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86、病想,医想

2024-11-06 08:01   缅甸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现在或者是将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生或者护士呢?你是要跟随佛的足迹,帮助这些有情去疗愈心的创伤的。或许有一些人能够得以治愈,那是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得到真实的解脱。尽管这样的比例不会很高,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我们可以给予相当程度的帮助,令他们身心的困扰得以减轻。即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立刻从佛法中受益,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真诚和慈爱的心,去给予他们内心的抚慰,这其实也是我们比丘或者出家人应该有的发心。



“闻法趣入”这一章,上来在偈颂之前有一个序,首先说明了为什么在皈依之后要多闻正法,然后才能够由此趣入佛道。这其实在“皈敬三宝”那一章最后一个偈颂“若人自皈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皈依真实义”时候,我已经提到了这个意思。这个“自力自依止”就是趣入,那在趣入之前必然要对于法有正确的认识,也就是闻法,所以在皈依之后想要真正地得到皈依三宝的利益,就必然地要闻法、要趣入,所以在皈敬三宝章之后来讲这一章。

闻法,必然要在趣入之前,就像我们想要去一个地方,如果不了解路线应该怎么走,我们有办法正确地去向那个地方吗?不可能。同样的,我们修学佛道,向于究竟的离苦,向于究竟的寂灭安稳,这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样做,应该避免哪些,应该长养哪些,应该调伏哪些,应该断除哪些,如何自利,如何利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了解的最基本的内容,这必然就要求听闻,因为只有正确认识之后,才能如说修行,所以在实践之前首先是闻法。

闻法中,首先说明了闻法的利益,也就是闻法功德。如果闻法没有实在的必要,没有真正的功德利益,我们为什么要闻?颂文中是用一个偈颂,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闻法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方面的利益。既然闻法有这样的功德利益,那应该如何去听闻,这就涉及到听法时应该避免的三种过失,也就是上次课我们所学的内容——离过谛听。闻法是有这些功德,很好,但是如果不避免这些过失的话,闻法的功德也没有办法得到,所以在闻法功德之后来说明必须要离过谛听。

就算离过谛听了——听到了佛法,正确地理解,也忆持了,虽然听闻这一部分是完成了,但是就能得到佛法利益了吗?如果听完了不把它用到自己身心上,佛法能够起到令有情离苦得乐的作用吗?所以论主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应该抱着怎样的认识、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意乐去闻法?这就是这次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闻法意乐”。

大家刚才听到我说的这一套话,其实是我在梳理这一章从开始到现在的逻辑脉络,实际我需要你们呈现的也一样,比如说让你们写第一章“皈敬三宝”里甲一部分的脉络,我需要看到的是这样的脉络,强调的是这根线,而不是每一颗珠子到底是什么样,我需要你们发现念珠中的这根线,这很重要。你们从前没有注意到我这样前后的贯穿过度,我再强调一下,这是我对于大家除了文字背诵之外,你应该发现的东西,应该认识到的内容,应该去思考的事情。



甲一 闻法

 乙三 闻法意乐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

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这是说我们闻法的时候,应该对自己有一种“病患”的认识——“我是一个有病的人。”对于佛所说的法,对于自己所听闻的法,应该起一种“药想”。对于能够说这种法药的佛起“医生想”。光有医生,光有药,自己有病而不吃药,能治病吗?所以对于如说修行应该起“殷重疗治想”。这些,才是正确的闻法态度、闻法意乐,也就是“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佛法是用来照自己的。这是这一颂的简要意思。下面来看长行:

当听法的时候,要用什么态度来接受佛法呢?

