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55、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2024-06-01 07:11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佛法,原理和实践是密切关联的,不存在我懂得道理,不知道怎么去修行,那说明你懂的道理有点不太对,或者你把握的角度可能不太善巧。真正懂得道理的,一定懂得修行,用不着再另外找一些修行办法。很多人学了好几年,然后找个地方去学实修的方法。当然,我对于这种修行意乐很随喜,但是我不得不对他过去几年所学画个问号,或者学的方式或者学的结果,也可能还有学的内容,画个问号。



上一节开始学习赞叹法宝功德。“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科判里说这是“喻说法印”,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三法印。刚才我们讲了“丘井”这一喻,以及显出它的义——“朽故”,这是三法印里的哪个法印呢?诸行无常的法印,前面说“无论是丘井、枯藤、鼠咬,都譬说无常的苦迫”。但是,尽管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因为耽着少许没有实义而颠倒的欲乐,连跟着五欲而来的后面的苦果也都装作看不到,所以这里说“生死大苦,都不能使众生警觉,真是愚痴极了”!

我们的内心要注意!当你真正慢慢生起智慧之后,也不要因此而凌慢于人:“他们真愚痴,他们怎么怎么样……”,内心看不起,觉得自己高明,这叫与烦恼相应。内心要像大人一样运作,什么叫大人?诸佛菩萨圣者。像他们那样,看到这些众生因为愚痴、无明而枉受诸苦而生起大悲,这才说明你真正地开始与佛法智慧相应。而不是不屑一顾:“一群蠢货!”这是不合适的,这是自己内心又在随顺烦恼了,说明自己的那个智慧可能也不怎么样——前一念可能有点智慧相应,后一念又与烦恼无明相应了,用我的话说是“内心的不稳定”。这话是我什么情况下说的呢? 回厦门,有个居士来问:“师父!我平时看到那些小动物受苦的时候,内心是真的非常不忍,甚至眼泪都要掉下来,真希望能够解决它们那种苦。不过,当它们变成菜端上来的时候,为什么我还总想吃呢?”你看人居士问的问题是不是都是实实在在的?我希望大家的交流也是这样实实在在的,不要说:“法师!我问不出来高深问题啊!”谁让你提高深问题啊?我们解决实实在在的身心问题好不好?所以有时候我听那些居士的问题,我觉得他们可能是对出家师父的信任,说很多大实话,正因为说实话,所以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要不然都搞些虚的,没有意义。

我跟她说:“原因就在于你内心的不稳定。”她可能没想到我会这么来归结原因,就很诧异地望着我:“这怎么跟内心的不稳定扯上关系了?”因为她看到那些小动物的时候,内心缘的是它们受苦的相,而且心的运作是向于希望它们离开苦的,所以她会有那些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心的取相和运作;所谓变成菜端上来,她想吃,这个时候她尽管眼睛看到了,但她通过自己的回味,当时想起的是那个口感、那个味道,现起的是自己急切地想要吃,塞进去、咽下去的那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感。所缘变了,从那个跳到了这个,就算她自己也有点斗争,想要跳回来,但马上又跳回去了,所以我说她内心不稳定。她的心如果可以稳定地缘在这些众生的苦相上,缘在希望它们离苦的意乐上,那她就不会有那样的问题了,所以我跟她说“这是你内心的不稳定造成的”。当然这么说是有针对性意思,因为那位居士不仅仅在这一件事情上,其实包括她生命的整个状态都有这方面比较大的问题,所以我侧重于向这方面来解释。



对于我们呢?好像懂一点佛法,为什么所谓境界现前的时候就安住不了?其实也可以用这句话说:因为心的不稳定,不能够稳定地随顺佛法去思择。为什么不能稳定地随顺佛法去思择?正念的力量不强。为何正念不强?闻思修的串习不够。正念从哪来?“从多闻思修之所集成”,这话我在僧训时讲过,而且是依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由什么来防护?由正念来防护。正念如何来获得?由多闻思修来集成。”闻思修少了,正念就很难生起来,力量就不坚固。根据这个原理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人的一些实践,很多同学来问我:“法师啊!我这一阵子比较放逸,我想从这个状态出来,怎么办啊?”我给的方子很简单:你自己一天只要清醒的时候,眼睛只看佛法的书,看累了起来经行(不要看累了睡觉),带上耳机听佛法的内容。总之,只要在你清醒时,让自己的眼睛和耳朵都被佛法的内容占据着,只要清醒的时候就这么干。也可以磕头,一边磕一边念经或称佛,你如果能够做深观,念一句《心经》拜一下,同时自己心里思维其义;如果不行的话,就念佛陀名字——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一句,思维佛的功德,拜一下。一天清醒的时候,让自己眼睛耳朵和身体始终被佛法占据,这样过七到十天,肯定就转过来了。

