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47、总皈依: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

2024-05-15 07:10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三果圣人不来欲界了,那他能够涅槃吗?不能,因为三果没有究竟解脱,他还没有尽断一切烦恼。欲界烦恼虽然没了,还有色无色界的烦恼,所以他会在色无色界烦恼的配合下,感生色界的天人身,佛法说是他们会在四禅静居天受生,就在那里般涅槃。最放逸的初果,最多七返人间天上,也就证无学了。不一定证阿罗汉,也可能证得辟支佛,因为他最后生也可能无佛无法,表现为水到渠成自己证果一样,但其实是有前面这些原因的。初果是最多七生就证无学,一来果最多一来人间就证无学,不还果就在生色界天之后那一生解脱,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是以色界天人身解脱的。所以说阿罗汉容有人天皆可,但是佛陀唯在人间。



我看到有些同学上课在练盘腿,这很好!禅修课的时候,有一些同学还是坐不太稳,这明显就是平时缺乏练习。“法师!除了上课,我平时也没啥时间啊”,那就上课练。我之前也说过,你这两年、四年或者是六年,盘腿盘下来的,跟你挂着腿坐的,有点不一样。

上一节我们对学过的做了个简单回顾,也对于佛陀本质性功德的偈颂,一方面是对整个颂文意思的回顾,另外一方面是对里面的义趣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我刚才讲“皈依是伴随我们整个学佛修行历程的”,这句话大家一定要深刻去体会。离了三皈依,离了佛法僧三宝,实际上也是谈不上真正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这在我们后面讲到“皈依体义”的时候,对于皈依到底意味着什么,会做进一步说明。

刚才说到佛陀功德的时候,也谈到唯有佛才能认识佛,我们会随着对于佛法学习的深入,渐渐认识得更深刻一些。为什么?“正法以为身”,你如果对于什么是正法没有真正认识的话,你说自己认识佛陀,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对三宝的认识乃至侧重点有不同,所以,虽然同样都叫信仰佛教,同样都叫佛教徒,但他的表现或者修学会非常不一样。实际上,一个人如果认为佛陀可以帮着他改变命运,主宰着他的未来、苦乐和福祸,那不就是万能神的角色吗?有些人认为佛就是这样的,还能举例子呢,“你看那孙猴子把如来佛惹毛了,一翻掌就把它压山底下了”。拜托!《西游记》当不得教理分析,有时候我引《西游记》只是调剂调剂。如果那样信仰佛陀、信仰三宝,和一个真正认识到了佛法真实意义是智慧引向解脱的,他俩信仰的佛教形态一样吗?不一样吧。内心一样吗?肯定也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近乎于佛法与外道的差别。所以,正确认识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对于我们整个的修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决定了你是否能够正确地信仰佛教。首先是信不信仰,其次是信仰之后能不能正确地从中获益。

不要轻忽!这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话题,直至成佛——“三德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不要在这里生起慢心或轻忽心,这是我再三强调的!你要时时刻刻检省自己是否产生这种轻慢。如果有的话,一定说明你对于佛法不了解。大家听说过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之后,常常给人讲什么法吗?就是常常给人讲皈依,乃至有人称他为皈依喇嘛。阿底峡尊者本来是印度的一位大德,后来被迎请到西藏,是对于藏传佛教有着深刻影响的一个人。他的弟子被称为噶当派,应该说噶当派跟后来的黄教——宗喀巴大师这一系的格鲁巴,是有着密切关联的。这个重点,或者这个义趣,我反复再三强调,请大家把握好自己的心态!继续向下学习,颂文说:



甲二 皈敬三宝

 乙一 三宝内涵

  丙一 赞叹三宝

   丁一 赞佛功德

    戊二 总别皈依 

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

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前面认识到佛陀是这样的内涵,有着这样根本的特色:“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法身与慧命的统一,是这样的佛陀。自己也认识到这对我们生命究竟问题的意义所在,也能够诚心地皈敬。那么所皈依的对象是谁呢?这里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三世十方一切佛都皈依!一个是从纵的时间上来说是“三世”,一个是从横的空间上来说叫“十方”(四方、四维加上下)。这是总地皈依三世十方一切佛,那特别的呢?我们之所以能够认知佛法,对于佛法僧三宝有认识乃至能够皈信,走向这条解脱之路、成佛之路,归根到底还是要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因为他在这个娑婆世界现身成佛,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教法,所以要特别地皈敬他。前面两句是总的皈依,后面两句是别的皈依,被我称为“总别皈依”。我们来看看论文的长行:

佛是大觉圣者的通称,谁能圆满地觉证了正法,谁就是佛。

佛陀是对一类特别人的称谓。我说“特别人”,你们同不同意?可不可以是特别的天或特别的鬼?佛只有人能成,这是在经典里明确说到的。人身是最可宝贵的,不是在于贪生怕死的宝贵——“法师说了,人身是最可宝贵的,从此以后,什么舍生取义这些事,和我没关系了。这是最可宝贵的,让道义一边去吧!”不是的,说他最可宝贵,是说他是我们成就佛果唯一依凭的生命状态。

