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69、礼僧众中尊

2024-06-28 21:48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正法久住,是包括着法与律的住世;僧团是随佛修行者,是佛法的实践者和宣说者,所以僧其实应该是“活的”佛法的表现。各位!你、我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角色,我们自己就生活在佛法里,同时通过我们身、语、意的转变,呈现给人的是“活的”佛法,是活着的戒、定、慧,是活着的解脱之道,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这样,让信众也好,或者有缘的人也好,接触到我们之后,能够感受到佛法生动的气息——活着的佛法。人家跟你这位出家师父打交道,觉得跟自己看书不一样,能够感受到鲜活的佛法气息,以及从身心中洋溢出来的戒、定、慧的力量,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没做到,应该有惭愧心,策励自己,发起精勤,让自己能够住持佛法,乃至成为堪于住持佛法的出家人。



最后一句:“礼僧众中尊”,也是这部分长行里的最后一段:

从自修到身心清净来说,僧伽是使我们得安乐、得清净的殊胜因缘,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从利他的弘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

在“礼僧众中尊”里,这两句话是在交代什么呢?上面说了僧伽的本质——“和乐净为本”,也解释了“和合”——事和或理和,这样的僧团能起到的作用,对于其中的个体来说,是可以得到安乐、清净的殊胜因缘,它不是直接的因缘,最根本的因缘是我们自心,但是它是非常殊胜的因缘,是“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

什么叫陶贤铸圣?大家知道过去制陶,是靠着模型铸造成的,用这个譬喻来说明在佛法中有所规矩,有规矩也就有方圆,依着这样的轨模,可以使一个凡夫成为贤圣。那大冶洪炉呢?过去炼钢炼铁都需要高温的熔炉来促成,这是譬喻僧团有这样殊胜的功用,是我们自身得以安乐、得以清净的殊胜因缘,可以使一个凡夫成贤成圣。是这样陶贤铸圣的大冶洪炉。这是就自修这一方面来说明僧伽的功德,来说明僧伽能起到的作用。

从利他方面来说,最真实、最根本地利益众生,是怎样地利益众生?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的利益众生,认为一定要出去给社会做慈善,才叫佛法,叫利益众生。佛教做一些慈善事业当然很好,但是那种利益不是究竟的利益,是暂时的利益。请问:真正对众生最有利的,是用什么去利益?用佛法去利益。为什么?因为其他的方式没有办法根本解决问题,只有佛法才能帮助众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它能解决问题的根源。

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是烦恼。烦恼需要靠什么去解决?内心中有了智慧,就没有了烦恼。换句话说,这个人有烦恼的时候,就算他平时能说会道,好像很聪明伶俐,这个时候也叫作他没有智慧。真正的智慧生起了,烦恼就不见了。智慧靠什么来生起?真正的智慧是需要佛法的。没有佛法,是没有办法生起真正智慧的。我们都知道,佛法的核心价值在于令众生离苦,那如何去实现呢?它根本的路径是什么呢?就是智慧断烦恼。智慧靠什么生起?靠佛法的闻思修来生起。能断烦恼的是什么?真正地断,是靠无漏智慧。闻思修慧,是都可以帮助我们去调伏烦恼,但是,只有依于闻思修慧而生起的无漏智慧,能从根断除烦恼。



佛法的核心价值是令众生离苦,它的根本路径是智慧断烦恼,而智慧的生起要靠佛法的闻思修——闻慧、思慧和修慧而引发无漏智慧,来根本断除烦恼。所以真正地利益众生,是从根本上利益众生,是帮助众生去断除苦的根本——烦恼。那靠什么?令众生生起智慧。如何去生起?令众生闻思修佛法。《华严经》里有个偈颂非常好,就在《普贤行愿品》里,叫作: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个偈颂说得很清楚,首先是内心中的真实期愿——“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希望十方所有的众生,都远离一切忧恼和苦患,常常地受用身心的安稳和快乐。“愿众生离忧患”,这是悲心;“愿众生常安乐”,这是慈心,这是慈悲心的表现。众生的离忧患、常安乐,通过什么样的因缘能够获得?只有真正获得正法的利益才能获得,获得正法的利益,生起了真实的智慧,就能够灭除烦恼,这一切苦就都尽了,再也不会生起了,这叫“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是真正的慈悲心。有的人光有慈悲心,不知道达成的手段,于是按照自己的世智辨聪所认识地去做一点事,比不做强吧。但是真正认识到的话,只有以法来真实利益众生,才是最究竟的利益——能够令众生究竟地断除苦的根子(烦恼),能够令众生永远地离开忧患、常住安乐,这就是这个偈颂所说的意思。偈颂很简单,义趣很重要。