我这不是空口说白话,你真的在放逸阶段或者不够精进的时候想提策起来,可以用这个方法试试,一定好使!只在那单纯地运作心,我们初学不容易,因为自己不容易缘在法上。其实有什么不会的?坐那想一想无常,结合自己切身的经验和感受来思维无常,这就是心随法运作。只是因为自己不习惯那样去做,所以坐在那心里就没有佛法,莫名其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为了避免这样初学的困难、障碍,你就让自己的眼睛、耳朵乃至身体全被佛法占据,你就这样过个七到十天,不睡懒觉,身心状态肯定发生转变。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事,原因在于这样的多闻思修,你的心会受佛法的熏染,正念就强了——正念本来没有的就生起,本来微弱的会变得坚强。诸法是因缘生的,正念也是因缘的产物,没生起可以用因缘让它生起,不坚强的可以用恰当的因缘让它坚强!

佛法,原理和实践是密切关联的,不存在我懂得道理,不知道怎么去修行,那说明你懂的道理有点不太对,或者你把握的角度可能不太善巧。真正懂得道理的,一定懂得修行,用不着再另外找一些修行办法。很多人学了好几年,然后找个地方去学实修的方法。当然,我对于这种修行意乐很随喜,但是我不得不对他过去几年所学画个问号,或者学的方式或者学的结果,也可能还有学的内容,画个问号。

这是讲到诸法无常印,说到我们怎么样把这看似不那么难、不那么高大上的佛法义理,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实践,也顺带讲了一些其他的方便善巧。下一个空村喻是譬喻诸法无我的法印——



“空聚落”,是无人的村庄,所以说“寂无人”。有人想逃避国王的罪罚,路过一无人的村庄。他想住下来,过一宿再走。忽听见天人说:走呀!这是盗贼来往地带,如遇见盗贼,怕会丧身失命呢!这是说:有人想脱离魔王的控制,修学佛法,有的在六根门头失败了。

这个“脱离魔王的控制”,看着是不是很神话,或者有些害怕?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记不记得《八大人觉经》里说:“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在大家这个修学阶段,建议把《吉祥经》、《八大人觉经》和《心经》这些简短的经文背下来,每晚临睡前,把腿一盘,这几部经典在内心一句一句过一过,自己给自己讲一讲。你能把这三部经典的意思给吃透了,那你的佛法绝对超过预科水平;每天睡前都如理思惟一番(时间可长可短),几年下来,你不仅对于佛法的理解超过预科水平,实践也超过预科水平。

“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四魔”稍后再说,先说“阴界”,“阴”就是五阴(五蕴),“界”可以说是六界或十八界。中间省略了一个“入”字——“出阴入界狱”,这个“入”就是“根”的意思。不管五蕴也好,或者叫六根(六入、六处都是以不同的名相说六根),包括六界,乃至后来有部说的十八界,都是对于有情当体的一种说明。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界,地水火风空识。“出阴界狱”,出五蕴、六入和六界这样身心生死所构成的牢狱;不是有个东西出去,是指趣入涅槃。

那前面的“催伏四魔”,“四魔”指的是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我们要脱离魔军的控制,最根本的指的是“烦恼魔”,其他三魔都是与烦恼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比如“五蕴魔”,色受想行识为什么称为魔?因为与烦恼相应。所谓的五取蕴,“取”即烦恼义,简单说与烦恼杂染相应的五蕴。它还是跟烦恼相关的,而不是说五蕴本身就是魔,是从与烦恼相应的五取蕴这个角度来说明的。要是说有五蕴就叫作魔的话,那佛就没有五蕴了吗?阿罗汉圣者就没有色受想行识了吗?不也有吗?那他们也一直在魔军的控制下吗?所以说是从五取蕴的角度来说的。

