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48、别皈依: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

2024-05-17 07:41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佛遗教经》里佛临入灭那一夜跟弟子们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大家以为这“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指的是什么?佛运用他无上的神通,暗暗为每个人摩顶了?还是运用大神力,冥冥之中给每个人都系上了一根绳,再也不用担心会沉没了?是什么意思?佛为众生所做的得度因缘,就是佛说的佛法。



然从这个世界的我们来说,有一位是应该特别皈敬的,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在菩萨因中,本着救苦救难的大“悲”心,忍苦忍难的大“愿”力,不愿往生净土,发愿在秽土修行成佛,因为秽土众生太苦了,需要救济太迫切了!

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现在来说,能够认识佛法,少分认识真理,都是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前面说“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遗教经》里也说,我灭度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大家应该特别从这个意义上去体会佛陀,体会佛陀的遗教,乃至体会什么叫作法身——对于正法的圆满觉证,我们要向着这个来认识佛陀、皈依佛陀。

这段话还是在说明佛陀的功德。释迦菩萨在因中的时候有很大的悲心和愿力,不像我们现在一些所谓修行的菩萨,总想到佛国净土去,而是更多地在为众生思量——“秽土众生是更苦的,更需要我”。就像一个救火员,他自己整天在花园里,往躺椅上一靠,晒着太阳,喝点清茶,闻着花香,听着鸟语,你这是救火员啊?救火员的价值或者说他存在的必要就是在火场,而不是在他家后花园。佛陀或者说菩萨也是这样,秽土才是菩萨工作的场所。净土对于菩萨唯一的意义就是学校和加油站,那是他学习的场所,不是工作的场所。菩萨要工作,还是要到苦难众生中去。这个义趣大家有把握吗?很多人心里想“我也学菩萨道,发心成佛”,但是做的或者自己的抉择不具备菩萨的特色,这里略略一提,到大乘不共法那章再说。

“因为秽土众生太苦了,需要救济太迫切了!”佛就像一个救火员,看到着火的房子里有人被困,甚至还有孩子傻傻地在那玩,耽着不出,这就是《法华经》里的火宅喻,《四行观》里说“三界久居 ,犹如火宅”。你对这个有体会了,自己不恋三界,三界中的一切,你不取、不受、不希求,但是对于在三界中枉受诸苦的众生,可以生起很大的悲心,愿意学诸菩萨乃至学佛陀的因地。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伟大精神,由释迦佛完满实践出来。

这句话虽然是其他经典中谈其他菩萨的,但实际上,释迦世尊来此五浊恶世成就佛道度化我们,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今天,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觉得这好那好,其实不管是民众也好,出家人也好,就在我们中国,才过几十年好日子啊?很多同学年轻,大概从出生到现在,感受的生活条件都不错,特别是四十往上的,想一想小时候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呢!才过几十年好日子而已。我常举的例子,赵朴老在92年第二次来广化寺视察时,回去开会,当作一个很重大很欣喜的事跟大家通报,说广化寺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在今天说出来,大家会觉得这是什么值得可喜的事情,在当时就是。91、92年,很遥远吗?

人世是无常的,不要耽于世间所谓的颠倒乐,这也是非常、非乐的。要认识到五浊恶世的苦、众生的苦,然后自己不耽染这一切,而发起利益众生、救度众生之心。



他“来”五“浊”恶“世”的此土成佛,便是为了救护我们,不遗弃我们这些苦恼众生。过去二千五百年左右,释迦佛诞生于印度,经出家、修行、成佛的历程,然后我们这个充满罪恶的黑暗世界,有了佛法的光明。

《佛遗教经》里佛临入灭那一夜跟弟子们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大家以为这“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指的是什么?佛运用他无上的神通,暗暗为每个人摩顶了?还是运用大神力,冥冥之中给每个人都系上了一根绳,再也不用担心会沉没了?是什么意思?佛为众生所做的得度因缘,就是佛说的佛法。佛为我们做的得度因缘,不是神通默运如何如何,而是佛陀的说法。佛说法就像医生开药方一样,“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这也是《遗教经》中的话。佛能做的就是这个因缘,是佛给我们做了得度因缘——解脱的增上缘。佛不能为我们操办一切,如果能,不会有流转的苦难众生,因为佛陀的悲心是圆满周遍的,不遗漏任何一个众生的。没有发生“我们都被佛陀拯救了,佛陀把我们怎么样了”的这种情况,那是因为,真正的解脱唯是自度。那你说“自度,没有佛、没有法也不行啊”,是,是需要佛和法的,但是最终发生的是内心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功夫需要我们自己来做,任何人都代劳不了,任何人也操作不了。要这样来认识佛法。

