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
著
成佛之道
一个理性思惟成熟的人,会最大限度地抛开自己能够发掘的成见和既有立场,去重新审视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这是一个有世间智慧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学佛法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了不起,为啥呢?我是在最伟大的那条道路上的人,我是在最伟大的那个人的旗帜下的人,或者我师父,或者我上师,或者我的老师是某甲某甲,于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佛陀了不起吧?那他下面的弟子有没有下地狱的?佛法,归根到底要看自己有没有入心,有没有随顺法。佛法不讲究拼爹,记住这一点!
这三个喻分别说明了覆器、污器和漏器,那譬喻背后要说明的义趣是什么呢?前面是出喻,下面是显义——
这如听法的人,一、如不注意、不专心(如倒覆),那听了等于没有听。
我们拿个盆或者拿个碗、拿个锅,在外面接水,接了半天一滴也没有,请问为什么?因为它扣着了。同样,我们听法如果不入心,自己不嘱耳专听,那就跟倒扣着的器皿是一样的。这叫作覆器,它所显的义是这样的。我刚才讲了又蛇毒又酵素的,大家都听得很洋溢了,为什么?我就是把你们这些扣着的器给正过来了,我是在做这件事。从效果上来看,基本都正过来了。其实有时候想一想也挺哭笑不得的,讲酵素的时候大家都能够采纳,要是讲“甘露”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二、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如有秽汁毒素),那对于听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会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
“如有秽汁毒素”,这是污器的过患,会导致什么呢?有一些人在听闻佛法的时候,不去顺着人家讲的去思惟,而是按照自己过去的成见,听一句在心里给一句自己的注解,这就叫作心有成见,或者是对法有怀疑,或者内心有邪执,这是另外一种障碍。比如这个人就是执着于有“我”,而佛法讲的是“无我”,种种门说明“我”是如何如何的荒谬不可能成立的,他就反反复复按照自己错误心的运作,一遍一遍地去感受、执着、体会有那个内自我,这就叫作心有邪执。
有一些新同学是这个学期才开始来一起学习的,老同学应该都知道我是非常欢迎大家提问题的,你们内心中如果有问题,就真实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我从来不是打压式的教学。学习佛法有问题、有疑问很正常,一点问题、一点疑问都没有,我不相信。比如我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自己内心有时候也是有疑问、有怀疑的,这很正常,但我会深入去学,或者向师长请教,或者向经律论中去寻找答案,所以我也不会因为谁提一个什么问题,立刻给贴一个标签叫作“现行反革命”。我常跟同学说,我这儿就有两种问题,一种是好问题,一种是有趣的问题,没有什么尖锐的问题、刁难的问题或者是反动的问题,没有这些,我这只有好问题和有趣的问题,希望大家多多提供这两类问题。如果有问题,我们提出来探讨、解决,这才是我们出家人在一起在佛法上彼此互相增进的意思,而不是平时你好、我好、大家好,然后心里对佛法各自一堆我执我见。
这种污器的问题,特别包括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的问题,其实说到底,用佛法的话说叫作智慧资粮不具足,用世间的话说叫作理性的思惟不够成熟。一个理性思惟成熟的人,会最大限度地抛开自己能够发掘的成见和既有立场,去重新审视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识,这是一个有世间智慧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学佛法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了不起,为啥呢?我是在最伟大的那条道路上的人,我是在最伟大的那个人的旗帜下的人,或者我师父,或者我上师,或者我的老师是某甲某甲,于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佛陀了不起吧?那他下面的弟子有没有下地狱的?佛法,归根到底要看自己有没有入心,有没有随顺法。佛法不讲究拼爹,记住这一点!
