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
著
成佛之道
《法华经》的偈颂说:“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因为有一些人认为涅槃是真实的息灭,是从前没有,然后新造出来的一种息灭。佛说不是:我虽然说涅槃、说息灭,但是你不应该体会为真实的有自性的断灭,为什么呢?因为诸法从本以来,就一直都是涅槃相,一直都是寂灭相。诸法没有任何错乱相,错乱的是人心,颠倒的是人心。我们修行,也不是修正人心之外的什么法,只是修正错乱的心,解决的是内心的颠倒和迷谬。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就还了诸法一个本来如是,而不是额外地再创造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是额外地再灭掉什么东西,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诸法本来是没有什么过咎的,是因为人心发生了错误,所以有过咎。涅槃的息灭,也不是去破坏法,而是内心的错误不再发生,所以一切烦恼就根断了,所以一切苦也就止息了。
上一节在讲到什么是正法的时候,稍微给大家拓展了一下,谈到像论主这样约人谈、约法谈,是自古就有的,我举了阿毗达磨和《大智度论》的情况,因为有部和龙树中观一系证道观的不同,所以修道观也不同。说到约法说法义的时候,有部认为十六心见道,内容都是围绕四谛展开的,所以约法本身来说法的时候,他们谈的是对观四谛。那大乘或者以《大智度论》为代表的般若系,他们的证道观是见诸法实相或者称为“如”——“如如不动”的第二个“如”,也就是这个实相、实际,也就是如实的理。第一个“如”可以当作动词,也可以当作名词,当作名词就是如实智,当作动词就是如其本然去认识,其实也就是异门在说如实智(异门是指另外一种方式)。因为他们修道观、证道观的不同,所以在约法本身来谈法的时候,谈的也有些不同,有这样的差异。大家如果看本论,取的当然是般若的义趣,也就是“智慧的境界”,约法本身来说,指的就是实相。诸法的如实相是什么?就是性空,就是不可得。
有部:四谛为智慧的境界,可名正法。
大乘(般若经):如、实际、实相、真实(同义异名)是智慧的境界,可名正法。
这样一个对应的形式,希望大家能够看得更清楚一些,对于“约法、约人来说明正法”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在这里花唇舌说这些内容是有必要的,否则你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学习,让你谈什么是正法,可能就不容易说好!不是表达不好,而是你内心不清楚、不明了,模糊一团,理不清头绪。你如果通过学习古人对于佛法的认识和梳理,会对佛法有更全面的认识,乃至于认识到这个部派为什么这样说,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逻辑脉络是什么?那一个部派为什么那样说?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是什么?你都一清二楚。
刚才我跟大家说了大小乘的对说,一个是有部的,一个是般若一系的。这是对上节课内容的补充。
回到长行:“涅槃,为一切圣者、一切学佛者的皈依处。由于证入的程度不同,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般涅槃等差别。”上节课已经解释了“有余涅般”“无余涅槃”。“大般涅槃”是大乘中用来形容佛的涅槃的,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如果想更多了解,可以参考印顺法师《学佛三要》里的<佛教之涅槃观>。因证入程度不同,有这样一些差别,这是“明”的差别,不是涅槃本身有什么差别。
“实则,涅槃就是正法。”经过前面的说明之后,大家应该都理解了,说“涅槃就是正法”,是约人来说的正法。
正法是自证的境地,微“妙”得“难”以“思”议,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大家看大乘这样约人所说的法和约法而说的法,一个是涅槃,一个是实相,你觉得哪一个是用语言可以表达的呢?“正法妙难思”,论主在这里特别就约人来说正法,是在说涅槃。涅槃是寻思不能及的,这样,言语当然也就不可能施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中后,不尽不坏”,这是《大智度论》中在约法谈第一义谛时所说的话,其实就是这里“妙难思”的意思。“言语道断”:这是后人的略说,原话叫作“一切语言法已过”,它已经超越了这一切语言法,所以这个“言语道断”,不是指断了言语,而是超越了语言能及的范围。“心行处灭”:不仅言语不能及,一切思维、筹量的这些心所活动也都不能及。“遍无所依”:认为“在这里有一个什么真实的东西来做落脚处”,那是错谬的,那个时候不见一法可得,这是真智契真如之后的内心相状(勉强说“真智契真如”,实际很难分别“如”和“智”。)“不示诸法”:不表现为任何一种法的具体形态。“无初中后”:原文是“无初、无中、无后”,超越了时间相。它的特征是“不尽不坏”的:“尽”指寿命,如果它有寿命,一旦寿命到头,自然就散坏了,这叫作“尽”;“坏”是指能够被别的东西强力破坏,不用等它自己衰老、衰亡,也不用等它自己腐烂,就可以被别的东西所破坏。第一义谛没有这回事。这都是约法来说第一义谛,这就是所谓“正法妙难思”的意思。
