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66、见和同解,戒和同遵

2024-06-22 18:42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有一些人学习佛法,认为别解脱戒(比如说比丘的具足戒)是小乘的东西,这种看法是自古就有的,言外之意:“那是小乘法,我是修菩萨道的人,那个东西跟我不相应。”问题是:你如果认为不相应,那你为啥要当比丘?其实,行菩萨道,在家可以,出家也可以。而且实在地说,修行是以比丘身为最胜的——这件事情,汉藏的典籍都是这样抉择,你们去看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就谈到行菩萨道以比丘身为胜。问题是:你既然觉得这个别解脱戒(或者说具足戒),跟你行菩萨道不相应,先不说这看法对错,那你为啥要当比丘?你既然当了比丘,承受当比丘的利益,又不想按着比丘的样子去做,那是怎么回事?行的什么菩萨道?



上一节我们在学“赞僧功德”中“僧伽特质”,是怎么说的呢?“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我们学了第一句“依法以摄僧”,“僧”就是和合众。佛世,佛成道之后讲法,就有因缘具足的众生,来随佛出家修道。这样的大众,组织起来就称为僧团。这样的大众住在一起,必然有共同的行事规则,靠什么组织起来呢?不是靠佛个人的智慧、威德、容颜,或者过去出家之前的身份以及大众的尊重,所以这里引经说:“我不摄受众”。那佛是靠什么来摄受众的呢?靠法,“依法以摄僧”,依法来摄受这些出家众,使他们成为和合安乐的僧团。

“依法以摄僧”的“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能使人走向解脱的正法,以及正法的究竟实现——涅槃;另外一方面就是,僧团共住,化世导俗,个人修行,行事威仪等属于律的内容。“依法以摄僧”的“法”,有正法与律两方面的内容。那这样依法而摄,形成的大众僧团,它的根本特色是什么?是“和乐净为本”的,这是说了三方面的内容——和合、安乐和清净。所以长行里说:

依法而组合的僧众,以“和乐净”三者“为”根“本”的特色。

下面长行对这三者都有分别不同的解说,其中“和合”是说得最多的,也是大家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内容。但是熟悉,不意味着正确把握,只是听着耳熟而已,能说这样的名词而已,不一定意味着能正确把握,所以这里请大家用心来学。首先看“和合”。

一、和合,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种。

偈颂说了“和乐净为本”之后,为什么特别着重地说明了“和合”这两个字?因为僧,义译过来就叫“和合众”,所以有必要对“和合”这两个字特别地多说一下。

事和又分为六,名为六和。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和敬”,按顺序来说就是见和同解、戒和同遵、利和同均、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长行对于前三个——见、戒、利,有相对详细的解说。

学僧:其他地方有说到“戒和同修”。

不管是个人身语的规范,还是大众羯磨作法的规程,都是大家按佛的教诫,遵行无违,所以戒律用“遵”是更合适的。戒和同修,也指的是对戒律的内容,看法是一样的,只是用“修”字来说明对戒律的遵守,这说到底还是对于戒律的遵守。戒律是用来遵守的,所谓对戒律的修行,也就是对于戒律的遵守。



1.见和同解:大众有一致的见解,这是思想的统一。

说到“见和同解”,你觉得这个“大众有一致的见解”,是关于什么的见解?

学僧甲:关于戒定慧的见解。

学僧乙:对于修行这件事的认识,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学僧丙:对于僧团有帮助的见解。

学僧丁:要有同一的善知识!

是说大家要有同样的师长,这是共同见解的保证,你背后是不是这个意思?说到见和同解,论主说是“大众有一致的见解”,现在我着重强调的点,不是说修学不需要有善知识,也不是说善知识不重要,你们向下学,会看到“闻法趣入”章里讲到善知识的重要。那在“见和”这一块儿,说的是有一致的见解,我问的是:这个一致的见解,是关于哪方面的见解,关于什么的一致见解?

学僧戊:对于修行法门的见解。

学僧己: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的见解。

学僧庚:对于佛经、圣道,把握一致的见解。 

佛法中说到“见和”,是关于什么的见解?关于有情流转和还灭的见解。佛法不是教我们怎么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诺贝尔物理学奖,佛法也不是教我们亩产怎么过千斤,也不是这个手机怎么去制造。佛法教我们的是什么?这就要说到我们有情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佛法就是解决这个最根本问题的。有情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苦,就是一开始说的“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有情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生死流转中无尽的苦。佛法就是关于这个的解决之道,所以佛法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令有情离苦。所以当佛法中说到“见和”,就是对于“有情本身”的一个判断——流转的生命是充满了苦的,这是对流转的认识;对于还灭的认识,是通过怎样的修行,怎样的操作,怎样的道路,能够导致这种苦得以根本解决。对于这些,一切佛弟子们,有根本一致性的认识。特别是僧众,在法的见解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关于有情,到底是怎样的,是怎样的流转,以及如何走向解脱,原理是什么,方法是什么,对于这些要有一致的见解。

在佛世的时候,阿难去问一位阿罗汉一些佛法的问题,这个阿罗汉跟他这样说。然后阿难又拿这个问题去问另外一位,也是这样说。他就很赞叹:“奇哉!世尊的圣弟子们所说的法,都是一个味道的。”这就是见和的一个表现。大家对于生命的认识是一致的,对于有情流转和还灭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是见和的意思,所以这里说:“大众有一致的见解,这是思想的统一。”



为什么把“见和”放在最前面?因为大家如果思想不一致的话,就会发生很多抉择上的不同。表现在今天,就变成有一些道场有专宗的气氛。什么叫专宗?比如净土的道场、禅宗的道场等等。这个专宗的气氛,有一点什么好呢?就是住众在这里,大家基本上有共同的理念,对于有情的流转和还灭,甚至对于修行具体的抉择,有共同的理念,这是大众和合共住很重要的基础(课间休息十分钟)。