为什么讲到这要说明这个呢?因为这说到了僧团在利他方面的功德,从利他的弘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如果没有僧团住世,说明佛法灭尽。正法久住,是包括着法与律的住世;僧团是随佛修行者,是佛法的实践者和宣说者,所以僧其实应该是“活的”佛法的表现。各位!你、我本来应该是这样的角色,我们自己就生活在佛法里,同时通过我们身、语、意的转变,呈现给人的是“活的”佛法,是活着的戒、定、慧,是活着的解脱之道,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这样,让信众也好,或者有缘的人也好,接触到我们之后,能够感受到佛法生动的气息——活着的佛法。人家跟你这位出家师父打交道,觉得跟自己看书不一样,能够感受到鲜活的佛法气息,以及从身心中洋溢出来的戒、定、慧的力量,应该是这样。如果我们没做到,应该有惭愧心,策励自己,发起精勤,让自己能够住持佛法,乃至成为堪于住持佛法的出家人。佛法的弘扬,刚才说了,至少要有五个清净比丘。佛法的住世需要这个,五个清净比丘就成僧团了,没有僧团,佛法灭尽。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利他的弘扬佛法来说,僧伽是推动佛法的集体力量”。

从自利和利他的方面,说明了僧伽的功德,确实是非常殊胜的,这是僧伽值得我们礼敬的原因。为什么在“礼僧众中尊”这儿,上来要讲僧团的自利、利他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就是因为这在说明我们为什么要礼敬僧宝,因为僧伽有着这样自他利益方面,重要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

僧伽为三宝之一,佛弟子应皈依敬“礼僧”伽。

以上说的是“礼僧”这两个字。



“众中尊”是什么意思呢?“众”,梵语Sangha,在当时印度社会,就是指的一个团体,可以是在家的团体,也可以是出家的团体,只要是这种大众集合的团体,都可以叫作Sangha,本义是这样的。在佛世的时候,也不仅仅佛教才有出家众,当时的这些外道中也有不少出家团体,学术上叫作“沙门团体”。“沙门”也是当时通用的一个称呼出家人的词,不仅仅限于佛教的出家人。你们学英文,就像Monk这个词,就通指一切僧侣、出家人,也就是说, 天主教的出家众可以用Monk这个词,佛教的也可以。“沙门”这个词其实跟Monk这个词是对应的,外道的出家人可以用沙门这个词,佛教的出家人也可以。“众”也是,是通指一切佛教或者外道的出家众、沙门团体。不过,在这一切的出家团体中,奉行佛法的佛教僧团,是最尊胜的,这是“众中尊”的意思,就像长行里说:

宗教的大众集团,本不限于佛教,如印度的六师沙门团,都是有僧众的。但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所以称赞为众中尊。

就算今天,你们如果去东南亚的话,有耆那教,他们还是有出家人。耆那教是当时很著名的尼干子外道(从梵语的发音,应该读成“尼干子”。“尼乾子”的“乾”,在古时既可以是“干”的繁体字,也可以是乾坤的乾,但根据梵文发音,读成“干”可能更好。再一个,开学诵经的时候,诵到“乾有其慧”,其实那表达的是佛教菩萨阶位的“干慧地”,是“干有其慧,离于爱水”的意思,所以这里的“乾”也是作为“干”的繁体字来用的),是那个时候就有的沙门团体。这里说“如印度的六师沙门团,都是有僧众的,但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原因前面说了。

在前面抉择“向何皈依”的时候,也抉择了为什么“外道非依”,因为外道所得的成就,最多就是由定乐而产生的天报等等这些,但那些还没离于烦恼,没有离于生死,所以不是真正的解脱处,所以他们并不是真正皈敬处。而佛法,特别是这里说到三宝中的僧伽,从前面自修和利他的角度来说,能够使自、他都得到究竟的安稳利乐,是其他外道无可比拟的,所以说“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所以称赞为众中尊”,这是后面“礼佛众中尊”的义趣。