平时你们愿意聊天吧?一天不聊天总觉得心里憋得慌,说明你的生活离不开语言法。而自证的境地是语言所不能及的——“言语道断”。语言的施设,要经过我们取相的过程,如果我们取的是笔的相,就会说这个笔,前端是黑色的,后端是透明的,这都是我们先取相,然后才有言语施设。但那个状态是无有一法可取的,心中也没有取相的冲动。无相可取,也没有欲取的冲动和错误,所以这个言语法也好,乃至心的运作也好,这些基础都被破坏了,表现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是微妙难思议的。我们的思议,是有心识活动的,到那个时候你都没有心活动的对象了,还活动什么呢?心活动的对象,不意味着总是这样一个属于外在的实物。一个人坐在那里,头脑里妄想纷飞,他可以不缘取任何外在的实在对象,但这个过程中还是伴随着很多的取相,他把过去前面五根所摄的相,也就是所谓的记忆,再翻出来,经过加工等等,这些都是在取相,然后有后面这些心的运作。等到如实地认识诸法,如实智契如实相的时候,这一切就都自然止息了,所以也没有那些心行的活动了。
这样一个离开了语言、超越了语言,也没有了心行活动的情况,这个境界你怎么思、怎么议?所以说是“微妙难思议”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办法表达。《阿含经》里说到一个非常经典的事情,说舍利弗尊者有一次入了圣人才能入的灭尽定(相当于涅槃的境界),等他从灭尽定出定之后,他自己就在那儿欢叹:“乐啊!乐啊!涅槃的境界真是无上的快乐啊!”旁边的比丘就问:“尊者!涅槃不应该是没有受(灭尽定,又称为灭受想定,是没有受、没有想的)了吗?没有受的话,你谈什么快乐?”舍利弗尊者就说:“正因为没有受,所以才快乐啊!”大家去体会体会!涅槃,又名为不受或无受,又名为不取,又名为无求,这些都是异门在说涅槃。我刚才举经里的情况,是要告诉大家,后面用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是一个譬喻,并不是说涅槃像一种冷热的感受,因为涅槃,一切心行都停息了,所以没有苦乐受,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苦乐的乐。
今依经论的方便开示,略加说明。
虽然正法是微妙难思的,但是作者说,可以依经论来略加说明。怎么说明的呢?就是“善净常安乐”,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正法是“善”: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
你是怎么来判断善恶的?我不知道你们小时候看影视作品,是怎么判断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的?在我小时候看的电影,常常是好人、坏人截然区别,很少有复杂性的人性刻化,好人、坏人都脸谱化: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问题来了:好人、坏人,善人、恶人或者是善法、恶法,那你是怎么判断这个善恶的?这是学习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点,你有没有这样的正见也很重要,不是上来说“我懂不懂诸法实相”,这个固然重要,但是这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来判断善恶的话,实际上对于他来说善恶就是模糊的,甚至可以说善恶是不分的,这是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是比较可怕的事。因为善恶后面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个人来说,会有不同的果报——苦乐的果报。
佛法中所说的善恶,是从这一法所感的苦乐报上来说的。什么叫善法呢?它在现世和后世所带来的结果是安乐的,这被称为善法;反过来,在现世和后世所带来的果报是苦的,就被称为恶法。对于一个有情来说,他的身心相续中或者他所造的业,强盛的力量是善法,可以称为善人;强盛的力量是恶法,应该被称为恶人。这样说,大家清楚了吧。简单地说,什么叫作善呢?顺益二世——现世和后世。反过来的恶呢?“反上句是”,跟上面善的意思正好反过来就叫作恶,也就是将“顺益二世”反过来——“顺”对应“违”,“益”对应“损”——违损二世,即是恶法。不过古人从来不这样给你去找反义词,他直接告诉你“反上句是”,这也属于佛法中常见的表达法。
这是偏于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善恶,那么正法,特别说到涅槃这种善,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说是什么呢?“是胜义的绝对完善”,因为要说到现后世的安乐,就没有超过涅槃的。你如果用世俗的善恶义,来格涅槃的话,这个人这一世涅槃,他现世是离苦了,后世他也不受这种世俗义上的苦乐了,而是超越世俗苦乐的这种纯然安乐,这当然是最圆满的顺益二世。我这样说,好像他还要受生一样,他不再受生了,超越了这一切生死中的苦乐,是这种绝对的安乐,所以说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
三、是“常”: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此。
