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
著
成佛之道
戒律是对修行的帮助,而不是障碍。如果真认识到这个,就知道戒律是随顺于法的,是法在身语规范、在僧团建设方面,很自然、很本份的一个体现而已,并不是额外硬添加的东西,也更不是与法相违逆的东西。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论调,认为“戒律是障碍”,那样人为地把法和律对立起来,只能说既不了解法,也不了解律。真正了解的人,从来不会犯这种错。即便是行大乘道,也是这样的,就像太虚大师那句话一样:“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甲二 皈敬三宝
乙一 三宝内涵
丙一 赞叹三宝
丁三 赞僧功德
戊一 僧伽特质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
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对于新同学,我再强调一遍这部论的微言大义,在你看不出来有什么味道的这些朴实词句的背后,往往有很深刻的佛法抉择。我们来看长行:
释迦佛成佛说法,就有好多人随佛出家,佛就把他们组织为僧伽——或简译为僧。
僧伽qié,我们现在汉传佛教常这么读,但它是梵文Sangha的音译,其实发音发成僧伽jiā是更像的。我们汉文喜欢简略,所以“僧伽”就常常被简化成“僧”,用一个字来表达。它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释尊成道说法,就会有人愿意跟他来出家修行,那佛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僧是群众。
僧是群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所以古人义译为“和合众”。
这是僧伽的义译,就是“和合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不是简单凑在一起。另外一个要说明的是:僧,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复数名词,是一个群体性的名词。就像军队一样,一个军人能叫军队吗?就算他是司令也叫光杆司令,不叫军队。军队嘛,总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类似的,一个僧人能叫僧吗?不能。至少要四人,才成为僧。一个僧可以叫僧人,就像一个单独的士兵可以叫军人一样,但是它不能叫军队,这是一个基本的佛法概念。僧是指僧团,至少是四个人才能称僧,少于四个人都只能称为僧人。
既然僧是有组织有纪律的集团,那佛是凭什么来组织的僧团、凭什么来集结僧众呢?这就是下面论文提出的问题。大家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凭着自己直觉的认知,很可能会认为:“佛,功德多么了不起,光茫四射的,照着谁,谁不趴下呀?当然就集结在佛陀周围了,那肯定了,还用说吗?!”意思是,佛陀是靠着他的威德、智慧、魅力,感召大家结集在他身边的,是吗?但是,这并不是佛陀的本意。我们来看看佛是怎么样的呢?
佛凭什么来集结僧众呢?不是凭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说:“我不摄受众。”
这里只是谈了一点——“不是凭佛的才能”,那更不像一般人想的“是凭着长得帅,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谁看,谁都自惭形秽”,也不是像一般人想的“佛是靠他了不起的智慧、德行,吸引僧众在他身边,然后来组织”。佛在经典中就明确地说过:“我不摄受众。”用一首歌的歌名叫“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就是这个意思:“我不做老大!我不做教主!”佛这是离欲的气息。
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佛陀是离欲的人,所想像的佛陀都是凡夫那一套,更确切地说,是从自己那一套去推演、放大,哪知道离欲是什么味道啊?哪知道离欲的人,心是什么样的啊?这里,不仅仅是佛陀方便智慧的呈现,更是佛陀断德清净的表现。他根本离欲,不想摄取任何东西为我所,包括僧团——“我不摄受众”。不是我的僧团,不是我的奶酪,不是我的地盘,不是我的徒众,我不做大哥已经好多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理解。我们号称学佛,那在僧团建设上,要不要学佛?要不要像现在的一些情况一样,把这个位置设成是我的,还是像佛那样——“我不摄受众”?
佛既然不是用个人的这些东西来摄受众,那他是靠什么来摄受众的呢?“依法以摄僧”——
佛是“依法以摄”受他们,使之成为“僧”伽的。
在根本佛法中,正法Dharma与律Vinaya是不分家的,佛就是靠正法、律来摄受僧众,使这些出家人成为僧伽的。怎么依法摄受?一切都按照僧团的轨则——戒律来处理。
大家住在一起,是为了共同的道德理想,为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为了寻求共同的真理归宿,为了共同的人世间的理想——令众生离苦,而聚集在一起,而彼此提携,彼此策进,是这样一个团体。这样来依法以摄受。
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
这里说到了“依法以摄僧”的“法”什么内涵,这其实在前面“赞法功德”中已经说过了。请问:“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谈的内容完全一样吗?如果是,这两个为什么一样?如果不是,又分别在说什么?
