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修复(五)|童年期创伤:揭示心理阴影的类型与影响(下)

文摘   健康   2024-06-11 15:25   山东  


接上节文章:

揭示童年期心理阴影的类型与影响(上)



06


第六种童年逆境体验,躯体暴力或虐待。

 

提到躯体暴力,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自己被打过的经历,挨父母打不少人也肯定都有过。

 

但是逆境体验层面上的挨打是指那种被打得很惨的情况,就是经常被暴力,被打到留下痕迹,或者是偶尔被打,可是被打得特别严重那些。

 

说到这里,对遭受躯体暴力或虐待的后果,大家通常可能想到的是躯体上所受到的伤害。但是有没有想过躯体暴力的影响,往往不仅仅只是身体受到的伤害,实际上它还带来了很多情感层面的创伤和记忆。

 

比如那种深深的恐惧感,使得我们不敢说出自己受暴的经历,而这个层面对我们性格的影响则更为深远一些。

 

有这样一个关于亲密关系的临床案例:

 

一位男生在工作中结识了女生并建立了恋爱关系。恋爱之前,男生一直觉得女孩是一个自我要求很高,对人很和善,能够主动替别人着想,甚至牺牲自我的人。

 

男生觉得这正是他要找的人生伴侣,后来两个人就慢慢地走到了一起,建立了恋爱关系。

 

但是在一起之后,男生逐渐发现女友对他的要求特别多,总是希望他做得更好,且从来不曾认可或赞赏过他的努力和成就,只是有不断的要求…

 

男生很想和他的女朋友做个深入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是他又发现和女友很难沟通…

 

后来在咨询室中,咨询师了解到,这个姑娘的童年是被父亲“打过来”的,且很多时候被打得很惨。

 

显然,她的童年是经受过躯体暴力的,对这个女孩来说,毋庸置疑的就是创伤了。但同时更令人伤心的是她爸爸在打她的时候,她妈妈从来不曽帮她哪怕说一句话,而事后只会跟她说,妈妈什么都做不了…当然,女孩当时就特别的绝望。

 

所以这就造成了女孩在成年后,对外人看起来非常的宽容,甚至是没有底线的那种,但是对自己就有很严苛的要求…

 

那么当男生成为了她的恋人以后,或者说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她就会对其有同样的期待和要求。

 

显然,无论是她对别人没有底线、自我牺牲式的讨好,还是对自我的这种严苛的对待,都是在防御自己童年时期遭遇到躯体暴力后所带来的那种恐惧感。

 

所以我们说,在躯体暴力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那些“经验”带给孩子的这种深深的恐惧感,而这种感受会陪伴他们一直到成年。

 

大家知道,在我们的文化里,讲得是“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也就是说,孩子是属于父母的,那么家长甚至我们的社会都觉得,父母打孩子是理所当然、无可指责的,这就使得很多暴力和虐待被隐藏了起来。

 

而一些童年遭遇过严重暴力或躯体虐待的成年人,甚至会忘记自己被这样对待过,是因为那种恐惧感把他们淹没了。对于这些人来说,说出来比忍受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因此除了否认,他们往往还会建立起一套诠释虐待和暴力意义的体系,让自己遭受到的躯体暴力变得合理化。

 

比如说我打碎了碗,那么我该打;我惹爸妈生气了,我该打;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所以我该打等等。


可以看到,所谓这些合理理由的核心,就是我不好,所以我该打。

 

而这样会让他们在潜意识中感觉到一丝希望和力量。因为孩子觉得是因为我不好被打,那么如果我足够努力、足够好的话,或许父母就不会打我了,这样我就可以获得保护和关心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经历过躯体暴力或者虐待的孩子,成年后往往都很容易出现低自尊的问题。前面案例中的女生就是这样,可以看到她的模式就是:都是我的错,所以我被打;我就应该被剥削、被忽视;我不能有自己的需求,而只能自我牺牲…

 

