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
著
成佛之道
皈依这件事情,是从我们现在开始,直到圆满菩提,都不可或缺的。不是说我最开始做三皈依、五戒居士的时候皈依一下,或者我受沙弥十戒的时候皈依一下,平时不用管,那是错的。
第一章皈敬三宝,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共同学习,到今天学习圆满。这一章是很重要的,对照这一章的偈颂以及科判,我们知道这一章在最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全书的说明,说明什么是成佛之道。我们所谓的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到跟佛一样了,也就成佛了。从我们现在这个状态到与佛平齐,这中间是有一个道路的,这中间的道路就被称为成佛之道。那这条成佛之道的起点在哪儿?在我们现实烦恼与苦杂染呈现的身心中。如何走向成佛的目的呢?这就说到成佛之道的起点——皈敬三宝。为什么从皈敬三宝开始?因为皈敬三宝就意味着对于三宝的真切认识,和对于三宝能够帮助我们走向这样成佛目标的信受和愿望。大家学过之后应该更清晰了。
这一章皈敬三宝,皈敬本身是一种皈依,所以首先是要抉择皈依。我们为什么要皈依?我们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皈依点什么、信点什么或者怎么样?因为众生流转的生命是充满了苦的,我们凡夫有情只懂得烦恼造业,然后导致苦,是这样惑业苦的轮转,靠着这样烦恼苦的模式是没有办法从其中解脱的,那就需要寻找从其中解脱的究竟解决方案,这其实就是在寻求皈依。有认为世乐——世间的名位、权利、财富等等这些是生命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依靠,那首先就要抉择“世乐非依”,因为一切世乐都是非常、非乐的,怎么可能作为我们生命走向安乐、安稳的落脚点、依靠处?所以不是我们的皈依处。接下来抉择外道是不是可以依靠,有些人信仰鬼神、欲界天或者大梵天等,但他们也是有种种烦恼问题的,自身还处在生死中,“自身犹筑生死狱,世间天等谁能救?”自己还在生死狱中,怎么可能去救护别人呢?所以外道也不是我们的皈依处。
这样抉择下来,只有佛法僧三宝才是真正皈依处。这个一方面是从事相上来说明,因为被很多人皈敬的帝释、大梵天等,他们也是向佛皈依的;从理上说,三宝具备种种殊胜的功德,能够真实地帮助我们解脱于苦,究竟地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所以三宝值得皈依。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来认识三宝,因为只有认识了三宝,也就确定了为什么要向三宝皈依,所以在皈依三宝中上来就讲三宝的内涵。首先说明三宝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法的功德和僧的功德。佛陀是这样的本质——“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又是这样智德、恩德、断德究竟圆满的,这三德具足,缺一不可,是可以成为我们生命走向解脱的最可信赖的依靠。因为他的智德,能断尽烦恼,解决生死的根枢;他的恩德,使他自己得了这样的安稳之后,还能不舍一切有情,宣说佛法利益众生,而且是没有拣择、没有差别的;他的断德清净,保证了他的这种解脱确确实实是可靠的,所以我们问题的解决也是确定无疑的。这样的话,他确实可以成为我们解决生命根本问题的依靠处。这是通过佛陀的功德,来说明我们为什么应该皈依佛陀。
赞法功德是从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说明法的内容。三法印不仅说明了佛法的内容,可以依此来印持是法非法,而且它很重要的是,点明了佛法的实践道路,也就是说如何走向解脱的——顺观无常,体证无我,而趣入涅槃,“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所以佛法当然值得我们去皈敬,我们的生命也可以依之走向真正的安稳和圆满。那为什么要皈依僧伽呢?特别我们今天,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佛陀已经般涅槃了,佛法在世间是靠僧众来住持的,特别是世俗僧。僧众是随佛修行者,他们肩负着实践佛法和住世佛法的重任。僧又有事、理两层的义趣:从事相上说,僧是我们能够闻熏佛法、契入佛法非常殊胜的助缘;从理和上来说,我们如果有一天能够体证佛法,那我们也是胜义僧的一份子了,我们所证悟的佛法与过去诸佛也好,诸阿罗汉也好,是无二无别的,所谓“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这样来说,僧伽是值得我们去皈依的,因为他们可以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引导我们去解决生命中最根本的问题。
皈依的一切,都发源于对于生命现状深刻的洞视——“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如果对这个都没有认识,那为什么寻找皈依?为什么要皈依这个、皈依那个?没有意义。对于生命“苦”这种现实的了知是一种智慧,如果没有这个认可,后面的事情都无从谈起。
认识了佛法僧三宝的功德,那佛法僧三宝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这要从世俗意义和胜义意义上来说:世俗意义上说明了住持三宝、化相三宝,依此而向于胜义三宝——“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住持三宝为事象的,从此表显真实三宝的功德,这才能浅深由之、事理无碍,佛法才能得长存世间,为一切众生作救护、作福田。
