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修复(十九)| 空虚感(下):理解并重塑意义,面对真实的自我
文摘
健康
2024-09-16 15:25
山东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了什么是空虚感和空虚感从何而来,以及它和我们童年经历的关系。那么,现在我们继续来探讨如何理解和面对空虚感。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节告诉大家怎样成为现实生活中很充实的人生赢家的方法课,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会让大家失望了…这里并不想大家一头就扎进“”改造”的方法中,立刻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而是希望我们首先可以真正地理解和诚实地面对空虚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我们说,要去理解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除了了解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外,其实还应该看看它对我们的生活发挥了哪些作用?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情绪产生某种依赖?…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一直存在于我们生命中的原因,就像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一样。对于空虚感而言,正如前面文章中所说的那样,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空虚、没意思等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或体验。而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用空虚感来表达自我,或者某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一种”伪装自我”,是因为它有以下三种功能:上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到形成“假我”的人,其实很难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这些需求或愿望,只是他们的这些愿望被压抑了下去,压抑到自我的意识都遗忘了它们的存在。因为如果他们不把自己本来的需求和愿望压抑下去,那么求而不得,显然会过得非常难受。所以我们说,空虚感其实是隐藏和“保护”了这些被压抑的愿望。现在大家知道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空虚实际上是我们主观中能够体验到的缺失感,是那些被深埋的愿望、幻想的缺失和不在场所带来的。比如有这样一位来访者,他喜欢用空虚感来形容自己的生活,好像因为有了这个空虚感,他就可以什么都不做…他整个人笼罩在白茫茫的空虚中。在深入咨询后,才慢慢看到空虚下那些被压抑了的愿望是什么——他说他不能爱自己喜欢的人,也不能有所期待,因为他所认为的现实会让这些期待注定落空。他也拒绝所有的阐释,因为他觉得这些都是徒劳的,一定会失败的。可以看到,他在通过空虚来深藏住这些需要和被压抑的愿望,或者说,抹去了所有的愿望和感受,因为这样,他会感觉好一些。二、对某些人来说,空虚感是一剂解药,会让他们避免应对负面情绪,尤其是攻击性的情绪。心理学家在对一些边缘与自恋障碍患者的空虚感的研究中发现,这些人时常感觉到空虚,是因为他们用一种更弥散的,没有太多有意识内容的精神状态,去替换或者逃避那些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攻击欲和抑郁感。此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失去了一位所爱的人,会被激发起怎样强烈的情感呢?尤其是这个爱人,对我们非常重要,甚至这个人的离开,会伤害到我们的自我价值感的时候,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要去攻击、伤害对方。或者准确一点来说,因为恼怒对方的离开,而产生一些关于征服、敌意、嫉妒或复仇的幻想。当然同时,我们也会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沮丧,以及使人疼痛的抑郁感。那么,在这波巨大的丧失感过后,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很多人会陷入到一种空虚的状态里面,从而达到停止痛苦的感受和幻想行为的目的。所以,有人在失恋或丧偶后就会觉得世界是白茫茫的,什么都没有意义,甚至自己也没有了起伏的情感体验。我们说,大部分防御性的行为本身,也是获得满足感的一种手段,只是有些时候这种满足感不那么明显。对空虚的人来说,通过坚持自己的空虚感,释放了一部分自己内部侵略性的感受。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来访者,当咨询师鼓励他尝试体验自己的感受时,他会执拗的回应说:就是空虚感啊,空虚下面什么都没有,你干嘛总这么问我?…我们从他的回应中就能发现,他习惯于用待在空虚里的方式,拒绝探索从而体验到任何感受的可能性。同时从他的回应里面,咨询师其实也有一种被拒绝,心里不舒服的感受。而如果这个时候,咨询师表达出来愤怒或者不爽,那么他那个深埋在空虚感之下的敌意、愤怒的攻击感,恐怕就要转而由咨询师来体验了。也就是说,坚持空虚感的人看起来没有真的发火、动怒来攻击别人,但是往往会用他们的空虚感达到让别人不爽的这种效果。这里用亲密关系的例子来跟大家解释。对那些感到空虚感的人,他们惯常用的获得某种主动性和控制感的方法是“我没有去爱的能力”。