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72、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2024-07-05 19:46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像佛陀时代,也有人虽然出家、修道,但是造下很重的恶业,比如说提婆达多,还有像六群比丘里的个别僧人,最后也是恶趣的果报。他们虽然值遇了佛、值遇了法,但是因为自己身语意的运作不合业果,反而造成了苦果,这能怨佛、怨法吗?要在自己这边找原因。同样的,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光是希慕外在的因缘怎样,意识不到、认识不到最根本的因缘是在自己的身心上,那可真叫作“心外求法”。要意识到核心的因缘在自己这儿,佛法僧三宝只是非常殊胜的增上缘,要这样来认识,就既能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也更能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很重要的!



信众对于僧众,应该信仰:凡是出家而属于僧伽的,虽程度千差万别,但同样是“随佛修行者”。

这是对于在家众来说,应该要有这样深切地信仰。

只要有出家众,就会有寺院,有圣像,有经书,就有三宝可尊敬。

这说的是住持三宝的相。从这样住持三宝,来更深刻地认识三宝,乃至于在自己身心上生起三宝的功德,这都是可能的。从这个来说:

佛法,始终是由于出家僧而延续下来。

佛法终归是要由出家僧人来延续的。学的好的居士有没有?有!但是很难做像僧人这样一代一代全部生命投入的传承,对吗?偶尔可能有一两位居士,虽然在家,也能以佛法的修学或者是弘扬为核心,但是,不可能这样一代一代这样不间断地传。出家人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抉择:“我出家以后,我全部的生命就是这个样子,就是为这一件事,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事”,这当然不一样。

所以分别起来,不免有高下、优劣、凡圣的差别,而总合起来,却成为一有力的僧团,“住持”如来的“正法”,坚固得金“城”汤池一般,不为天魔外道所破坏。

“出家僧众,都是随佛修行者”,要有这样的认识。佛法,毕竟是由出家人延续下来的,所以,虽然具体的僧人,可能会有高下、优劣、凡圣等等差别,但是这样一个一个个体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力的僧团,这个僧团在住持着如来的正法,像固若金汤的城池一样,是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的。下面说了一句很恳切的话:

大家不妨反省:自己对于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兴趣,不一定都是贤圣吧!

你最开始进入佛门,接触到的僧人,都是贤圣吗?不一定吧?但是,如果没有他们,不管在家的信众,或者出家的僧人,可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吗?这真的是需要我们今天要反过来看一下的,不要否定人家的价值。

所以说:破戒比丘而服袈裟的,还是人天福田。真诚的在家信众,应特别尊敬僧伽(团体),爱护僧伽,从旁助成僧团的和乐清净;切不可呵毁嫌责,或以权力来从中斗争。

所以,自己如果是一个在家的信众,真诚的三宝弟子,就应该特别对于全体僧众加以尊重爱护,而且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所做的努力,都要助成僧团的和乐清净,而不是增添是非、增添动乱,也不可“呵毁嫌责”,背后或者当面说一些出家师父的不好,或以权利来从中斗争。

人都是有烦恼的,有一些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过去一些烦恼的事情,社会上养成的一些东西,带到佛门里来,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一些人,认识不到亲近三宝应该怎么样,反而在其中搞一些权谋、权力斗争的事情,这确实是很不应该的。



佛世,僧伽发生了诤执,连佛的话也不肯听,分成二部。佛对信众们说,这都是僧,都应该供养。所以,“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实可为在家信众的座右铭。

这件事情,各部律里都有记载,当时僧中出现了诤论,两部分人意见不一致,佛亲自去调解,告诉他们不要诤论,佛这样教诫之后,结果这两部都不听,彼此还继续这样斗诤,佛就到林中自己住去了。佛是离欲的人,就像应病与药,你就是不吃,佛也不会把你嘴掰开往里灌。居士看了不欢喜,后来就不供养他们了,说“你们必须把佛请回来”。佛回来之后说:“居士!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如是居士布施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就像一根金子做的杖,假如从中间折断了,两边还都是金。这是佛当时举的一个喻,意思是“这二部都是僧,应该平等供养”。对于在家众来说,应该有这种认识,不仅仅是说“这些出家师父怎么样怎么样好,我供养,另外一些我不供养”,“二俱是金”,要有这样的认识。

在这里就要说到对于我们出家众的反思,很多人都是觉得自己的因缘不好,没有生在佛世,或者是没有得到明眼善知识的指导,可是很少去反思自己的因缘有没有准备好。就像这里说的这二部僧,值遇佛陀了吧?可是有了问题,只是按照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在处理,没有意识到这后面合适不合适,不肯按照佛的教诫去做。更有甚者,像佛陀时代,也有人虽然出家、修道,但是造下很重的恶业,比如说提婆达多,还有像六群比丘里的个别僧人,最后也是恶趣的果报。他们虽然值遇了佛、值遇了法,但是因为自己身语意的运作不合业果,反而造成了苦果,这能怨佛、怨法吗?要在自己这边找原因。同样的,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如果认识不到这个,光是希慕外在的因缘怎样,意识不到、认识不到最根本的因缘是在自己的身心上,那可真叫作“心外求法”。要意识到核心的因缘在自己这儿,佛法僧三宝只是非常殊胜的增上缘,要这样来认识,就既能亲近善士、听闻正法,也更能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很重要的!