那如何才算皈依了?皈依了之后又该做什么?这就说到了皈依的仪式和皈依之后的事修。“自誓尽形寿,皈依佛法僧”,通过自己在皈依师面前殷重的誓言来获得皈依。获得皈依之后,应该“至心修供养,时念诸胜利”,这就是皈依的修习。那这样的皈依,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此皈依最尊,此皈依最胜,不由余皈依,得乐得安稳。”说到这儿,其实已经相当圆满了,不过最后又向深处谈了一下皈依的体性和皈依的真义——“皈依体义”。我们这一章都在谈皈依,那皈依到底是什么?“所说皈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这是说明皈依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皈依?这就是皈依真义里要说明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刚刚学的“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皈依真实义”。
整个皈敬三宝这一章,从为何皈依,向何皈依,为什么要向三宝皈依,说到了如何去皈依,皈依之后如何修行,这样的皈依和修行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以及这样的皈依到底意味着什么,整个都有了非常完整的说明。大家如果能够把这一章吃透,实际上你对于佛法的认识,已经比从前深刻了很多。这给你自己以后打好皈依这个学习佛法的基础,或者引导别人,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皈依这件事情,是从我们现在开始,直到圆满菩提,都不可或缺的。不是说我最开始做三皈依、五戒居士的时候皈依一下,或者我受沙弥十戒的时候皈依一下,平时不用管,那是错的。我们刚才讲皈依真义,讲到“是人则能契,皈依真实义”的时候,课间就有同学说比较难。大家现在理解困难是正常的,因为如果能够体会到皈依真实义的话,那是在佛法中已经有相当的深入了。不是文字上的游戏,而是自己真的那样去体会,确确实实在身心上有这样的感受和认识,这不是初学的事情,是很不容易的。所以,皈依并不简单,是从我们现在开始,直到成佛之间都不可或缺,而且应该是时时需要修习的内容。
下面一起合掌,将这一章的偈颂,比较殷重用心地慢一点念一下,不要急急地向下念。大家自己平时学习佛法、念偈颂,也是要有几分悠然的意趣,不要急三火四地向前去,那是欲贪炽盛的表现。自己内心悠然而住,这样随文入观、思维法义地来诵。
第一章 皈敬三宝
甲一 抉择信仰
乙一 为何皈依
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
流转起还没,何处是依怙?
乙二 向何皈依
丙一 世乐非依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
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
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世间诸可乐,无事可依怙。
丙二 外道非依
鬼神好凶杀,欲天耽诸欲,
独梵依慢住,亦非皈依处。
丙三 三宝为依
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
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甲二 皈依三宝
乙一 三宝内涵
丙一 赞叹三宝
丁一 赞佛功德
戊一 佛陀本质
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
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
戊二 总别皈依
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
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戊三 实等权别
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
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
丁二 赞法功德
戊一 喻说法印
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
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
戊二 正法胜用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
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丁三 赞僧功德
戊一 僧伽特质
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
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
戊二 僧伽功德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
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丙二 三宝类别
三宝真实德,无漏性清净。
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长存。
乙二 皈依事修
自誓尽形寿,皈依佛法僧。
至心修供养,时念诸胜利。
乙三 皈依功德
此皈依最尊,此皈依最胜,
不由余皈依,得乐得安稳。
乙四 皈依体义
丙一 皈依体性
所说皈依者,信愿以为体,
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丙二 皈依真义
若人自皈命,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皈依真实义。
附录:全然的新生
对皈依的认识,如何来皈依,以及皈依之后应如何修皈依,皈依的终极意义何在,论中都有很重要而且很平实的说明。因为论中已经说得很到位,又不知道诸仁者是否有疑,或者认识如何,所以也没有再做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的事。望诸仁者,对于偈颂,能常读诵思维。对在课堂上所标注的论中重点,多多留意,多多串习。
来做个习题:某甲,是佛教徒。他的祖父,是基督徒。过年了,当地习俗,给老人拜年要磕头。某甲给他祖父磕头拜年了,某甲是否破坏了他的三皈依?
