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73-2、三宝类别

2024-07-09 09:38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不管是自己的修行,还是帮助别人,乃至教导在家信众,都是要从事相的住持三宝,来表显三宝的真实功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表法”。我们去礼佛像是基本功,这是对住持三宝的皈敬,从此而向于三宝的真实功德。礼塑像的佛像也不废,内心对于佛陀的真实功德也越来越认得清,越来越心向往之,这两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第二类——“性清净”,是大乘教所说,主要还是瑜伽一系所说的内容:

二、大乘教所说: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摄得体相业用),是佛宝。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或名真如、实相等),是法宝。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都不过此一意义的不同解说。

这一段看着就有点抽像了,这也很正常。“究竟圆满所显的最清净法界是佛宝”,他用了“法界”这个词。与之相应的是僧宝,也是清净法界,但没有像佛那样究竟圆满,“少分显现清净法界的是僧宝”。法宝是真如、实相的义趣,所用的表述是“遍十法界而不增不减,无二无别的法界,是法宝”。像平常所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常住三宝,其实就是对于刚才所说真实三宝的不同解说而已。

以后大家佛法学多了,要习惯于类似内容的不同表达,或者类似表达的不同内容,这是两回事。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但是用不同的名相来说明,不要觉得就不是一回事了,要能够认识到,这只是用了不同的文字组合,只是用了不同的名相而已,说来说去还是同一个内容;还有的,大家虽然都在用同一个词,但是对于这同一个词内涵的定义,大家的看法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也不要看大家都同用一个词,就觉得都在说一回事,在佛法中特别有意思的就是“空、有”这一类词,虽然大家都在用,但是用来用去说的是不是一回事?历史上就有鸡同鸭讲的情况,大家好像都在说“空”、说“有”,但是所说的内容很不一样。

所以,三宝的真实功德——真实的三宝,是“无漏”的,是不与烦恼杂染相应的,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的。

这样真实三宝的功德当然是无漏的,何为无漏?前面我们说“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的那个“净”,跟这个“无漏性清净”的“净”都是类似的,都是在说明无漏义,都是指的“不与烦恼杂染相应,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这两句话,大家以后慢慢品味。

什么叫作“烦恼杂染”?就是我们内心中以错误知见为根基的一些错误的内心运作,也就是基于无明等等而有的贪嗔染爱这些事情。无漏,是不与这些烦恼杂染相应的,也不会从这些烦恼杂染上生起来。下面分了两部分来说明“性清净”,这对于同学可能有点难——



又是“性清净”的: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

他这里把与无漏相应的功德分了两类:一类是有为无漏,一类是无为无漏。无漏跟无为,大家内心里是不是觉的是一回事?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无漏?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漏?这要讲起来,相对来说是深一些的话题,深到什么程度?深到我们佛教历史上不同的佛教部派,对于这个有漏无漏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所以不要觉得“我本来就应该懂,我没懂就很不好意思”。这件事情,很多人觉得自己懂,但是可能没有像历史上这些论师们考虑得那么深细,更深细的东西,如果有因缘,大家以后到佛法本科班会进一步地学,现在简单地说就是:同样都是无漏法,但在无漏中,有有为法,也有无为法。

“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指的是与杂染相对的,称为清净。我举个例子,因为只说有为无漏,大家对不上号。这在佛法中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中,道圣谛所摄的内容就是有为无漏法。道谛,或者说八正道,或者说三十七道品,或者说种种修行的法门,这些都还属于修道的方法、修道的过程,还不是无为的涅槃,还是有为的。我们修道,修习止观,这些难道不是有为法吗?是有为的。但是因为是在修道,是在长养向于无漏的圣慧,所以也说他是无漏的,特别是佛法中有一派——根本说一切有部,他们在说有漏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就叫作“烦恼随增”,就是能够使烦恼等随增长的叫作有漏,但是真正的道谛、真正的修道是不会导致这些的,所以把修道这些事情、道谛所摄的内容说为是有为无漏的。那“无漏的有为功德,称为清净”,是把修道这件事称为清净。

无为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

无为无漏的这些功德,“不但是离垢清净,在杂染中也还是本性清净的。”他这是在解释“性清净”这几个字。比如说涅槃,这是无漏的,也是无为的,这种功德,不仅是离垢清净,不仅是在尽断烦恼的阿罗汉或者是佛这边叫离垢、是清净的,就是对于我们这些还常在生死、常在烦恼杂染中的凡夫,难道他就不清净了吗?还是本来清净的,这就叫作“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虽然常在生死,但是诸法从本以来也没有真实生过,既然没有真实生过,当然也没有真实断灭过。这样的不生不灭,不就是寂静涅槃吗?所以诸法从本以来,就是常不离于涅槃相的,因为没有真实的生灭,所以也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是涅槃相,要这样来认识无为无漏的功德。不仅仅是在离垢边、离染边,不仅仅是在无学圣人边,它才变得清净,即便在杂染中,即便在流转中,它从来也没有被染污,这叫“性清净”的意思。后面结说:

无漏而性净的三宝,才是真正的皈依处。

这一段是不是有点难?这也在提醒我们:对于三宝功德的认识,不要轻忽了,不要小看了,因为你对于佛法的认识有多深,智慧有多深,你功德有多广大深彻,对于三宝功德的认识也就能有多大的进展。乃至于在极致上来说,只有佛陀才最了解佛陀,所以中国佛教有这样一句话,叫作“三德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也就是佛陀真实的功德,只有佛陀才最了解。