“死魔”:道宣律师在说到杀生戒时,特别是比丘戒,为什么说杀生以杀人为重?他讲了若干道理,其中之一就是因为人身是难得的——“形心是进道之器”。人的身体和心——名色、五蕴,是修行进道很好的依托,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运用的话,一旦死亡到来,两手空空还是好的,就怕带着一堆恶业去。死亡是对我们形心进道之器的一个破坏,如果我们没有在还活着的时候做好足够的后来的善法因缘,那这是一件魔事;如果做好了,那就没有问题。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怎样去活,怎样去运用自己的生命。对于不正确运用的人来说,死亡就是魔!对于正确运用的人来说,《广论》里引一个偈颂叫作“安住正法谁畏死”!


 

从前流通处有个义工来找我,原因是她想要出家,所以有一些问题要问。根据她当时学法的动力和自己内心的状态,我跟她说了这句话:“安住正法谁畏死!”这个道理我也跟她讲了:我们平时大家怕不怕死?怕!为什么怕呢?其实主要是怕“我”的断灭。世间人可能怕失去这个、失去那个,我们出家人没有太多的牵挂,但是怕“我”的断灭,很少有谁是怕后世苦乐的。如果你不是畏惧后世的苦而怕死,那你这个怕死是外道的怕死,断灭见下的怕死,怕的是“我”的断灭。因此很多人的修行就变成了变相的“我的长存”,把涅槃想像成变相的我的长生不死,或者把往生看成变相的我的长生不死,变成直接或间接的以我的长生不灭为目的的修行。那不是佛法的修行,涅槃不是这么一回事。真正安住正法之后,对于生命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行得正、踏得端,自己临命终时回顾一生,坦然无畏,很安然地走向后世,继续自己的菩提愿,那有什么好畏惧的?“安住正法谁畏死”!我们正好反过来,平时不去想生死无常的逼迫,以及怎样正确地运用人身,等到断命因缘逼近时——“啊”——撕心裂肺,百般不舍!这是颠倒的,恰恰应该平时就把这些问题思择得一清二楚,每一天每一刻“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一位哲学家说的。诸位!我们总看不起学者、哲学家,你有这样的生命经验吗?有这样生命的自觉吗?说“向死而生”的这位哲学家叫海德格尔,这是我们大陆的一种翻译,台湾的翻译不一样,我有一次跟一个台湾的教授提到他的时候,他没办法只好跟我说英文名,免得对不上号。台湾和大陆很多人名的音译不一样,我和他说休谟,他也没办法对上号,只好说英文名。海德格尔有句话说:“人是向死而生的”,你有没有这样生命的自觉?你觉得向死而生是悽惨的吗?是一种无奈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内心就没有佛法的智慧。当你真的安住佛法智慧的时候,真的就能够体会到向死而生是多么一种坦然自在、无忧无畏的境界——那是后话,你们自己去实践佛法,自然就不一样。

讲这个是这位居士后来真的去寻找她的修道、出家的因缘去了,前一段时间我收到她的一个信息,说她已经在某时某处如法剃度了,那一段时间里(这个时间不短,差不多一年,这么长时间里),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能够想起这句话,给她莫大的力量——“安住正法谁畏死”!这是说到死魔时要跟大家分享的事情。



最后还有“天魔”,天魔是谁?就是欲界凡夫里福报最大的那个有情——他化自在天主魔王波旬,因为他是欲界主,实际上我们欲界的众生只要没有脱离欲界烦恼的控制,都在他的主宰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内心与欲界烦恼相应的话,就在他的范围内。如果我们想出离这些欲贪的缠缚、烦恼的控制,实际就是要脱离他的控制。所谓的魔来扰行人,有没有?也是有的。但是很多人配不上,为什么?很多人的表现本身就是魔子魔孙,没有必要让魔王来你这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浪费精力。魔子魔孙不是说内心多么邪恶,耽着五欲即名魔子魔孙。这个人想要出离五欲了,想要出离欲界欲贪的控制了,这时你才配魔子魔孙或者魔王来出手。没有这个努力,人家何必费那个工夫,你已经是他们一伙的了,还拉你入伙干嘛?但凡要拉入伙的,那得先不是一伙的。耽着五欲本身就是他们一伙的,人家没必要费那个劲,所以你也不用担心魔扰,没有那回事,只有你扰别人的份。