这是我们每一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我上课来学习佛法,我的内心是怎样作意的?”这是我们在佛学院,每一次听课之前,很重要的一部分修行内容:内心对于听闻佛法,应该如何如理作意?当你内心能够如理作意的时候,自然就遮止了非理作意。

非理作意会有什么问题?对于佛法认识不到功德利益而生起疲厌;虽然也可能对于佛法还愿意学,但是如果认识不到应该切实地用到自己身上,这都会产生很多问题。

释迦佛说:众生身有三病 ——老、病、死;心有三病——贪、嗔、痴:如来为此而出世。

这是论主引经说明:众生是有病的,而如来出现于世,正是为了帮助众生除去身心的病痛,这是佛法住世的大事因缘。

换言之,佛是大医王,法是良药,僧是护病者。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佛就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医生。法确确实实是能治众生病的良药。“僧是护病者”,这个“护病者”用今天的词来说就是护士。



在医护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是我们作为随佛修行者,作为住持佛法的人,作为佛这个大医王的护士的人,应该去体会琢磨的话,这句话是一个医生墓志铭上的话。在他没做医生之前得了肺结核,大家知道吗?那个时候得肺结核没有药可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治疗办法。在早期的时候,肺结核只有一个疗法叫作疗养,到风光比较好的地方,没有这些城市的干扰,也没有那么多压力,其实就是为了让人体的免疫系统能更好地工作,来达到一些症状的控制或者是消除。那他就到了一个自然风光比较好的地方疗养,一段时间之后症状就没了,于是他又回到城市里开始做医护工作,去帮助有类似情况的人,后来他的病症又反反复复。是这样的情况。他的墓志铭上写着几句话:“偶尔治愈,经常帮助,总是安慰。”

对于疾病来说,即便现在的医疗水平高了,是不是每一个患者都能被治愈?是不是每一个濒死的人都能被抢救过来?这回抢救过来了,下回呢?请告诉我:是不是总有一回,他抢救不回来?其实他抢救不回来是必定的!其中也包括了你,也包括了我,你和我总有一天是抢救不过来的,知道吗?当你还准备浑浑噩噩度日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总有那么一天是你最后一天,总有那么一刻是你最后一刻。医院可不是“不死园”,恰恰相反,医院是死人最多的地方,可不要有颠倒想。很多中国人在死亡的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极端幼稚,而且不理智:好像送进了医院,你就必须给我保证活着出来一样。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多开几家医院,那不就功德无量了吗?哪有那回事呢?实际上,从治愈这个角度来讲,医疗能够做到的,真的是偶尔治愈而已。不仅仅是那些绝症,就一些慢性病,你看看又有多少去了根儿,彻底治好了的呢?“偶尔治愈”,这是医疗能够做到的事情。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被治愈,但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地给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帮助,帮助他们减少一些痛苦,帮助他们多少改善一些生命的质量——“经常帮助”。下一句“总是安慰”是说,即便我们不能给每一个人在症状的减轻上有所帮助,但是可以给每一个人心灵的安慰:“兄弟!你受苦了,但是不要担心,我们会永远站在你的旁边。”

“偶尔治愈,经常帮助,总是安慰。”你觉得的这只是说给医生、护士的吗?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现在或者是将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生或者护士呢?你是要跟随佛的足迹,帮助这些有情去疗愈心的创伤的。或许有一些人能够得以治愈,那是他的因缘成熟了,能够得到真实的解脱。尽管这样的比例不会很高,但是对于更多的人,我们可以给予相当程度的帮助,令他们身心的困扰得以减轻。即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立刻从佛法中受益,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真诚和慈爱的心,去给予他们内心的抚慰,这其实也是我们比丘或者出家人应该有的发心。这几句虽然是医护方面的人士说的,其实对于宗教或者是教育界人士同样有借鉴意义。



三宝的出现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

佛陀建立僧团,直接看来好像是在延续教法住世,但是为什么要令教法住世?还不是为了疗治众生的身心疾苦,所以这里说:“三宝的出现世间,是为了救济众生身心重病的”。这层意思,对于佛宝和法宝,大家容易通达,那对于僧宝,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认识呢?你作为僧伽中的一员,对于自己生命的定位,对于自己生命的价值,是否也有这样真切的认识呢?还把自己当作过去那个年轻的孩子吗?应该说你的生命关系着很多人的苦乐,要这样去认识自己生命所承负的使命。