我们学皈敬三宝,特别在三宝功德上花了很多时间,大家不要以为是小题大作,这里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去用心的。这一段长行就说到这里,说的是“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下面说“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不过,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来说,不但应该皈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亦”应皈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佛世为化相三宝)。

前面谈到“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如果我们学了,连意思都抓不住,怎么去给外面的信众说呢?如果大家都没有办法正确认识,谈什么得利益呢?反过来说,这些世俗事相的三宝——住持三宝也好,化相三宝也好,应该说是更容易被认识的,所以这里说:“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来说,不但应该皈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亦应皈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佛世为化相三宝)。”

因为,但皈依世俗,自不免流于形式的崇拜;而专重胜义(真实),也不免过于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

这两个方面他都有强调,一方面也要皈敬于世俗事相的三宝,另外一方面也应该皈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原因说得也很清楚。如果只皈依世俗事相的三宝,可能就流于形式的崇拜了。就像我们看到的一些人学佛,只知道去各处朝山,自己平时不会用心,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用心,这未免就流于形式。当然,有这个还是比没有好,至少他在去各处朝山礼拜的时候,内心是与善法相应的,还是有意义、有作用的。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儿,未免就没有长进。反过来说,如果专重于胜义——三宝的真实功德,那也未免太高深了。我们刚进佛学院学习的同学都觉得高深,何况一般的信众呢?所以说这“不是一般所能明了”。

所以必须皈依现实事相的住持三宝,依此进向真实的三宝。

这就是善巧,先皈依于现实事相的住持三宝,然后依于这样而建立起来的基本的皈依、基本的身心调整,进一步向于三宝的真实功德。

佛教的重视“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宝为事象的,从此表显真实三宝的功德,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这句话很真实、很重要!不管是自己的修行,还是帮助别人,乃至教导在家信众,都是要从事相的住持三宝,来表显三宝的真实功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表法”。我们去礼佛像是基本功,这是对住持三宝的皈敬,从此而向于三宝的真实功德。礼塑像的佛像也不废,内心对于佛陀的真实功德也越来越认得清,越来越心向往之,这两方面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这一个偈颂被摄为“三宝类别”,讲了住持三宝、化相三宝,也讲了三宝的真实功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介绍了这几类三宝的内涵,还说明了这几类三宝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为了化导世间也好,或者我们自己的学修也好,“不但应该皈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亦应皈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佛世为化相三宝)”。这个一定要注意!特别是学久了的,容易偏废一端,也就是对于世俗事相上的三宝,内心未免有所轻忽;没学的或者是初学的,也容易偏废一端,偏废的是什么呢?三宝的真实功德,只知道在世俗事相上下功夫。所以,不管是初学还是久习,都应该知道不应偏取、不应偏废,不应该以事废理,也不应该以理害事,应该事理无碍、事理圆融地来皈敬三宝,由浅入深,以深摄浅,这样浅深由之,佛法才能在自己身心上稳稳地扎根;从化世导俗上说,佛法也才能够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如果大家明白了这层意思,就能体会到在赞叹三宝之后说这一个偈颂的重要意义。否则,或者偏取胜义真实一边,会是弊端;如果仅仅流于事相,又是另一弊端。这二者之间,如何来协调,如何来把握,这是一种智慧。这一个偈颂中最核心的东西,透露的就是这样的智慧。我们自修如此,利他还是如此。

学僧A:法师!如果有一个人已经皈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该如何引导他进一步推进于真实的一体三宝的皈敬?

需要进一步对于佛法的学和修。学,就是学习、认识三宝的真实功德。我们现在学的,不就包括了这部分内容吗?大家从前可能没有认识到佛陀的功德,学习了之后,至少可以从佛陀的断德、恩德、智德这几个方面来产生一些认识。如果真的向佛学习,那就应该向于这些功德来学习。同样,我们通过对于法的学习,认识到正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认识到正法的价值离不开在身心上的实践、实现,就会让自己的身心随顺于正法去运作、去调整,这样,自己身心上也会少分地实现佛法的功德,同时对于佛法真实的功德也会有更深的认识。如果简单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要加强对于佛法的学修,对于佛法恰当而且是真实的学习和修习。

学僧B:法师!请问咱们学习了这章<皈敬三宝>,该如何修习,才能让三宝的真实功德以及事相上的三宝功德,能流入大家的身心之中?

你问的很好,你这个问题就引出了下一个“皈依事修”的问题,回答就是“至心修供养,时念诸胜利”。关于“皈依事修”的问题,我如何让我的皈依跟我日常的生活融合起来、体现出来?这就说到了我如何来修习皈依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修法,我一直也说,皈依不是了解就好,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入学仪式——我皈依了三宝之后,以后就不用再管皈依这回事了。不是那样的,你当是结婚典礼领证呢?领完证就可以了?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时修习的法类,怎么修习?这是紧接着的下一部分内容,所以现在先不说,等到下次我们大家一起来仔细地看。



这个偈颂的主要内容,我们大家一起来划一下:“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相与住持三宝,都是佛教在世间的具体形相,以此为皈依对象,从而更深入一层。真实的皈依处,是三宝的真实功德,是无漏的,是不与烦恼杂染相应的,也不为烦恼杂染缘起的,又是性清净的。“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从佛法化导世间,利益众生来说,不但应该皈敬于真实的三宝功德,亦应皈敬于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宝(佛世为化相三宝)。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大家对于这一块要特别的重视,住持三宝是什么,化相三宝是什么,三宝的真实功德(或者是说的一体三宝、理体三宝)的义趣是什么,如何来把握世俗事相的三宝和真实谛理的三宝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涉及到我们个人学修和以后引导信众的问题,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视的,要下功夫。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