这一颂是在谈僧伽功德,是特别为在家信众所说,下面把一些扼要的解释给大家划一下。“敬僧莫呵僧”:在家的信众们,应该尊敬僧伽;如见有不清净的,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规律去处理,切莫随便呵毁僧伽全体,或者呵毁一人或少数人。“亦莫衡量僧”:切莫心不平等,衡量僧伽,僧众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认识的。“随佛修行者”:凡是出家而属于僧伽的,虽程度千差万别,但同样是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总合起来,却成为一有力的僧团,住持如来的正法,坚固得金城汤池一般。

作为这一段是总结,最后长行说:

上来赞叹僧宝功德。

到这为止,赞叹僧宝功德讲完了。



赞叹三宝功德这整个篇章,佛功德、法功德、僧功德的这些内容,大家有什么不清楚的?特别是在赞法功德里,对于为什么用三法印来说明法宝这件事情,我不妨再给大家稍微说一说。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这是在用譬喻来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就是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法中都没有我,涅槃是真正的安稳寂灭。为什么三法印就可以统说佛法?如果让你说,你会用什么来说?为什么他最后做这样的抉择、这样说,合适吗?这里面有什么义趣?当时我是从以下这几个方面给大家讲的。

首先,我们可以用三法印印证一切法是法、非法,这是佛世,佛在经里就有讲,不过散在各个地方,后来就成了大家比较认可的事情。大乘里有一种说法叫作“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那种说法是不善巧的。实际上,三法印与一实相印本来不是两回事,一实相印难道还超出了涅槃寂静吗?诸行无常跟实相难道有悖吗?诸法无我难道不是实相吗?涅槃寂静就更是了。三法印就是一实相印,这些都是缘起的不同开展而已。其次从内容上来说,三法印本身整个文字的表达上,已经明确地说明了佛法的义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三,最扼说明佛法就是缘起。佛世时有人问:“瞿昙!你说的什么法?”佛就告诉他说:“我说因论因。”就是“我说缘起”的意思。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或者哲学的东西。包括像轮回、业报,不仅佛教说轮回、说业报,耆那教(尼干子外道)也说轮回、也说业报,但是,他没有关于缘起的正确智慧,所以他说的轮回不对,他也就是在禅定中看到一些现象,但是对于现象机理的解释不对。这后面还有其他的故事,以后再跟大家说。缘起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不同于其他宗教、其他哲学的特质,三法印是缘起的具体表现、具体的宣说,我当时有讲,这里就不去细说。

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这里要特别向同学们强调德:三法印涵盖了佛法的实践和体证。就是说,用三法印来说明佛法的时候,它不仅说明了佛法义理的内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它其实也很明确地说明了佛法的修习,就是怎么样去实践佛法。怎么样去实践佛法?通过观察诸行无常,通过观察诸法无我,而顺入涅槃,就这么简单。佛法核心的修行要义,三法印里都说清楚了,只要你去深入地观察诸行无常,深刻地体证诸法无我,你就能够顺入涅槃。所以,三法印不仅仅是在义理上的说明,更是一个实践道路的指引,这就是修行最核心的东西。《杂阿含经》中也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这话在论里本身就有讲:“这是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大真理”,这是从义理上来说明佛法的内容;“而涅槃又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为一切圣者的究竟归宿。”这就是我刚才说的义趣:寂静涅槃是怎样证得的?就是通过观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证得的。所以大家深刻地体会三法印,而不是浮皮潦草地学几句名词,而没有相应的心上的功夫、认识和体会。


 

部派佛教时期有一个词叫“阿毗达磨”,不是某一个部派在用,不是有部,不是分别说部,是很多部派都在用,这个阿毗达磨的意思就是“对法”,有部对于“对法”的解释是很值得大家去思维参考的,叫作:对观四谛,对向涅槃。法本身约内容来说可以说是四谛,但这个四谛法不仅仅是内容的说明,更是一个实践的道路,通过对观四谛,而能够契入法的真实——对向涅槃。三法印就体现了这样的道路,既说明了法的内容,也说明了法的实践,请大家要好好地去体会、把握。

大家不要以为“皈敬三宝”这儿很简单,说深也是深不见底,为什么?因为诸佛的功德,“三德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行路人,才了解行路人,只有佛陀才最了解佛陀。我们在没有那样清净的德行,甚深圆满的智慧之前,都是多少认识佛陀的功德而已,不要在这里轻忽——“这个我已经知道了”。你文字上知不知道都不好说,就更不要说真正地认识,所以在这里请不要轻忽。皈依,不是一次就完成的事——“我受三皈五戒,皈依一次就完事了。”皈依,是贯穿我们整个宗教生命的修习,是每天都应该有的,后面会说皈依之后应该怎么做,以后我们一起再学习、认识这件事。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