如果听闻佛法的人对于三宝有这种认识,同时对于生命也有正确认识的话,那他就应该有下面这些坚固而明确的胜解:

所以听闻佛法的,应该有这样的观想。一、“病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就为身心重病所缠绕,弄得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死死生,苦痛无穷。自身有重病,所以有忧苦,这是必须确定认识的。

“病想”是针对自己来说的,简单说就是认识到:“我确实有很多身心的问题,这些是病。正因为有这些身心病,所以才有现世种种的忧苦,也有未来世种种的苦恼。”我们这一生,或者有些人还没有经历很多痛苦的逼恼,或者说经历得有限,但是你看人世间的百态,难道没有苦得让人不忍卒闻的吗?不光是我们人道,有一些畜生是多苦啊,不仅它们之间的吞噬恼害是苦恼,遇上人就更苦了,因为有一些人会让动物体会地狱的痛苦。这些情况看着好像发生在别人身上,有智的人立刻就能够觉了:“我在无数的生死中,必然曾经无数次地品尝超过于此千万倍的大苦。而且,如果我不能够正确运作身语意的话,未来还必将承受如此大苦。”

认识到自己生命中确实有这样种种的生死苦痛——“自身有重病,所以有忧苦,这是必须确定认识的”,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决定了动力和动机。这个人如果觉得自己没问题,他会去修行吗?或者虽然他学习佛法,但是因为“我慢”覆心,总觉得自己还不错,我们世间有句话叫作“自我感觉良好”,明明身心一堆烦恼,一说话就往外边喷着烦恼的气息,还自我感觉良好,那他会把佛法实际地用在自己身心上吗?不会。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我挺好,我比谁谁强”。你那个标准也太低了,就相当于什么呢?跟一个四肢全断、浑身病病歪歪的人比,还自豪地动着自己唯一幸存的小手指头跟人家说:“你看,我比你强。”如此而已,有什么好自傲的呢?有什么可觉得自我良好的呢?



当对这种“病想”有了确定的认识,自然就会去寻求解决方案。就像同学身上有一点病,会怎样?“法师!我请假。”“做什么去?”“我要去治病。”“怎么了?”“我脚疼。”当病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是那样在意、当回事,但是发生在心上呢?像没事人一样,他不知道他身上的痛苦正是他心病的结果。他如果不是因为这样心病的话,他用得着轮转生死吗?他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病,也没有因此造一些不善业,会在受生的时候感来这些苦报的异熟果吗?比如说这个人因为禅定的业,引他受生到色界天去了,那他这一生都不会有病苦。那我们受生有病苦,说明什么?还是因为杂染业所感。杂染业从哪来?从身语意的不正确运作来的。身语的不正确运作,后面必然有心的不正确运作做基础才会发生,所以说到底,心病才是根源。意识不到自己心病的问题,总是在色壳子上做功夫有什么用?这就像灭火,火源在哪儿,他不管,他只管火苗子。整个房间都着火了,他拿着灭火器就守在窗口,一旦火苗从窗口扑出来了,哧地就把它给灭了。只要窗口不冒火苗了,他就天下无事了,“走,再喝瓶可乐去”。啥时候冒出来了,再灭一下,有用吗?只懂得去关照身苦的人,就像这个灭火的人一样愚痴。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思惟呢?火源不在那儿,这样灭火,灭无穷劫也灭不了。

如不觉得自己有病,或觉得有病而不肯求医药,那就与佛法无缘了。

这个人觉得自己:“我啥都好,我没有病”,那他注定与佛法绝缘。有的人也觉得自己身心有问题,不过他会怎么想呢?“我都已经这样了,就对付着过吧”,这叫作觉得自己有病,但是不想求医药。这两种状况都会与佛法绝缘。所以在“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里,这个“病想”是最初的,也可以说是最关键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后面都无从建立——你没觉得自己有病,那你哪会觉得别人是医生?你没觉得自己有病,又哪会觉得我需要药?就更不要说我需要去殷重地疗治了,所以这个“病想”是根本。