“人生的正道”,是在约法的当体在说法。所谓约法的当体,就是所谓的法的本身。是什么呢?是真理,是人们转凡成圣的道路。“究竟的涅槃”,是约人来说法。为什么要约人来说法?因为法不是游离于生命之外的,法之所以有意义、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令众生究竟离苦。法在生命上的完全实现,就表现为涅槃。所以,约人来说法,就是究竟的涅槃。
如果按之前给大家讲“正法”的内容,曾经讲了“对法”这个词(“阿毗达磨”是音译,义译叫作“对法”)。对法,有部讲了两层意思:对观四谛,对向涅槃。对观四谛是约法说的,对向涅槃是约人说的;另外也可以约因、约果说。这里也是,“人生的正道”可以说是因(“对观四谛”可以是说因),导致的结果就是究竟的涅槃。从这样或者约法、约人,或者约因、约果来说明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如果不谈到法的究竟实现,不谈到法在生命当下实现的价值,那个法就是玄虚的东西,跟生命有隔阂的东西。如果只谈法在生命当下的究竟实现,不谈到它的道路,不谈到它的因缘,还是与我们隔远的,只是一张美妙的大饼而已,永远到不到我碗里来。所以这说“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这样简单的话语背后,有这样的义趣。
佛是以此法来感召大众,让大众为这人生大事而集合拢来。
出家众为什么出家?就是为了解决生命根本的问题。而佛正是给大家提供了这样解决的方案,所以大众能够集合在一起,来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这先是说了法中“正法”的这一部分内容,下面开始说戒律的这一部分内容。
法也是律法制度,就是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规制;
“法也是律法制度”,这就是僧团的戒律。换句话说,戒律不是与法相隔阂、相矛盾、相对立的,它恰恰是符合于法的一套东西,它恰恰是法在我们具体身语规范上的一种体现。这意味着什么?戒律是对修行的帮助,而不是障碍。如果真认识到这个,就知道戒律是随顺于法的,是法在身语规范、在僧团建设方面,很自然、很本份的一个体现而已,并不是额外硬添加的东西,也更不是与法相违逆的东西。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论调,认为“戒律是障碍”,那样人为地把法和律对立起来,只能说既不了解法,也不了解律。真正了解的人,从来不会犯这种错。即便是行大乘道,也是这样的,就像太虚大师那句话一样:“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依法以摄僧”的法,前面说包含了正法的内容,下边说也包含了戒律的内容。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佛是以正法、律来摄受僧团,而不是靠他的个人魅力,不是靠他个人的德行,不是靠他个人的智慧,更不是靠他个人的权威。佛说“我不摄受众”,那佛靠什么来摄僧?是靠正法、律。
佛是本着这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的。
戒律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自他共处”。不像我们一些人理解的:戒律只是个人修行的事情,所以我持得多一分少一分,是我自己功德多少的问题,好像跟别人没关系一样。不是这样的。你如果真正理解戒律精神,就会知道:戒律的精神,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僧团的组织,佛法的弘化(度众生),正法的久住;关于个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大家在这里出家,有的人过出家的生活,按照戒律来,有的人不过出家人生活,不按戒律来,你觉得这算是一个僧团吗?什么叫僧团?僧人的集合。什么叫僧人?有戒律而且按戒律生活。所以,戒律很重要的一部分意义在于摄受僧团,也就是所谓的“摄僧令欢喜,安乐启未信,增长并调伏,安住亦断除,现前当来漏,使正法久住。”这是制戒十义的内容,这是佛陀制具足戒的十种义趣,也就是十种戒律精神,你们以后会学到。“佛是本着这自他共处的完善法则,制为规章法度来组织大众的。”
这是说到了戒律,点到这里就可以了。
这个“依法以摄僧”,其实是有大家熟悉的表达的。佛临入灭时,他把僧团付嘱给他的上首弟子了吗?佛世的上首弟子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如果佛是法王,他们就是随佛转法轮将。按我们一般的想法,如果佛把这宝贵的东西——僧团的管理或佛法,付予一个最贴心也最得力的人选的话,那应该是他们俩的其中一位。如果是交给两个人共同管理的话,那就是他们两位。但是佛连他们两位都没有交,也没有交给我们大家以为的大迦叶或者阿难,那佛是如何付嘱弟子的?佛临般涅槃,大众就请阿难向佛请问几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世尊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佛没有说:“去找舍利弗吧,去找目犍连吧,或者去找大迦叶吧!”佛只是说:“我灭度后,以戒为师。”这就是“依法以摄僧”的意思:“我不做老大已经很多年,你们别人也别做。不是因为我不做,所以你们也不要做。因为佛法是离欲的,不要搞那些,那些是与真正的解脱涅槃不相应的,我们要‘依法以摄僧’。”还有一个问题:“世尊灭后,我等依何而住?”佛说:“依四念处住。”正法的内容也有,戒律的内容也有。
我们出家人本来就应该在集体的共住上,个人身语的规范上,按照戒律来,修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本本分分地。但是现在在很多人那里,是不是变成口号了?都会说“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但是真有这样的抉择吗?还是在寻找着什么人格的依止啊?佛的义趣很明确:作为僧团,是要依法以摄的。
今天主要讲了“依法以摄僧”这一句,大家可以划一下、背下来:僧是群众,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僧团,义译为“和合众”。佛是依法以摄受他们,使之成为僧伽的。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槃;法也是律法制度,是契合于人生正道的规制。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