阿罗汉都哪些有情可以成?人、天都可以。为什么?四果:须陀洹(预流果)、斯陀含(一来果)、阿那含(不还果)、阿罗汉。预流果就是初果,须陀洹是音译,预流是意译,预入圣者之流,从此超凡入圣,这叫预流。斯陀含叫作一来,只要再来一次人间就好。他为什么还要再来次人间?因为一来果没有尽断欲界的烦恼,所以要再来欲界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叫不来,不来什么?不来欲界受生,原因何在?他欲界的烦恼已经尽断了。问题就在这:三果圣人不来欲界了,那他能够涅槃吗?不能,因为三果没有究竟解脱,他还没有尽断一切烦恼。欲界烦恼虽然没了,还有色无色界的烦恼,所以他会在色无色界烦恼的配合下,感生色界的天人身,佛法说是他们会在四禅静居天受生,就在那里般涅槃。最放逸的初果,最多七返人间天上,也就证无学了。不一定证阿罗汉,也可能证得辟支佛,因为他最后生也可能无佛无法,表现为水到渠成自己证果一样,但其实是有前面这些原因的。初果是最多七生就证无学,一来果最多一来人间就证无学,不还果就在生色界天之后那一生解脱,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是以色界天人身解脱的。所以说阿罗汉容有人天皆可,但是佛陀唯在人间。



“人间佛教”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吧?其实很多人用的是错误的内涵,好像以为流俗、世俗化就叫人间佛教。为什么有些老修行一听人间佛教就反感,因为他就把人间佛教等同于流俗的佛教、媚俗的佛教、世俗化的佛教。人间佛教最根本处的说明有这几层意思:第一、佛陀只有在人间才有成佛的可能性;第二、佛陀所化的是一切有情,但是以人为本,这是人本的佛教;第三、成佛是以人道正行为基础的。大家从这样几层意义上来把握人间佛教:唯有人身是成佛的道器,佛所正化的有情是人,修学佛法最主要是依于人身向于佛道。而不是把它等同于流俗的佛教、媚俗的佛教、世俗化的佛教,那是大谬不然!我们现在很多人一提到人间佛教好像就知道这些,那是不对的。

因为这说到皈依佛陀,以及佛陀只在人间才能够有成佛的可能性,我们人身是形心为道器——身形也好,心也好,这样的异熟果报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必须的道器,所以要正确地运用它。不意味着我们从此以后就要贪生怕死,而是要想到:我们作为人身,最好最高效的利用方式就是向于佛道。要有这种认识,然后就知道我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无悔,是这样的义趣。这里没有说明,但印顺法师在余处很多地方依据佛经来说明这层意思。

“佛是大觉圣者的通称,谁能圆满地觉证了正法,谁就是佛”,记住!这个是佛陀的判断标准。佛陀是一类特别的人道有情,那他的认证是靠什么呢?或者你如何判断这个人够不够称得上是佛呢?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靠神通变化?靠他的信众多少?都不是。最重要的根本还在于:“谁能圆满地觉证了正法,谁就是佛。”“圆满地觉证了正法”就叫大觉,“圆”者不偏之义,“满”者无余之义,是以这种标准来判断是不是佛的——还是“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所以上一颂很关键。

所以发心学佛的人多,成佛的也多。

发心要成佛的人确实很多。能够成佛的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如果不看比例,只从总的数量来看,也是很多的。这很多的佛陀——



从时间上说: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出现的“佛”,是“无量”的。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向上推,过去是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尸弃佛、毗婆尸佛等;未来是弥勒佛、楼至佛等。过去佛无量无数,未来佛也如此。

我们比丘师父的戒经序里有说:“毗婆尸式弃,毗舍拘楼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文”,这说的就是过去七佛,所以在佛法中,释迦牟尼佛其实是过去七佛的一位(我们说现在佛也可以,那是随顺释迦世尊在世时候的说法)。“未来是弥勒佛、楼至佛”:贤劫千佛最后一位就是楼至佛,下一位将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是弥勒佛。他举了两位,一位是贤劫千佛中次补释迦牟尼佛的弥勒佛,乃至贤劫千佛的最后一位楼至佛。

这是总的皈依,首先是从时间上说的,下面从空间上说——

如从空间上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方”世界的“佛”,“亦尔”——也是这样的。十方的世界无量,佛也无量,如东方现有不动佛、药师佛,西方现有阿弥陀佛等。

这是大乘中一个很显著的思想特点,在今天看来是很正常的,也正说明了佛法的高妙处。没有像其他一些宗教一样,受早期先民们对于宇宙、生命认知的局限,很狭小地在自己所认知的天地里说事情。佛法不是,佛法最开始就在这样说三界六道、三世十方,也是体现了佛法的高明处。

学佛的皈依三宝,应皈敬三世十方一切佛。

因为一些大乘典章的流行,大家也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那你这样皈依的时候,内心呈现出来的佛陀特点是什么?闪闪发光的金色身,能飘的?你应该呈现佛陀“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的本质特征,这是最根本的。慢慢训练自己的心,把佛陀跟这些做一个必然的关联。而不是像从前模模糊糊一团,不知道是什么。你不知道是什么,你那个皈依就会有口无心。当你清清楚楚知道佛陀功德的时候,乃至你对于佛陀的功德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在这一念中总摄,然后做这种皈依的时候,那你皈依的修习就广大深彻了。这肯定是要渐进的,所以说皈依是一个长久的事,是直至菩提之间的。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