上一节我们说“和乐净为本”,依法而组合的僧众,是以和合、安乐和清净为根本特征的。其中关于和合,有两大类:一个是事和,一个是理和。事和,也就是常说的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遵、利和同均、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上一节我们大体说了“见和同解”,首先强调这是基础,另外说明这种思想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可能人和人任何想法都一致吧?即便都是阿罗汉,他们对一件世间法的判断也很有可能不一样,甚至对于某些事情,有的阿罗汉懂,有的阿罗汉不懂,所以,根本不在于说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有这种一致的见解,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佛法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有情的苦,佛法是令有情离苦的,所以关于见解的一致、思想的统一,也是关于这方面的统一。首先是关于对于流转的生命是充满了苦的这件事情的认同;然后对于苦的原因有共同的认识;对于苦能够根本得以解决,有确切的认同;对于如何去解决的灭苦之道,也有根本一致的看法。这是“见和”很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其他。不能说“大众住在一起,因为对一件无关紧要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所以就说这不是‘见和’,大家一定要完完全全整齐划一”,那也不是。佛法真的是有很深的智慧,没有说大家必须对什么都完完全全有一致的看法,佛所强调的是关于“生命本身”、关于有情流转和还灭这样根本看法的一致,这是“见和同解”。


 

第二个“戒和同遵”,长行说:

2.戒和同遵:大众奉行同一的戒律,这是规制的共同。

“戒和同遵”是说,住在一起的时候,僧团里的每一分子,他们面对的规制是一样的。没有说因为这个人是阿罗汉比丘,所以他就不需要遵守戒律了;也没有说因为他是佛陀,所以他自己制的东西就不必遵守了。连佛跟阿罗汉都遵守戒律(僧团的规制),何况其他人呢?佛陀在家时候的公子罗睺罗,要不要遵守戒律?“这是佛的儿子,我们大家给他开个例外吧”,有看过这样的事情吗?没有。比丘师父应该知道,律里还有关于罗睺罗因为佛制的一些内容,受过苦的事情。佛刚开始制“未受大戒的人不得与比丘同宿”,所以罗睺罗那天晚上就被比丘从房间里给请出去了,他还没有地方呆,就跑厕所去了。佛正好也去上厕所,看到罗睺罗在那,问了原委之后,佛就制了开缘:“得三宿”,可以同过三夜。你看,罗睺罗还有这样的境遇,何况其他人呢?佛陀本人不仅没有置身于戒律之外,他反而是最清净的表率。

有一些人学习佛法,认为别解脱戒(比如说比丘的具足戒)是小乘的东西,这种看法是自古就有的,言外之意:“那是小乘法,我是修菩萨道的人,那个东西跟我不相应。”问题是:你如果认为不相应,那你为啥要当比丘?其实,行菩萨道,在家可以,出家也可以。而且实在地说,修行是以比丘身为最胜的——这件事情,汉藏的典籍都是这样抉择,你们去看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就谈到行菩萨道以比丘身为胜。问题是:你既然觉得这个别解脱戒(或者说具足戒),跟你行菩萨道不相应,先不说这看法对错,那你为啥要当比丘?你既然当了比丘,承受当比丘的利益,又不想按着比丘的样子去做,那是怎么回事?行的什么菩萨道?此是其一。你既然觉得不相应,又何必做比丘?没有人逼着你来做。就算有人逼,也不应该用这样的心来做。

其次,谁又说具足戒只是给声闻人的呢?我问大家:佛行的是小乘道还是大乘道?佛本人行的是大乘道,行大乘道最圆满的就是佛陀了。那佛对于他所制的具足戒,可有一丁一点的违犯?没有。可以说在佛给比丘们制的具足戒方面,他是完全清净的。你要说智慧、说慈悲,我们现在的这些比丘,谁能达到佛的程度,又可能超过佛吗?既然没有,又怎么可以以智悲之名,以比丘身去违反比丘的律仪呢?你这不是在学佛。



这是认识上要说的:首先你要真觉得不相应,就不要去求比丘戒,不要去做比丘,做你的在家众,或者沙弥,守好你的十戒就好了。这其实是要说明这种认识是错的,谁说具足戒只是给声闻人制的?佛本人可以在具足戒方面完全清净,又能够最好地来利益众生,那佛行的是小乘道啊?我们为什么不向佛学?为什么因为自己的烦恼,因为自己的邪见,去造这样身语意的恶行?这是认识上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就有人问到我,或者是说在讨论的时候,我参与的讨论,有人提到这种看法,还不止一次,所以我要在这里说一下,因为说到了“戒和同遵”的问题。谁也没有例外,也不要用所谓行菩萨道做借口,给自己开脱。如果那确确实实是你的见解,你就不必受比丘戒;再一个那种见解是错的,谁说只是为声闻人?那是为比丘的,比丘可以是声闻人,也可以是菩萨,就在于自己发心。戒律、具足戒只是决定了比丘身份,而没有决定你是声闻人还是菩萨行者,那要看自己的发心。一个受了具足戒的人,可以是声闻行人,也可以是菩萨行者,要看他的发心。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发心,只要是比丘身份,大家在具足戒方面都应该要清净无染的,这是对这方面的一个说明。这是“戒和同遵”里,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

大家对此,有没有问题?有问题可以探讨。我是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的,没有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敢跟我唱反调,你死啦死啦地”,没有这回事。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佛法,因为每个人成长、学佛的经历不一样,过去、现世因缘也不一样,有不同的认识也是正常的。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佛法,共同在佛法中策进,如果有什么问题和看法,都可以谈。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