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修复(十三)| 羞耻感(下):自我接纳之旅,羞耻感的温柔疗愈

文摘   健康   2024-08-06 15:25   山东  

羞耻感(上):心灵的警报系统,还是内心深处的隐形利刃?


羞耻感(中):我的存在就是个错误


前面文章中,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羞耻感,以及带给我们最大创伤的一种羞耻感,不知道是否激发了大家对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情感和行为的觉察。这里希望大家记住:觉察是重要的开始,只有先认识羞耻感,再面对羞耻感的时候,才能容纳羞耻感,减轻羞耻感。

 

那么觉察之后,我们来学习如何自我调节的方法。


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可以帮助经常感觉到羞耻的个体提高接纳羞耻和自我安抚的能力,这个方法就是“自我悲悯意识训练”。希望这些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以后,修愈自己的羞耻感…

 

更重要的是能够不再认为自己是破败的、不堪的、羞辱的,甚至是肮脏的,而是感觉到自我的充足和圆满。

 

这里所谓的“自我悲悯”,是指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痛苦并产生共鸣,在乎并善待自己,对那些痛苦和缺陷抱有客观理解的态度,并认识到这一切都是情有可原的。

 

看到这些,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自我原谅吗,这还不容易?!…


但恰恰说错了,很多人其实并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原谅,而往往是无法真的放过自己,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里面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我悲悯是自我放纵。而大家都知道,自我放纵不是被生命所允许的。


其次,有人可能觉得自我悲悯会让自己变得软弱、懒惰或者自私。比如咨询中有人就会说:对自己苛刻一点比较好,不然我会变得懒散、自满。

 

第三,我们社会向来推崇个人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当我们出现问题时,通常习惯归咎于自己。

 

第四个原因,有的人拒绝承认自己的遭遇,让否认成为帮助自己暂时远离伤害的防御方法。


01


真正的“自我悲悯训练”由五个步骤组成:

 

第一个步骤,自我理解。

 

有一位女性来访者,特别嗜好喝酒,因为喝酒她失去了家庭和工作。其实她也很讨厌自己喝酒,也很想戒酒,但是多次尝试都失败了以后,她变得特别讨厌自己,觉得自己很没用。

 

咨询中发现,其实她喜欢醉酒的感觉,也觉察到不喝酒时,总爱胡思乱想,无法入睡,但醉酒后感觉很好,好像一切都变得柔和了,所有的困难都消失了…

 

而在说完自己醉酒后感受的时候,她会觉得更加羞耻,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样愉悦的感觉。

 

其实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和这位来访者一样,总是在贸然地否认自己。


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去发现过往的经历,与当下正在发生的行为模式之间的联系,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从而悲悯自己。

 

因为当你发现过往与当下的联系时,会意识到尽管当下自己的很多做法为他人和自己所不齿,但也是自己目前所能做的、有效的应对方式和生存技能,且都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正如我们经常会说的那句话:所谓的症状都是具有功能和意义的。

 

对于上面这位女士,在持续的咨询中,逐渐意识到童年经历才是自己现在喜欢喝酒的真正原因。

 

从她六岁的时候开始,父亲就对她进行了身体的虐待,直到16岁,她离家出走后才真正地解脱出来。

 

因为遭受过的虐待,她几乎每天都会出现记忆的闪回,而喝酒是她唯一能够抑制自己回忆过去的方法,或者说,至少可以暂时地抑制住。

 

而在真正认识到自己喝酒的事出有因之后,她就不再过度地批判自己了。

 

所以我们说,如果你也有过度饮酒或者其他某种成瘾的行为,那么也请你可以首先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在使用这些行为来应对曾经的创伤经历或体验。

 

这一点很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并在理解自我的基础上,学习把症状和自己分开。


也就是说,要明白有问题的是症状,而不是我这个人。然后以理性和观察者的姿态,去看看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它是如何影响着自我的发展的?

 

关于自我理解的具体方法,每个人的方式往往不太一样。有的人喜欢写作,可以通过给自己写信的方式来进行这个连接的过程;有的人喜欢思考,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促进这个过程;还有的人喜欢体验,那么建议你学习正念,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来与自己的内在建立连接。

 

而如果你很难进行这些方式,能够去做这样的连接,或者无法一个人面对过去的创伤经历,那么建议你寻找一位专业人士的陪伴,帮助自己去“看见”。

 

02


第二步,自我宽恕。

 

自我宽恕是治愈羞耻感的良药,原谅自己才能避免继续对自己以及他人的伤害。


自我宽恕包括三个部分:

 

首先要原谅曾经被忽略的情感和被虐待的身体,感谢它承载了这么多年本不该承担的痛苦。

 

其次要原谅自己因为遭受的虐待而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对自己的苛刻、自我责备、自我虐待或自我伤害等等。

 

最后要原谅自己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比如因为自己曾经受虐的经历而对孩子有施虐的冲动;因为自己的防御而对最亲近的人过分的指责等等。

 

原谅自己对他人所犯的错,并不是要推卸责任,而是要让我们自己从自责中解脱出来,更清楚地看见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行为模式…

 

诚然,原谅是一件非常艰难的过程,无论是原谅自己还是原谅他人。但是只有当我们去尝试原谅时,才能够真正地去正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不堪的时光,不再去否认和逃避。

 

这里鼓励大家尝试一个方法,就是写一封自我宽恕的信。你不用一口气写完这封信,同时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悲悯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觉得自己又开始自我批判了,可以先停下来,回到我们前面的第一步——自我理解,即回想自己为何产生了这些行为?