注意到没有,这里所说的“常”,与大家一般所说的“常”,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般说一个东西是常住不变的,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这支笔,假如某人说这支笔是常住不变的,他的意思是说,在前后两个时间点比较这支笔,所谓这支笔本身没有一点变化。前后没有差别,叫作没有变化。就是在前后两个时间点来比较,发现它没有差别,称为常,这是我们一般意思上所理解的常。但是在前后两个时间点,来比较在这两个时间点上所谓的这个东西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差别,这是在时间框架下的一种比较。在这种时间框架下,你如果来比较,会发现没有一法是常的。那为什么说涅槃是常的?涅槃的常,不是“在时间的框架下,前后两个点来做比较,发现前后两个时间点上的这个法没有差别,说为没有变化,说为常”,不是这样的。涅槃是超越时间性的,从它超越时间性上来说的常,从它超越时间框架上来说明它的常,而且涅槃是本来如此的,不生不灭的。
《法华经》的偈颂说:“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因为有一些人认为涅槃是真实的息灭,是从前没有,然后新造出来的一种息灭。佛说不是:我虽然说涅槃、说息灭,但是你不应该体会为真实的有自性的断灭,为什么呢?因为诸法从本以来,就一直都是涅槃相,一直都是寂灭相。诸法没有任何错乱相,错乱的是人心,颠倒的是人心。我们修行,也不是修正人心之外的什么法,只是修正错乱的心,解决的是内心的颠倒和迷谬。这个问题解决了,也就还了诸法一个本来如是,而不是额外地再创造一个什么东西,或者是额外地再灭掉什么东西,是“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诸法本来是没有所谓什么过咎的,是因为人心发生了错误,所以有过咎。涅槃的息灭,也不是去破坏法,而是内心的错误不再发生,所以一切烦恼就根断了,所以一切苦也就止息了。这是在说正法的“常”,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此的。
说到正法的超越时间性,这对古人来说是很玄的一件事。我问问大家:你觉得时间是不是一个很普遍的东西,普遍于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是统一的尺度?你是不是认为,在太阳上的时间,跟我们地球或者月亮上的是一样的?请注意!我这不是在说几点几点。几点几点、几号几号、哪年哪年、白天黑夜,不是在说这个时间,而是用比喻说一秒一秒、一分一分,这种时间流逝的速度。不是说“我们这边现在是1月21日上午9:30,美国跟我们基本上差12个小时左右,那他们现在就是1月20日晚上的什么时间,所以你看,时间没有常性吧”?这个说法是不善巧的,因为这相当说是人们的一种定义。如果像中国这样,不同的时区统一用一个时间,你是不是就觉得时间各处都是普遍一样的呢?
现在物理学说,时间是跟运动体系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的,这是狭义相对论的说法。广义相对论更指出跟引力的情况有关系,比如说当一个黑洞越靠近一个黑洞,在这种引力大的时候,时间就变得越慢了。在狭义相对论中说,运动速度越快,相对来说它的时间流逝就越慢,所以狭义相对论说,光速运动的物体,时间对于它来说是静止的。我们这边,大家过了一千年,骨头都不知道烂到哪去了,你们有舍利子的除外。假如说有一个人在光速状态下,那他就跟他刚刚前面一刻是一样的,在他那种情况下,真的没有前后,他是没有时间流逝的,对于他来说时间是静止的。当然,也不要去想像“涅槃是不是光速运动”,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用自然科学来说佛法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这是一种过份而不恰当的运用。我在这里举这个,不是要说明涅槃是什么,而是让大家认识一下时间并不是遍布整个宇宙,各处都一致的统一尺度,它流逝的速度也不是各处都均匀的,它是跟运动参照系密切相关的,乃至说跟物体所在引力场的强弱是密切相关的,这都是人们已经认识到的时间跟物质之间的关系。这个情况说的是什么呢?就是《中论》里龙树的一个偈颂:“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这就是在说明时间是相对的,没有真实性的。正因为时间本身是没有真实性的,没有这样绝对性的,是缘起性空的,所以还诸法真实的时候,还诸法本来寂灭的时候,涅槃就是超越时间性的,也就是不生不灭、本来如此的。
这是把这个超越时间性稍说一下,要不然大家总觉得佛法好像在弄虚玄,明明看着我一天一天变老,刚才还写了一首诗:“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还写了“何需待零落,然后始知空”,怎么现在又说超越时间性了呢?因为涅槃是超越时间性的。
四、是“安乐”:这是没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是离系的绝对乐。
我们常说涅槃是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就我们一般凡夫所能够认识的生老病死中的种种苦,来说明涅槃中没有这些,来说明涅槃离苦的安乐;另外一个就是这里说的“离系的绝对乐”,因为内心离开了烦恼的系缚,离开了一切的错误,证入涅槃的境界,最后般涅槃(没有办法用恰当的汉语来表述,所以用音译,可说为入灭)。般涅槃之后,这一切说心说识、说有说无,都是两边话,那是一种绝对的寂静和安乐,所以说“这是没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是离系的绝对乐”。我们一般凡夫所懂得的乐,就是设定一个目标,然后种种追逐寻求,去达成它,觉得有一点快乐。这实在是不懂得快乐的密码,不懂得快乐的公式,不知道快乐的真实面目和它的原因何在。其实只有彻底的离系,才有真正的快乐。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