因而她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会用很多讨好、自我牺牲的方式和人交往。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样的人很好相处,但如果真的和她一起生活,比如建立亲密关系的话,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她往往很难说出自己的需求,也很难让你说出你的需求,而且通常你会很难从她那里获得肯定。

 

07

 

第七种童年逆境体验,则是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躯体暴力或虐待。

 

前面我们说的躯体暴力,是指针对孩子的虐待行为。在家庭中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暴力的存在,就是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躯体暴力或虐待。


在这种逆境体验中,孩子虽然不是暴力的直接受者,但是依然会受到伤害。

 

电影《记忆大师》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情节,剧中的小男孩目睹了母亲被家暴,而他想到的解脱的方法就是要让妈妈死去,因为这样的话,

他的妈妈就不会再有痛苦了。

 

所以可以看到,父母之间的暴力相向对孩子所带来的心理伤害,根本不亚于他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时所造成的负性影响。

 

而且同时,这种伤害或者说创伤往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那么这样处境下的孩子长时间处在恐惧和无助之中,成年后通常是要么退缩,要么过度戒备、不信任他人、易怒、反叛,以及比较多的自我攻击或者攻击他人的想法或行为的出现。

 

08

 

第八种童年逆境体验,就是家庭的极度贫困。

 

大家知道,对于生存的担忧,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焦虑。熟悉心理学的读者,可能也会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如果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对于个体来说,就会很难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而且这种体验会伴随个体成年后的生活。

可能我们都有这样的父母,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们还是会省吃俭用,或者在家里囤很多旧物,什么都舍不得扔。这就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处在一个物质特别匮乏的时代,童年期贫困所带来的阴影造成的终其一生的影响。

 

当然还可能会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长时间处在物质贫困状况的孩子成年后,会过度关注外表,注重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财产、社交人脉等等,而且他们往往也只会通过这些标准去评价他人的高下。

 

09

 

第九种童年逆境体验是成瘾行为。

 

所谓“成瘾行为”,就是一种强迫性行为,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强迫上瘾行为,指的是与任何一种会变迁心境且有损生命的事物之间的病态联系。

 

简单来说,就是依赖于某种事或物,可以帮助个体去改变或者回避某些糟糕的情绪、情感体验的行为,都称之为“成瘾行为”。

 

曾经有研究发现,父母酗酒的家庭,孩子成年后,往往可能也容易酗酒。或者说他不酗酒,但是可能会有其它的强迫性成瘾行为,比如毒品、工作狂、性瘾等等。

 

所以我们说,成瘾行为有时也存在着代际间的延续,或者说重复。

 

此外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除了通常知道的酒鬼、瘾君子以外,任何一种有损于我们生命质量的强迫性的重复行为,都可以说是成瘾行为的一种,比如工作狂,习惯性的发怒和经常性的生气等等。

 

10

 

第十种童年逆境体验,可能听上去非常熟悉,就是父母的离异或者分居。

 

这种情况被称为逆境体验,大家可能也都比较容易理解,它的确是一种发生在童年生活中,会对孩子带来很大影响的事件。

 

但是这里想强调一点的是:在父母婚姻关系已经完全崩溃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离异仍然是比勉强维持婚姻更优的选项。因为勉强维持这样的婚姻,孩子通常有更高的概率会经历到以上所有的童年逆境体验。


至此介绍了全部的十种童年逆境体验,在此我们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不是所有的逆境体验都会发展成为创伤,且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


或者说,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会遭遇到痛苦,但是那些痛苦的经验往往也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

 

而之所以介绍这些童年逆境体验,是因为临床经验告诉我们——人们成年后很多负性的行为、心理问题或者症状,都可能和其童年的某些经历相关。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也能够帮助我们去加深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就是由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定义的自我。

 

这最后一个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自我。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出生不同,环境不同,但是我们都有机会再去选择活出什么样的自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这个旅程一定是不容易的,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为我们的旅程找到终点,可能我们人生的阴影也不会消失,但是确实有很多人是能够从阴影中脱身而出,活成自己的样子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更多交流请加

服务号

本号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服务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翊心心理
识别、澄清、修通自我路上的陪伴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