来带有“攻击驱力”的部分去掉,而这一部分心理能量,要变成一个能够温和地处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功能。通俗来讲,就是把“本我”的心理能量中,非常野性的、攻击性的某些部分去掉,能够老老老实实地收敛一点,然后把它变成一个相对中和的,或者说比较温和的状态。那么改变后的这个部分,就可以作为个体“自我”的这个人格结构,来执行“自我”的功能了。显然,“自我”从“本我”里派生出来,总是需要一个慢慢发展成熟的过程。首先当然与个体的自然成长有关系。随着个体慢慢长大,躯体逐渐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一步步完善,这本身就能促进个体的“自我”功能越来越好。同时对“自我”发展影响特别重要的部分,是个体成长的环境,尤其是这个环境里面的人,即个体成长过程中,在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很大关系。这样来看,这些问题与个体原来和什么样的人生活,就有非常大的一个相关。你的朋友一家子和你一起出去玩,如果稍用心地观察一段时间,通常都会发现这个家庭中年龄不大的孩子,更多的是像他的爸爸,还是更多的像他的妈妈。就是包括这个孩子的言语和情绪的表达,以及与他人打交道的方式等等,会很像他的爸爸或者妈妈当中的一个。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专业的术语来说明,就是这个孩子在和谁“认同”。那么这里我们显然也就能够理解,一个孩子对他生命中的某些人的认同,肯定与他的“自我”有关系。也可以说,“自我”在这里执行了与外界环境(中的人)打交道这样的一个功能。现在看回来,我们说一个孩子,他的言语表达,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以及他的情绪表达和控制如何,这些都是他的“自我”的功能。那么在他生命早期的时候,会倾向于模仿爸爸还是妈妈,就是这个孩子对他人的认同,对于他“自我”功能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影响。关于“认同”,这里拓展一下。实际上,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光有对父母的认同,还有对很多其他人的认同。当然小的时候是以对父母的认同为主,但是随着年龄慢慢增长,上了幼儿园,然后进入了学校,随着社会交往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个认同的范围也会扩大。比如认同幼儿园或学校里的老师,比自己年龄更大一些的哥哥、姐姐以及其他长辈亲戚或者社会中的某些人等等。生活中你会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往往特别喜欢跟着那些比他大的哥哥、姐姐玩儿,这也是一种认同的方式。而大一点的话,到了青春期以后,会有对偶像的那种追星行为,这实际上也是青少年在和自己心中的理想客体进行认同的一种情况。当然再大一点,成年以后对于自己心目中理想客体这种期待的对象,也可能会有一个认同存在。所以,“认同”在我们一生中都是持续存在的,只不过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认同的对象和内容方面。比如比较小的孩子,通常是不加选择的。可能他很崇拜爸爸,说话、做事情等方面都要模仿他。但是长到一定年龄,大一点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对于认同对象和内容就有了一定的选择,可能就会挑选某个人以及他身上欣赏的方面向他靠拢,就是在认同对象和内容上会有一个选择性。此外,我们说认同一个人,就是变得像这个人。那么是不是总会选择这个人好的方面认同,而不会选择他坏的方面去认同呢?这个不一定。比如生活中这样一种现象,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非常粗暴,就是在情感上不是特别细腻、温和,不是打就是骂,当然孩子会很生气,对他们就有很多的委屈和愤怒。因此这个孩子在慢慢长大到成年的过程中,会发誓说我将来有了孩子,绝对不会像他们对待我那样,来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但是实际情况中,这些人里面就会有一部分人,无形中会发现(当然,也会有人一辈子也觉察不到),自己经常是控制不住地像自己的爸爸妈妈当年曾经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认同,而且弗洛伊德给它起了一个专业的名称,叫做“与攻击者认同”(即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解释)。就是他变成了一个与曾经伤害他的那个人非常像,甚至是一模一样的人。那么在这个例子中,就是说他认同了他的父母身上那个很有攻击性、暴力的部分。除了“与攻击者认同”,生活中还有一类可以见到的关于“认同”的现象。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她的爸爸生病去世以后,就莫名其妙地出现各种躯体症状,要么突然感到心脏“突突”地急跳,让她觉得什么都没法干;要么就是舌头麻木了;或者胳膊突然不会动了等等很多这种躯体的症状。而且去医院检查,没有任何生理问题,就是没有任何躯体方面器质性病变的因素,一切正常。那么她为什么会这样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总是觉得不舒服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了解,可以知道这位女士,一定程度上,在她的潜意识里面,认同了她去世的爸爸…就是她在情感上没有办法接受爸爸的去世,不能完成对这件事情的“哀悼”(心理学上的说法,通俗的解释,就是放下)。且在悲痛中沉湎日久,就把自己代入到这样一种好像我马上也要死掉了,然后每天都很担心自己是不是快要死掉了的状态。或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她的这些症状实际上就是一种(潜意识中)要把自己搞死的体验——今天有这个毛病,明天出那个毛病…而这些在她的潜意识里面,就是一种对于自己去世的爸爸的认同。这是一种情感在潜意识层面非常深层的一个认同,而且同类的例子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特别少见。一位女生,本来她的身体挺苗条的,但是在她的妈妈去世后没有多久,就慢慢开始发胖,然后变得非常的胖,这是她不想要的…在给她咨询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她的妈妈一直是非常胖的一个女性,那么这里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她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在和她丧失的那个对象(她的妈妈)进行了一个认同。就是我如果变得像离去的那个人一样,潜意识中就好像她并没有离开我。而这也是情感方面很深层的一个认同。同时还可能有的一个解释是,她通过自己这种“口欲期固着”的“本我”的满足,来防御(消减)妈妈这个极其重要客体的丧失,给她带来的极大的悲痛体验。
更多交流请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