你认识到,佛为我们做的得度因缘是说法,是佛法流传于世,那你就知道两件事,一个是我自己如何去修行,第二我如何去利益众生,也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本份事——自利利他。当你认识到这层意思的时候,你就知道如何去自利,如何去利他。自利是自己得到法的利益,向于智慧增长、烦恼调伏乃至断除的方向;真正地利益别人,归根到底也是这样。但是“随机有差别”,只能够修习一点善法,不失人天善趣,以后再渐进修行的也可以。就像有的病人,身体虚弱,上来就用了正治他病的药,会怎么样?病和生命一起消逝。所谓“病弱之体,受不得虎狼之药”,病是没了,但是他的生命也跟着一起没了。那怎么办呢?医生的办法是先固本培元,先把身体调得稍微能够承受一点药,然后再给他下点猛药——真正治病的药,前面的调身体不是正治病。我们佛法也有这样的方便,他一时受不得这种最纯粹、最了义的佛法,那就先培养他的善根,令他条件渐渐具备,然后才引入真正的正途。我们大乘佛法里有一句话叫“先以利勾牵,后令入佛智”,“先以利勾牵”被很多人想得偏了,甚至想得下流,所谓的“利勾牵”就是指人天中的善利,是由这些人天善法而获得的利益,不是指其他的。



这一世界的佛教,由释迦牟尼佛而来;对我们来说,真是恩德无穷!释迦佛的伟大,不但为我们所尊敬赞叹,十方诸佛也异口同声地赞叹呢!如经上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释迦牟尼)不可思议功德。”

就是因为释迦佛能够来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救苦众生,所以《阿弥陀经》和其他别的经典里都有赞叹。其实这里赞叹佛陀,是有以法为核心的义趣。当你真的是因为法,来尊重敬仰佛陀的时候,你其实是抓到了核心的。三宝之中,哪个是核心?法是核心。佛陀之所以成佛,他的原因或者是说他的判断标准,是他觉悟了正法。佛陀因为觉悟了正法而成为佛,僧伽因为住持佛法才特别值得尊重,这一切都是因法而尊、因法而贵的。

所以,我们在皈敬十方三世佛而后,应特别敬“礼”本师“佛”——“释迦文”。释迦文,即释迦牟尼的异译。

“释迦文”,因为我们有“文佛塔”,所以对这种称呼不奇怪。释迦牟尼佛,古时候也翻成释迦文佛,这就是我们简称“文佛塔”的来源。因为偈颂的需要,为了字数的齐整,取了这种异译。

这等于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僧,但对自己的皈依师,有着更大的恩德一样。

这就像我们说皈依僧,是你只皈依某一位师父吗?不是的,而是你普遍地皈依僧宝——狭义地说是贤圣僧,广义地说是一切出家僧众。但是这位皈依师,作为你佛法入门的引导者,跟你有这样特别的因缘,所以要有特别的恭敬,那是很正常的。我们有一些人,生在这个世界,受着释迦牟尼佛,佛法的教化和利益,却只愿意念其余佛,连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句,他都怕自己是杂用心,这是不是有一点数典忘宗呢?

这个义趣要知道,很多人常常念“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或者是念其他某一尊佛的名号,但是从来都没有对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什么特别的恭敬,这是不合适的。我们常常要在这一切皈依中,特别皈依自己的本师。因为如果没有释迦牟尼佛,这个世间在这个时间段就没有佛法,我们也不会因此而走向法的光明、生命的圆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特别提出来,申明应该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有特别的恭敬。



回顾一下,这一颂谈的是总别皈依:“三世佛无量,十方佛亦尔;悲愿来浊世,礼佛释迦文。”就是谈三世十方佛无量无数,以及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是不是佛。其中,在此土对我们有特别因缘、特别功德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是他悲愿来此五浊恶世,所以特别值得我们恭敬。

大家划一下这一颂的义趣:从时间上说,三世出现的佛是无量的。从空间上说,十方世界的佛也是这样的。学佛的皈依三宝,应皈敬三世十方一切佛。然从这个世界的我们来说,有一位是应该特别皈敬的,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佛在菩萨因中,本着救苦救难的大悲心,忍苦忍难的大愿力,来五浊恶世的此土成佛,便是为了救护我们。所以,我们在皈敬十方三世佛而后,应特别敬礼本师佛——释迦文。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