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50、回顾:赞佛功德

2024-05-21 13:59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这样的真理,“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这是《杂阿含经》里的话,是说不管佛出不出现于世,佛法或者说佛法所诠表的真理都是在的。并没有因为佛出世了,真理就出现了;佛入灭了,真理就消亡了。不管佛出现于世否,不管佛是否住世,这个真理是不变的。差别在哪?差别只在于,人们能不能体证它,如果没有佛陀来宣说,除了辟支佛,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份。就这个情况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还是把前面曾经学习过的内容,我们一起在头脑中过一下。大家也不要因为每一堂课都说,内心中生起不安住,觉得这个我已经知道了。我之所以一遍一遍带大家每一堂都花一点时间这样来做,是希望我能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大家懂得如何去更有效的学习。实际上不仅是学习佛法,这其实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大家学过了之后如何来忆持,不要全凭自己的果报——聪明伶俐,你也要有恰当的方法。

我们学习这部论——成佛之道,是从皈敬三宝开始的,那为什么要皈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首先我们来谈抉择信仰的问题。为什么要皈依?那就是因为生命呈现为苦,这是生命最根本问题的所在。要解决这样根本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去寻找它的解决方案。皈依,说到底就是对于生命终极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求。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就是因为我们要去解决生命最根本的问题。

那要向何皈依呢?我们之前有细致地分析过,世间一般人觉得乐的、好的那些东西,也就是所谓的世乐,分析起来实际上是非常、非乐的,不能作为我们生命根本问题真正解决的凭依。还有人在皈依中,皈依鬼神、欲天乃至大梵天那些。那要分析起来,他们也都是不离烦恼、未出生死的苦恼众生,自己都还在生命的流转中没有一定之规呢,更不要说得到解脱了,所以不可能成为我们解决生命根本问题的凭依和皈依。抉择了世乐非依、外道非依之后,实际上也就把一般人能想到的其他可能的皈依处都排除掉了,剩下的就只能以三宝为依。

谈以三宝为依的时候,首先是一个观点的申明,同时,“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本身也是一个事证——用事例来做的论证,那就是过去帝释的经历。从理上如何来说明三宝可以是我们生命根本问题究竟解决的凭依呢?就要说明三宝具足哪些功德,具足哪些正面的特性,这些功德、特性如何来帮助我们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因为三宝有这样的功德,这些功德能够帮助我们根本解决生命的问题,所以只有三宝才能是我们生命的究竟皈依处,是这样的理路。



三宝功德中,先赞叹佛陀的功德,首先说明了什么是佛陀,“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这是在说明佛陀的本质,也就是论里的一句话:“佛陀是法身和慧命的统一。”就是以净慧觉悟正法,所以它是真理的体现者。说皈依佛陀,赞佛功德,首先说明了佛陀的本质,本质上佛陀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这个。用譬喻来说就是“智月朗秋空”,这就是在用譬喻说法身和慧命的统一,因此我们要“礼佛两足尊”。都礼哪些佛呢?所以接下来说到了总别皈依:“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首先要知道我们皈敬佛陀或者礼敬佛陀,确实是周遍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但是人的因缘有亲疏远近,跟我们在这个世间因缘最密切最殊胜的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他老人家悲愿来浊世的话,也就没有这个世界如今的佛法,更不要说我们这一生学道的因缘以及在佛法中胜进的可能,所以要特别地皈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从这个意义上说到“佛说满梵行,学者应尊敬”(大家往后会学到这个偈颂),说阿难某一次禅修的时候,非常深刻而真实地感受到,善知识对一个人的修行是多么重要!起坐之后向佛陀汇报说:佛!我禅思的时候,感觉到善知识对一个人的修学太重要了!应该说有了善知识,这个人的修行道路已经成就了一半。佛说:你说错了,不是一半,而是全部。如果没有佛陀给我们指出了道路(原理和方法),我们再怎么聪明都没用,我们那些聪明搭不上这个边,因为这是关于诸法本质性的智慧。“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很多人把它理解成“佛法放在这,要是没有人解说,谁也没有办法了解”,那可不是。我问大家:作为客观真理的佛法,佛没有出世的时候有没有啊?因为今天也要讲到法,我先问问大家。我们不用佛“法”这个词,我们用“规律”、“真理”这样的词:真理会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间,入灭了或者怎样,就发生变化?