比如,有人和爱人发生冲突或者闹分手时,他们会自嘲地说:我就是爱无能,我是没有能力去爱的…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把自己视为关系中更冷酷的一方,于是就能体验到主动的感觉,也就避免了“我十分爱你,你却不爱我”的那种虚弱和无力,好像自己有了主导控制权。当我们了解了空虚感的功能之后,大家有没有发现,空虚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精神状态,它其实是一个动态平衡,是人们各种内在精神、内容冲突下的结果。表面上看,空虚是一种缺失的,什么都不存在的状态,但是它和我们的梦一样,底下潜藏着很多幻想、愿望与冲突。如果我们能将空虚感下面潜藏的内容挖掘出来,就可以描绘出空虚的人的精神活动,从而通过解决这些深层的冲突,让空虚感的功能不再被需要,让人不再依赖空虚发挥作用,从而让空虚感自然消减。那如何能够找到空虚下面潜藏的内容呢?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家斯蒂芬的临床案例,来解释这个过程。这个案例中的来访者是一位外表迷人的年轻女性,自诉长期被空虚感困扰,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也无法对其他人产生真挚的情感,偶尔还会有一些自杀的念头…这种空虚感越来越令她难以忍受。她告诉咨询师,除了空虚以外,她已经感觉不到任何其它的情绪了…有时候她的空虚是一种什么都不想要,也不需要的状态,但是,有时候她又感到自己的空虚是在强烈地渴望什么东西来填补…回溯她的成长经历,这个姑娘的童年,父亲是一个过于自恋,无法在情绪上关注和回应她的需要的人。而她的母亲,则对她过度地依赖,以此来弥补自己婚姻的不美满…在姑娘四岁的时候,母亲患上重病,并威胁到生命,由此住院进行治疗。而此时,她的父亲离开了她们母女二人…在等待母亲出院期间,她被强大的恐惧缠绕,害怕母亲会一去不复返。因此,她无意识中设计出了一系列宗教式的行为,比如跪在厕所里祈祷,让自己不吃东西等等。同时她微妙地认为,是自己身上的某些原因对家庭中发生的一切负有责任。比如她觉得自己无法控制的恐怖的幻想,会伤害到母亲。她希望排空这些念头,进而想通过把自己“抹去”的方式,让母亲能够平安归来…这种想把自己“抹去”的状态,后来延伸到她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她空虚感其中的一个溯点。此外,母亲险些死亡和父亲的失去,让她无法能够面对恐惧、愤怒、失望等消极、冲突的情感体验。每当这些冲突出现的时候,她的那些极端痛苦的记忆就会被唤起,从而给她带来难以承受的痛苦…因而最终,她无意识中慢慢地出现用空虚这种感受不到一切的方式,来使自己能够稳定下来。后来母亲身体恢复,回到了她的身边,但母女二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却呆在一起的相处方式。她们住在一起,母亲对她诡异的作息和明显的症状视而不见,她也从来不和母亲谈论真正重要的话题…虽然两人维持着空洞、安全的关系,但她们双方都对此感到满意。可以看到,这位来访者习惯用空虚维持着某种和谐感。而在咨询中,她也用同样空虚的沉默,来维持着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随着治疗的进行,姑娘逐渐能够感觉并详细描述出自己的空虚感里面,有哪些不同的层次,并且能够把空虚的感受和过往的事件联系起来。比如,她意识到之所以希望自己能够消失,一方面是因为早年母亲住院期间,自己为了应对巨大情绪困扰和情感冲突的防御,另一方面是因为她当时被安排住在亲戚家,感觉很不舒服,因此她希望亲戚看不见自己…再比如,她意识到自己感觉空虚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是因为她小时候总是满怀恐惧地等待着母亲从医院里回来,且在当时的她看来,这段时间漫长、反复的好像永远不会结束…更重要的是姑娘发现,虽然她总是说自己和妈妈没有任何关系,但每当她尝试和妈妈分开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空虚感…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将空虚感和具体的记忆关联起来,赋予了空虚更多的意义,这位来访者逐渐就能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并能够识别出是哪些事件触发了自己的空虚感。在接下来的治疗中,这位姑娘把掩藏在空虚下面的敌意、攻击和冲突慢慢地表达了出来,而咨询师很好地承接并帮助她看到和处理了这些部分…那么在治疗的最终阶段,她与母亲分开,从家里搬了出来,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讲述这个案例,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在空虚感的掩护下,有着大量冲突的愿望、幻想和情感。而在我们破解空虚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是当我们能够看到和面对自己的负性情感的时候,能够不畏惧表达冲突和敌意,更不畏惧自己的欲望。现在也许有人会问:经过调整,空虚感是不是就彻底消失了呢?我们说,彻底消除空虚感是不可能的。和其它任何一种负性情感一样,一定程度的空虚感,其实也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我们只是可以让它的强度和频率变得不再令人难以忍受。比如在刚才的这个案例中,经过治疗,这位姑娘的空虚感也并没有彻底消失,但是恢复到了正常的范畴中,过上了平和的生活。总之,面对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关系虽然很难,但真的很值得,这也是破解空虚感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说,是时候和真正的自我会会面了。特惠9.9元特价99元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