我们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能不能够发起真正的修行,关键点就在这里——真的认识到自己有重大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那自然就会去寻找解决方案。否则的话,别人说得再天花乱坠,那只是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如此而已。这是对于自己起“病想”。



二、“医”想:知道自身有重病,非一般人(外道)所能医治:佛弟子——说法师,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

对于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他必然要去寻找解决方案。就像人有了身体上的病痛,他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去治是一样的,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心是有重大问题的,他才会去寻找医生。

但是这种病又不是一般外道所能够医治的,也不是世间所能医治的,这在前面有没有抉择呢?在皈敬三宝中是哪一部分做的这个抉择?在前面抉择皈依的时候讲了“为何皈依”和“向何皈依”,“向何皈依”里抉择了有两种情况是没有办法作为真正皈依处的,是哪两种?世乐非依,外道非依。因为在那儿抉择过了,这里就没必要再抉择。所以前后学习要贯通,不要觉得第一章学完了,第二章跟第一章就没关系了,有关系。所以这件事情是确认的——这种身心的病痛,不是一般人用世间的办法或者外道的方法就能够真正疗治的。就像前面抉择皈依那样,认识到三宝的功德,只有三宝才是依是怙,是安乐之处,因此会得到这样的结论:“佛弟子——说法师,才是能治此重病的良医。”

为什么这儿说的是“佛弟子——说法师”呢?因为我们生在一个释迦牟尼佛已经般涅槃的年代,所以现在的我们很难亲见佛陀,那这里所说的“医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指的就是我们佛弟子(包括从经典闻法),是谁呢?是你、是我。我们是要负担佛陀交给我们的使命的,是要为众生在暗夜中做明灯,为众生疗伤止痛的,那我们具没具有必备的技能、素养啊?技能是指治疗的原理、方法,素养是指我们内在的一些美德,慈心、悲心等等。那我们有没有这些呢?如果没有,那我们如何荷担起这一身衣服所代表的意义?又如何荷担起这一身衣服带给我们的使命?在座诸位很多还很年轻,年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但是如果胡乱挥霍,什么样的资本也会给挥霍得一干二净,要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少年入道本来是一件很难得的好事、优势,但是如果蹉跎了,那就追悔莫及了。

所以亲近善知识,恭敬供养,如病人的信赖医师、礼聘医师一样。

“善知识”也就是说法师。亲近、恭敬乃至供养善知识的心,就像“病人的信赖医师、礼聘医师一样”。



请问:人们的身苦最长能折磨一个人多久?这一生而已。就算这个人倒霉,有先天性疾病,从生下来那天就开始折磨他,然后这个人还很长寿,活了一百岁,那这个病最多也就折磨他一百年,而且从没折磨死他这件事来看,这个病还没那么要命。但是,如果这个人不把自己内心问题给解决掉的话,这个苦会持续多久呢?没有尽头,直到根源被消除。那身病和心病,哪一个更重要,你自己有没有抉择过?身体有一点不舒服,当作天大的事,同时内心中已经阴暗一片了,自己还无所谓。当这种抉择坚固的时候,这个几十年的身体存在的唯一意义,从自利边说,就是如何支撑我去办道,长养善法,调伏恶法,当然也可以从利他边说。

“医想”是要对于善知识真的生起深切的恭敬。恭敬从哪儿来?只有认识到是要依赖于善知识们的教导——教诫、引导,我才能对于“药”(也就是佛法)以及如何去治疗这些生起正确的认识。乃至于出现一些新的症状的时候,善知识也能够帮我有非常正确的诊断以及治疗。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于善知识,内心是真的敬重,而且感恩。这是对于说法师起“医想”。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