你耽着五欲,又拿五欲去干扰别人,这叫作你是别人的魔扰。这不是玩笑话,特别彼此都是出家人,我们在一起,即便你自己被烦恼控制了,随顺五欲、追逐五欲去了,你也要特别注意,不要用这个去干扰别人!就算你说:“唉呀!我提不起修行的劲头,我还是放逸六分、修行四分才能活下去。”即便如此,我请你把你自己那六分的放逸放到不会干扰别人的地方去,为什么?你如果干扰到别人,你就是别人的魔军,等到你哪一生想修行的时候,你放心,因果不虚的。这是从你自己来说,首先要不放逸,向于离欲的修行才是正途。从为别人的考虑呢?如果你说“我一时不能够完全做到”,我们很实在地说“请你不要去扰动别人”,所以中国古人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说实在的,我很少拿什么吃的去跟大家一起吃去,那是在向人推销五欲,不是说我们大家关系好怎么怎么样,不要拿世间的那一套再来了,你自己实在是烦恼炽盛,不违背戒律内容地要吃点啥,自己找个地方慢慢去吃吧。要想供众,你还是如法地供众,不要非时乃至不要残宿食等等,更不要用一些不合适的方式彼此扰动,他本来想要看佛法书,被你拉去磕瓜子聊天,这就是对他的魔扰。可能你觉得是大家增进了彼此的友谊,但出家人是以道业为重的。这是说到天魔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的事情。

所以这里所说的“脱离魔王的控制”,如果窄地说就是要脱离欲界天魔的控制,如果完全地说就是脱离四魔的控制,这确实里要修学佛学。



空村,如六根。六根——见闻觉知,一般以为是内有自我,而实是没有自我(无人)可得。

“空聚落”的喻就是在说这件事。有没有村子?有村子,但是里面没有人。有没有六根?有六根,但是里面没有那个我们觉得一直住的那个主人公,那个能主宰、有自在的那个“我”,那只是我们在身心五蕴上生起的一种颠倒错觉、一种倒执、一种妄见。我们在这样的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包括色法和心法的内容)上感觉有一个我自己,当我说“我自己”时,大家感受感受内在一直感觉有的那个“我自己”,我们看一看这个“我自己”的意象,是不是跟什么都没有关系?当我们想到“我自己”时,这个内在的“我自己”,跟爹妈有关系吗?没有关系。跟必要的饮食有关系吗?没关系。跟空气有关系吗?没关系。跟水有关系吗?没关系。我们内在直觉认知的这个“我自己”是这样的。正因为内在感觉的这个“我自己”跟爹妈没关系,所以这世上有一类有情叫不孝儿女,而且他不孝得天经地义似的。正因为感觉“我”跟水、跟空气都没有关系,所以有人以邻为壑。我前两天因事去厦门,路上听到车里的新闻:有一家公司本来是应该废水处理的,却直接把废水排到河里造成了很严重的污染。当他这么做的时候,他可能是想节省很多成本,但是我们推究他后边的心理运作,他觉得这样做对自己无害。人在正常神智下,是不会做伤害自己的事情的。真没害吗?以邻为壑,最后往往坑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根源在于,我们错误的自我观所形成的这个“我”的意象是颠倒错误的:是这样自己就有的——自成,跟其他没有任何关系的——独立,甚至我们感觉的这个“我自己”是不是一直没变啊?小时候是你,大了还是,变了吗?身体的高矮胖瘦这些可能变了很多,甚至思想都变了很多,但是你一觉得这个“我自己”,不还是“我自己”吗?说的是我七岁的时候、我现在、我将来,都是这个“我”,感觉这个“我自己”一直没变,但是有一天我死了,我很不能接受。总有那么一刻是我的最后一刻,我会死去,然后很多人内心都不能接受,这就跟这个内心中对于自我的常恒感形成的矛盾有关系。