佛法不就是真理吗?你把佛法就理会为佛说的话啊?佛说的话是通过语言法对于真理的诠表,还不是对真理本身的诠表,因为真正的真理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是离于语言文字的第一义谛的义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及的,不是我们思维筹量所能及的。正因为这样艰难,所以一般的智慧没有办法宣说。佛能够基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基于我们的生得慧,善巧地宣说,来引导我们能够渐次修入。这样的真理,“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这是《杂阿含经》里的话,是说不管佛出不出现于世,佛法或者说佛法所诠表的真理都是在的。并没有因为佛出世了,真理就出现了;佛入灭了,真理就消亡了。不管佛出现于世否,不管佛是否住世,这个真理是不变的。差别在哪?差别只在于,人们能不能体证它。如果没有佛陀来宣说,除了辟支佛,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份。就这个情况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佛陀对于我们恩德就是这么大!但今天的我们对于这样的法不觉得怎么样,特别是你们在佛学院学密集了,有的同学可能对于世间没生起出离心,对于佛法生起了“出离心”。能遇到这样的佛法,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常常思维佛法僧三宝的功德,这就是皈依的基本功。对佛法生起“出离心”的,皈依的功夫没用好,修出离心也没修好。因为对佛法生起“出离心”时候,他对什么生起了向往心?世乐。请问大家,作为我们出家人,不管是自己烦恼涌动的时候,或者看到别人情况的时候,但凡一个人的心想远离一点佛法,他会到哪里去?到世乐中去。可那正是我们应该要出离的对象。这是说到佛陀对于我们的功德是如此伟大。我们皈依是有这样总别的义趣。



佛陀的功德,如果做一个比较简明扼要的说明,应该怎么说呢?那就是上一节我们开始学习的:“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前半颂是依古德赞佛的方法,从智德、悲德(恩德)以及断德三方面来赞叹佛陀。后半颂是在说明,这一切佛陀的功德从究竟意义上是平等的,但在方便权巧的示现上,如色身、寿量、国度、弟子乃至正法住世等等方面,会因应众生的因缘而显示一些差别。上一节我们在学“智圆悲无极”的这个“智”,说佛陀的智慧究竟圆满,不但觉了一切法的本性、本质,也深切地洞察一切法的现象。还记得我说这样本质、现象,大家都觉得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换成“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大家就表示有一点晕吗?以后当别人说到浅的话的时候,你应该能知道用深的话怎么表达;说到深的话时候,你应该能知道用浅的话怎么表达。这样,你以后不管自己学也好,给别人讲解也好,需要浅就可以浅,需要深就可以深。大家学习佛法,从现在刚开始就学习可以用专业语言(术语体系)来学习它、说明它、体会它,也可以用生活的语言来说明它、领解它,听明白这句话了吗?要不然,你给一个对于佛法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说“佛通达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所以成为一切种智”,你这三个术语一抛出去,对方总是不知道在说什么,如果你用生活的语言来讲就会不一样。

自己学也是一样,如果你光记住了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种智都是怎么怎么解释,你这是在学一堆名词解释,因为你内心对这些词汇本身刚开始没有形成感受。我们对语言是有感受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被别人骂了一句之后,好像是立刻马上就冒火的原因。因为他立刻就把这话对应的意思,在他内心做了非常迅速的诠表,然后接受它、领纳它,生起后面的情绪变化。但是你如果用他不熟悉的语言骂他,他还要请人给他翻译刚才那句话。我们就存在这种语言翻译的问题,名词术语体系和日常语言这些,你内心要能够自在地互译,这也是我上一节讲到这里的时候把相应的术语点出来的原因。深的内容可以浅地学,也可以深地学,我们应该做到深浅自在。

这说了佛的一切种智。为什么要把佛陀的智慧功德特别拿出来说?因为我们苦恼的根本原因在于愚痴没有智慧,所谓的无明。明即无漏的智慧,我们没有这样如实的智慧,称为没有明,也就是无明。其实我们仅仅是没有无漏的智慧,如果不发生错误,也不会有这些问题,但是人总是要通过六根,通过识的活动,来认识世界。这样的认识,如果没有智慧的相应,必然会呈现出错误颠倒相,就会有明的违品——与明相悖,与智慧认知的结果不相同。我刚才说的所谓“明的违品”,就是术语;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没有这样智慧的时候,我们认知中呈现出来的就是颠倒相、错谬相。这是我们真正流转生死、种种苦痛的根源,而佛陀的无漏智慧,恰恰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那佛陀这样的功德值不值得我们皈依?所以说佛陀值得我们皈依!



上一节课我们在学的时候,有句话:“佛的智慧圆满,所以不但自己解脱,也能以无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来解脱众生。”记得当初我还花了一点时间给大家讲,为什么以无量的方便善巧来解脱众生,被放到了智德中而不是悲德中吗?这是书上没有的,因为如果我不讲的话,我不知道大家能把握住几分。还记得辟支佛吗?如果不记得辟支佛的话,那还记得目犍连张着大嘴看天吗?这个总记得住是吧!我讲的一些情境都是有用意的,为什么呢?人总是会对一些比较深刻的东西带动相关的记忆,所以是为了帮助大家记东西。万一忘了,提一提当时你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就想起来了。

那是因为这些智慧的妙用,真的是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发出来。刚才也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那也只有佛陀才能在无佛的世界,不仅体证法,而且能够宣说法。这是唯有佛陀才有的功德,那这个功德是属于智德还是悲德呢?是智德,是佛无边智慧妙用的一分。这是到上一节课为止,我们所学的一些内容,结说是“这是赞佛的智德圆满”。这里很重要!我之前也强调,佛能够以说法等等,包括说法在内的无量的方便善巧来解脱众生,这是智慧的妙用,所以是划在智德里。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