三、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匆忙,不久还是健忘得一干二净。
心中虽然没有成见、疑惑,但是因为过去习惯性的问题,自己心里很散乱,有没有这种情况?有。愿不愿意学佛?肯不肯把自己放低了、放平了来听佛法?愿意。但能不能记住?记不住。就像我从前跟大家说的,你记都记不住,还怎么用?这是说什么呢?我们虽然有心学佛法,但是个漏器,什么也没有剩下,所以你平时一体验,当然就只剩下烦恼味了,哪还有甘露味啊?所以对于佛法能够忆持是件基本的事情。
我从前也跟大家说过,佛法的根本价值在于令众生离苦,那它的基本路线或者根本办法是什么呢?是如何令众生离苦的?智慧断烦恼。有没有不认同这个佛法的根本义趣的?既然是智慧断烦恼,那我们学习佛法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智慧来展开的。戒、定,是保护、是平台,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发慧,三无漏学以慧学为最核心、最关要,但是前面的不可或缺而已。讲到慧的时候,从前有跟同学说过闻慧、思慧、修慧以及无漏慧,如果再加上我们生而为人所具有的基本智能和理性来说,那在最前面还有个生得慧。基于生得慧,我们才能够闻思佛法。八无暇中不也说吗?如果这个人疯痴傻癫,那也没有办法学习佛法,这在佛法中就属于一种无暇,因为他诸根不具,不具备八有暇。
因为我们有生得慧,能够闻思佛法,长养闻慧。闻慧的一部分表现,除了听闻,乃至读诵受持、为人解说,包括不离于名言章句的思惟,这些都属于闻慧所摄。其中受持的表现是什么?要能够将佛法印在心里忆持得住,不是说将法本拿回去,放到家里,放到书架上,叫我受持了,真正的受持是要印在心里的,所以对于我们平时的学习,我会有要求,要求大家记住这个、记住那个,其实这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我很少要求大家一定要记住我的一些具体讲解或者是发挥,那是一些更扩展的事情,我要求的都是最基本的,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仅这一门课的学习,我这样要求,大家很配合,一起来完成,其他课的学习,你有没有这种主动性?你们现在课并不算太多,特别跟从前比,开了十二门课或者是十一门课,一周上六天课,一天上六节,然后每一节都在学习新东西,从前过的是这样的生活,当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吃不消。现在课程调整之后,应该说压力少了很多。特别我们预科班的课程难度并不太大,应该有足够的因缘去把这种核心而扼要的东西掌握扎实。对自己要有要求,不要总指望每件事情都是别人要求我怎样做。别人要求我怎样做,总是有一种被动,容易产生疲厌。而自己每天的自我策励,久了之后就能够引发内在的动力,你们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这是真正能够承办事业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他应该有内在的动力,而不仅仅是外在的驱使。
这一条说到了不能够忆持,也就是所谓的漏器,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像这样的听法——有了三种过失,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如果这样来听法,有这样覆器、污器或者漏器的过失的话,前面说的那四种功德或者是更多的功德,就很难在我们身心上现起,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得到法的利益,就要断除这几种过失,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第二喻,“如”在“地”上种“植”谷豆等“种”,也有三失:一、落在砂石上,那是不会发芽的。二、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就使能发芽,也无法生长,不久就枯萎了。三、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不久就被鸟雀啄去了。如播种而如此,有什么收获呢?
就像在地上播种一样,也有三种过失:第一是种在砂石上,第二是与其他植被混杂在一起,被它们掠夺了养分甚至绞杀,第三是种在土层表面,如果像这样来播种,怎么可能有收获?这也是三种喻,下面是显义——
听闻佛法也如此: 闻法——闻熏习,就是出世心法种。但如不注意领受;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如这样的闻法,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闻法而求有利益,必须离去三种过失,好好地听闻、思惟、忆念才得。
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听闻佛法,就是在给自己种出世心法的种子?这是一件值得自己花精力去做好的事,为了自利也为了利他。既然闻法这么重要,那就必须要离去三种过失:听闻佛法的第一种过失就是“不注意领受”,就好比播种在砂石上,种子根本没法发芽一样。第二种过失是“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也就是播种在荆蔓丛生的土里,种子也没办法正常生长。第三种过失是“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是指虽然播种在肥沃的土地上,但只是种于土层表面,不久就给鸟雀叼走。这跟上面的三种情况基本上是对应的,只是用不同的喻来说明。
如果闻法变成这样,第一,没有去领受;第二,虽然领受,但是与杂染心相应;第三,虽然也注意领受了,也没有与杂染心相应,心相对也清净,但是无法忆持,当时听得欢喜踊跃,两天之后纤毫不染。还好,还没有达到张无忌的水平,张无忌的水平是当时就忘了一半,再过一会儿就剩下四五招了。当然,人家那是好事,要是用佛法正面的譬喻,是指领受甚深法——不着一法,不取一法。但是我们现在说的不是这回事啊,我们现在说的是能不能够忆持法要。“如这样的闻法,是不会有结果的”。
这些听闻佛法的过失,是我们学了之后要拿来对照自己的——“我有没有这些问题?”
这一个偈颂我们就讲这些,下面把偈颂的扼要内容,给大家提个建议:听法而不能如法,那就不能得到闻法的功德。如在天下雨时,以应量器承受于雨水,应离去三种过失:倒覆,有秽毒,有裂缝。这如听法的人,一、不注意、不专心;二、虽专心听,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三、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忘得一干二净。又如在地上种植谷豆等种,也有三失:一、落在砂石上,不会发芽;二、落在荆蔓丛生的土内,即使能发芽,也无法生长。三、落在肥沃的土上,没有莠草障碍,可是没有深藏在土内,被鸟雀啄去。闻法,就是出世心法种。但如不注意领受,或领受而与杂染心相杂,或心虽清净,而是不久又遗忘了。像这样的听法——有了三种过失,那就不能得闻法所应得的功德,所以说应该谛听,应该善思,应该善念。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