缘起的生命现象,根本就不是自成的,是种种因缘现起的;也不是独立的,是要依赖于此、依赖于彼的;更不是常恒的,是无常生灭的。但是我们内在的这种自我感,给我们带来的是自成的、不待于他的乃至常恒的错见,这都是成问题的。正因为有我们这样错谬的,不加思索就形成的基础性的自我意象,所以我们在思惟、抉择、行动、语言中处处包含着错误。论里说“六根——见闻觉知,一般以为是内有自我,而实是没有自我(无人)可得”,没有我们一直感受的那样的“我自己”可得,那样的“我自己”在一切处都找不到。这其实是略说明无我,更深的我们以后再学。



此无我的六根,触对六尘境界,引起有漏的六识,如盗贼。六识游历六根,不应该贪的起贪,不应该嗔的起嗔,种种烦恼,劫夺功德法财,有的因此而堕落恶道。

这是所谓的盗贼喻。何为有漏?有烦恼等随增长。简单说一般以为有漏就是有烦恼的意思,佛法中有一种说法是烦恼会随顺增长叫有漏,先不去辨别哪个更应理。总之,所谓“有漏的六识”就是跟烦恼相对应的六识。烦恼的根子就是无明,对于一切现象和现象的本质不能够如实知见,不能够形成正确的认识,反而形成颠倒的认识,这就是无明的内在意思。

“六识游历六根”:我们的识是通过六根的门户来跟六尘交互的。这里本来没有什么是应该贪的,不要以为有的不该贪,有的应该贪,都没有什么是应该值得贪的,因为贪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建立在错误的认识基础上的,嗔也一样。“种种烦恼,劫夺功德法财”:盗贼喻主要是从这来说的——破坏善法,劫夺功德。“有的因此而堕落恶道”,因造作恶业而堕落恶趣。

所以,想出离三界的魔王统治,修学佛法,就不应该为六根所欺诳;应该向前进行,到达安全的境界。

既然是说“出离三界的魔王统治”,那这个魔指的就是色究竟天的魔,而不是他化自在天的魔了,也就是所谓的摩醯首罗天。但这个没有必要去细说,更重要的是大家知道核心上还是指烦恼魔就好。

如果为六根所欺诳,觉得村子里有个“人”,觉得六根里住着一个“我”,身心里有一个“内自我”,这叫作“为六根所欺诳”;觉得一一境界是实在的,确实如此的,能够带来种种欲乐的,这叫作“为六根所欺诳”。真正“想出离三界的魔王统治,修学佛法,就不应该为六根所欺诳”,那应该如何?“应该向前进行,到达安全的境界”。

这是举空村喻来说明“寂无人”——诸法无我的道理,相应的出喻和显义在这一段也做了个说明。诸法无我的道理是相对深的,不过也并不可怕,也是大家这两年就可以渐次去学的东西。不要学了两年,甚至接下来再读四年,对这个意义都没有把握,那就说明自己平时用的工夫不到。以后学到三乘共法时,这方面的话题还会反复说,今天只是稍微点一点,在这里讲多了就有点跟本论的次第不相符。下面“彼岸林泉乐”讲的是涅槃寂静的法印——



上面说起的逃难的,离开盗贼往来的空村,前进到国境边沿,为大河挡住了去路,而追捕的人,却快要追来。那时,他望见大河“彼岸”——不属国王的境界,有园“林”流“泉”,真是又安全又快“乐”。他就不顾一切,游过大河,这才离了死亡的恐怖,真的可以休息了。

这是接着上面的喻说下来的:这个人为国王所罪罚想要逃跑,“离开盗贼往来的空村”,就是六贼,或者说五拔刀怨等等,有不同的喻说。“前进到国境边沿,为大河挡住了去路”,这就是所谓的“四流”。先不去多说,要多说起来,涉及到的法义比较多。比喻的故事是这样说的,譬喻的内容是什么呢?

这譬喻说:学佛法的,不受六根的诳惑,渡过生死大河,这才越出魔王境界,到涅槃彼岸,可以享受不生不灭的寂灭乐,到达了大休息的境地。 

这里的譬喻就是说,学习佛法的人不再受六根的种种欺诳,渡过了生死的大河,越出魔王境界,到达涅槃的彼岸。“彼岸林泉乐”喻的是涅槃的不生不灭的寂灭乐,这才得到了真正的休息!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