之前讲了佛、法二宝,加上现在的僧宝,总名为三宝。我们平时功课中就有“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对于这样的皈依三宝,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呢?这几句话,完整的版本应该是:“皈依佛,两足中尊;皈依法,离欲中尊;皈依僧,诸众中尊。”“皈依佛,两足中尊”:佛陀有最圆满的智德,无尽的恩德(悲德),最清净的断德,在一切两足的人中,是无有超过其上的,是最尊、最胜的,所以我们应该皈敬、依靠这样殊胜的两足中尊。“皈依法,离欲中尊”:在一切宣说可以使人得到离欲解脱的法中,佛法是最尊最圣的,是真正可以使人尽断烦恼,得到究竟安乐解脱的。“皈依僧,诸众中尊”:在这一切的出家团体中,承佛教诲,奉行佛法的佛教僧团,对于自他的利益是真实的,是其他的宗教团体无法比拟的,在一切出家众中是最尊最胜的。是这样的义趣。


 

到这为止,赞叹三宝的功德就说好了。赞佛功德中,首先说明了佛陀到底意味着什么,佛陀的本质是“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而不是以佛的相好、神通妙用等来说明的,是以最根本的佛智来说明。那如何去皈依呢?“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所皈依的对象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特别是此世的释迦牟尼佛。在这十方三世一切佛中,诸佛在功德方面的平等和差别又如何?真实意义上是平等的,在随缘示现上是有差别的,也就是“智圆悲无极,断障无余习,三德等究竟,方便示差别”。这是在赞佛功德中所摄的内容。

赞法功德中,首先以三法印来说明法,因为三法印本身就显说了佛法最核心义趣,而且三法印也是缘起的正常开展。另外,三法印不仅说明了佛法的内容,也说明了佛法的修证——通过修习无常、无我而得到涅槃寂静。三法印,应该说是有教有行,所以上来先用譬喻来说明法印:“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那这样的正法,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殊胜妙用呢?“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正法,约法来说,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约在有情身心上的实现来说,就是涅槃,所以正法也就是涅槃。我常常举“对法”这个词来说明(“对法”也就是“阿毗达磨”),有两层意思:对观四谛,对向涅槃——是通过观察如实的谛理来向于涅槃。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正法是“善”,是“净”,是“常”,是“安乐”,这是正法的四种殊胜。那正法有什么妙用呢?“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佛佛道同,依诸佛自古以来所宣说的道路,就能够入于涅槃,实现生命根本问题的彻底解决,住于真正究竟安稳处。

最后就是刚才所学的赞僧功德里讲僧伽的特质:“依法以摄僧,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在这里,我们说明了“僧”是如何形成的——“依法以摄僧”,是这样依法来形成的僧团。这个“法”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正法,一个是律。依于佛陀正法、律来形成的僧团,来摄持僧团。那它的本质是“和乐净为本”,和合、安乐、清净,为僧团的根本特色。那所谓的和合,又有事和与理和。事和表现为六和,分别是作为和合本质的“见和、戒和、利和”,以及作为和合表现的“身和、语和、意和”;理和是指对于佛法的体证,不管是所谓的真理本身或者是对它的实证,一切圣人(通于在家出家)都是一样的,这是理和的义趣。和合包括了事和、理和两个方面,但是佛法的住世主要侧重于事和,这也就突显了我们作为出家人(特别是比丘)的责任,以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因为僧伽对于自他的究竟利益是有这样不可比拟、无法替代的功能、功德,所以值得我们来深心的恭敬——“礼僧众中尊”!



赞僧功德中,后面还有一个偈颂,我们下一次再来学习。大家可以把笔拿出来,划一下今天学习的后三句:“和乐净为本,事和或理和,礼僧众中尊”,我们如果做一个概要把握的话,可以用论里的哪些内容作为参考。只是作为参考,不是说必须一字不差地写出来,你只要把核心意思完整表现出来就可以了,不要像背政治题或者经文一样,一定要一字不差,没有必要,你只要正确地把握它,完整地说明它,就可以了。

“和乐净为本”:依法而组合的僧众,以和乐净三者为根本的特色。“事和或理和”:和合,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种。事和又分为六,见和同解、戒和同遵、利和同均为实质,表现于身心的活动是身和共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理和是佛弟子证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内容是彼此完全一致,是圣者所特有的,而且是通于在家出家的。依法摄僧,着重事和。“礼僧众中尊”:宗教的大众集团,本不限于佛教,在各教的僧众中,奉行佛法的僧伽,最为尊胜。(“礼僧众中尊”这儿,最简单的是这样,至于为什么最尊胜,前面对于僧团的自修和利他方面都要谈,才能够谈清楚;如果能把这一段都记下来,内容是最全面的。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