03


第三步,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的核心是接纳不完美的部分,尤其是自己的缺陷、弱点和缺点。

 

我们经常会对自己抱有不合理的期望,当无法达到或者说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时,往往就难免会一直在消极的思维模式中循环。

 

大家想必知道,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接受现实,调整预期,改变可以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通常当我们无法接纳那些当下无法改变的事实的时候,往往内心就会升起一个批判的声音,对自己横加指责。而这个批判或许是来自于我们内化了的父母;或许是来自于我们内化了的羞耻感…


04


第四步是自我关爱。

 

自我关爱是自我悲悯意识训练的核心,但我们往往要做很多的准备,才能让受伤的自我愿意去关爱自己。

 

在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现实中,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说:不要自私,不要总想着自己…结果长大后,我们也不怎么会关爱自己。

 

通常我们知道怎样去帮助身处困境的好朋友,却不知道怎么来面对遇到困难的自己。所以我们要克服这种教育加之于我们身上的阻力,要允许自己被自我的遭遇和痛苦所触动。

 

这里分享五个可以让自己逐步开展自我关爱的小练习:

 

1、当身处困境时,像安慰其他朋友一样尝试安慰自己;

 

2、用鼓励的方式与自己交谈,培养一种充满激励的内在声音,给自己打气。如果你找不到这个鼓励的声音,那就想想你是如何鼓励自己的孩子的,或者某个好朋友是如何鼓励你的;

 

3、可以爱抚自己的身体。我们都体会过婴儿在母亲怀抱中的感觉,而当我们与知心爱人肌肤相亲时,也是那种温暖的,全然接纳的感觉,

那我们自己也可以去爱抚自己疲惫的身体。

 

比如你可以轻轻地拍拍自己的肩膀,然后慢慢地抚摸自己的臂膀,或者把头埋进自己的臂窝里趴一会儿,同时感觉自己的呼吸,或者感受手指划过垂落的头发,让自己放松下来;

 

4、了解并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可以写下自己感到开心或者舒服的事情,形成一个自我安慰的手册。当自己感觉到羞耻不安时,从手册中找到一些办法让自己开心起来;

 

5、最后一个方法是成为自己渴望的父母。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我们可以学习成为自己的父母,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给自己鼓励以及尊重和关爱的父母。

 

因为现在我们已经长大,要相信我们可以给予自己想要的东西。


05


“自我悲悯意识训练”的第五步,也就是最后一步——自我鼓励。

 

羞耻感让我们丧失了前进的能力,让我们背负着被人嘲笑的恐惧而不敢去冒险。哪怕一个小小的想法,羞耻感往往可能都会否认自己或者不敢去面对。

 

有这样一位女士,一直以来有一个心结,就是从来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过自己的生日,因此就特别希望爸爸妈妈能给她过一个生日。但是她都30多岁了,却从来没有敢和父母提这样的需求,因为她一直觉得自己无法跟父母提要求,怕自己成为父母口中不齿的娇小姐,也特别怕被无视。

 

她的朋友就不断地鼓励她,让她去表达自己的这个需求。最终她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去找爸爸妈妈说了这个需求。

 

爸爸妈妈答应给她过一个热闹的32岁生日,而且还请她原谅,因为工作和现实的一些原因,爸爸妈妈自己没有过生日的习惯,也没有注意到她的这个愿望。

 

当时她抑制不住的喜悦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她流泪了,也释然了,同时感受到内心充满了感恩和力量。


这里面除了来自于外在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她将外在的鼓励变成了自我鼓励,并最终成为了自己行动的动力——相信并最终自己可以这样说出来,可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说,不仅仅是羞耻感,其实我们内心很多负面的感受和情绪,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

而当你不能进行悲悯训练的时候,也可以用我们前面提到的自我理解的方法来理解自己,不用强迫自己



然后,当这种自我悲悯成为你接下来的行动,让自己可以昂首挺胸地坦然接纳、尊重和赞赏自我,无需再背负他人期望的时候,就可以培养一种温柔而慈悲的内在声音——


在你遇到挫折和失意的时候鼓励你,在你有所收获的时候赞赏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翊心心理
识别、澄清、修通自我路上的陪伴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