习题说的那种情况,只要某甲在磕头时,内心对于三宝的皈依并没有变化,这种世俗礼仪,对于他的三皈依没有破坏。扩展一下,一个在家佛教徒,跟一位儒者学习儒学,依古礼礼师,乃至礼孔子像,是否破坏皈依?应该是一样的情况:如果内心对于三宝的皈依没有变化,这种世俗礼仪对于他的三皈依没有破坏。
内心对于三宝的皈依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是深切认可(信解):佛陀的智慧及余功德是最圆满的,一切有情无能过者;佛陀所证悟、宣说的法,是最极究竟的,一切余法无能及者;僧伽是荷担如来事业者,是佛法的住持者和实践者,一切余众无能比者;一切有情的究竟利益,有赖于对佛法的认识和实践;一切有情唯有依佛法僧三宝,能度老病死大海至涅槃安稳处。在这样深切认可的基础上,有深固的誓愿(愿行):愿以佛及诸贤圣僧为榜样,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在自己的生命中实现佛法真实的价值,自利利他。
如果这样的皈依没有任何动摇,世俗中的一些传统和礼法,也不必一定要顶牛。当然,有些太过愚昧、不合理的,还是要善巧地回转。比如给过世先人烧纸,不如以他名义供养三宝或做慈善;先人在某些道中受生,如果对此有知见的可能,是有可能因此得福的,经论中有先例。那么,一位在家佛教徒,某种因缘到了道观,是否可以礼老子像,香花乃至种种供养?在上面皈依不变的前提下,可以用恭敬有德者、智者乃至长者的心来礼,当然也可不礼。但出家众不得顶礼。对于出家众,在这种情况下,合掌问讯已经是极致。在家佛教徒可以供养其他宗教的修行人,佛世的时候有这种情况,佛不仅不遮止,对于依赖在家供养而活、陷于困顿的其他宗教徒,佛陀甚至还曾特意让在家弟子供养。乃至佛教出家众,大得供养(如饮食),自用有余,不欲蓄积,可以布施给其他宗教的出家人,只是有一定的规则。当然,这些还是在皈依不变的前提下。
皈依佛法僧三宝是成为佛教徒的标志,也是真正学佛的开始。这容易让人误解为皈依属于学前班的课程,经历过就算了。实际上,皈依是需要修习的。因为,我们没有皈依之前的思维惯性和身语习惯的力量都很强大,会推动我们延续过去的错误,以至与佛法不相应,与皈依三宝不相应。论里说:“至心修供养,时念诸胜利”,就是皈依后的修习、深化、坚固。相应的长行,多读多体会,正确把握,依教奉行。
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事情,乃至吃饭、睡觉、起床、走路,是在随顺世间、随顺五欲,还是在随顺佛法,就知道我们对于佛法、对于三宝,到底信受几分。对三宝的皈依想要深刻坚固,并不太容易。因为,那意味着,我们真的想要最终成为佛陀或者阿罗汉;我们心中,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时时吸引我们向之前进的,是佛陀和诸圣尊,而不是财富榜上的名人,权贵金字塔的尖顶,科学王座上的桂冠。那意味着,我们的生命观价值观已经完全重建,不同于世俗,而相应于佛法;于是,现世安乐成为短暂、无坚、无实的,后世长久的安乐相对来说才更有意义,而真正的安乐唯有涅槃解脱;于是,我们一切判断的根本标准,从随顺世俗变成随顺佛法,我们的决断,也从现世利害得失为全部,变成向自他真实利益靠拢;于是,从前在颠倒无智模式下,为世间一切赋予的所谓意义都需要重新审视,在佛法智慧的指引下,真实而深刻地透视生命、透视世间,生命得以安顿,不再为“生命何为”而彷徨,不再为“生死大事”而怖畏;虽然还在世间生活,但内核已经转变;虽然别人眼中,还是那个“你”,但自己知道,过去之种种,譬如昨日死,从今展开全然的新生……
于是,我们真的懂得了:
学佛,是一场生命内在的革命。
……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以此与诸仁者共勉!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