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
著
成佛之道
一些学佛人热衷于找“名师”——有名的师父,为什么?与有荣焉!“看我师父是谁谁谁”,言外之意——“我师父都那么厉害,你觉得我咋样?”自己的内心都在拨弄这些我慢的东西。其实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师”,他可以不为人知,看起来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是他有佛法的正见,清净的戒行,相应的慈悲,能够有东西正确地来引导学徒,自己也能做出相应的表率,这就很好!
甲二 皈敬三宝
乙四 皈依体义
丙二 皈依真义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
是人则能契,皈依真实义。
这个偈颂是非常重要的,它跟前面“皈依体性”那个偈颂确实要放在一起,说明的是:这个人有了正确的皈依之后,他对皈依有了正确的认识——“所说皈依者,信愿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那他怎样才能获得皈依的真实利益?也就是这个偈颂——“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皈依真实义。”这个偈颂为什么很重要?因为它能对治我们很多学佛人错误的观念。我们来看长行:
一般说来,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一般他力宗教,都是这样的。
一般的宗教特别强调他力,多数都说信则得救,甚至有的说不信还要下地狱。而且像这些他力派的宗教,当他在这一方面的义理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会彻底抹煞信教者的努力与道德修养,是因信称义的,而不是因为你自己多么多么努力,多么多么修养自己的性情,不是因为你自己断恶修善,也不是因为你自己智慧有了什么样的升华,所以怎么样,不是因为这些。他们认为,都是因为你相信了什么,把全身心托付给了什么,所以你能够得救济,这是他力宗教所强调的。我这样说,大家听了耳熟不耳熟?难道仅仅是其他他力宗教才有这些说法吗?这样的说法在我们现在流传的佛教中也可以说是甚嚣尘上,声音也很大,但是很不幸,这恰恰不是佛法的真实义趣,不要把佛法混同于神格崇拜、依靠他力的那些外道宗教,佛法的真义不是那样的。
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在涅槃会上,最后教诫弟子说:“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
不仅佛在最后的涅槃会上这样教诫弟子,大家如果去看现在的《阿含》,佛这样跟弟子们说的情况不只一处,佛就曾跟阿难说过这样的话:“自洲自依止,法洲法依止,不异洲不异依止”,这是佛亲口对阿难以及当时听众说的话。“洲”就是露出水面的陆地,比如一个人在大江大河中遇难漂流,他一旦看到前面有一个露出水面的洲,他会赶快游过去、爬上去,因此而得到安稳处、依止处,所以这个“洲”就是譬喻依止处的——自己做自己的洲,自己做自己的依止。
我们佛法,不是要依止善知识乃至皈依佛法僧三宝吗?这怎么又自依止了?矛盾不矛盾?你一方面告诉我要皈依三宝,要依止善知识,另一方面又告诉我“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我听哪套呢?
这个“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包括这句“自洲自依止,法洲法依止,不异洲不异依止”,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在说:
这是要弟子们依仗自力,要自己依着正法去修学,切莫依赖别的力量。
不要心存幻想,以为“无劳我修”,用不着我辛辛苦苦地修行,我只要信佛就好,就能怎么怎么样;我只要有个了不起的师父(不管是叫和尚、阿闍黎还是叫上师),我就怎么怎么样。人啊!只要身在烦恼中,为烦恼所缚,不管自己变成了什么身份,顶着什么名目,如果认识不到自己身心的运作,往往都是在新的情况下犯着同样的错误。一些学佛人热衷于找“名师”——有名的师父,为什么?与有荣焉!“看我师父是谁谁谁”,言外之意——“我师父都那么厉害,你觉得我咋样?”自己的内心都在拨弄这些我慢的东西。其实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师”,他可以不为人知,看起来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是他有佛法的正见,清净的戒行,相应的慈悲,能够有东西正确地来引导学徒,自己也能做出相应的表率,这就很好!不要非要去找那种有名的师父,就是佛学院的法师们,现在一个一个都很忙,何况有名的师父呢?当然了,这两个(名师、明师)有时候确实是重叠的,不过自己要知道自己的着眼点。
依止了确实合适的师长,包括皈依了佛法僧三宝之后,你是要获得真实利益的。你为什么皈依三宝?为什么出家?为什么拜这个人做师父?归根到底,应该是为了解决生命的根本问题,不然修什么道、出什么家?那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解决?是皈依了三宝,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就自动解决了吗?可能有些怯弱的人和懒惰的人一心盼望那样,但是有的人天性(过去的宿习)是比较勤奋的,总觉得付出有回报是应该的,不付出有回报是不可能的事,我就遇到这样一个居士,他在国外生活,被基督教的氛围包围着,多少年都被他们轰炸洗脑,但他始终都没办法接受,他后来跟我说无法接受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呢?他觉得只要信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完全不做功的状态怎么可能行得通呢?在他那里就始终通不过。后来我跟他说了佛法是怎样的原理,是怎样通过自己正确的学习和实践来改变什么、达成什么,他反而觉得佛法说得很是那么回事。所以这世间,不仅有懒人,也有勤奋的人,对于这种勤奋人,你跟他说“你不需要做任何事,你只要信就好”,他没办法接受,因为那个不符合道理,不符合他的认识规律,他对于那个童话不买账。那我们买不买这个账?我们买这个账,到底是因为自己真的信,还是因为自己的怯弱懒惰?
所以,佛法令众生离苦的价值在我们身上真实的实现,真正是要靠我们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的。“亲近善士、听闻正法”是前面必要的前提,那只是闻法,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地随法趣入,没用。我们皈依三宝也好,依止师长也好,这都只是前提。佛法僧三宝,我们师长又为僧宝所摄,这些都只是殊胜的助缘而已,最根本的力量是自己的内心,所以“自洲自依止,法洲法依止,不异洲不异依止”。不要搞错了落脚点,是依靠自己正确而勤奋的努力实践,在身心中来实现佛法,所以我从前跟大家说:“佛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达成”,就是这个意思。
佛法怎么从实践中来?我们这一期佛法是从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勤苦行道中来的,勤苦地捐头目脑髓,难行能行,荷担众生,从他这样的菩萨道的行持而来,最后这一生圆满无上佛果,因为他的智慧、慈悲,所以为我们宣说他所证得的真理,引导我们趋入,这是佛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呢?我们皈依了三宝,也有了相应的善知识,听闻佛法或者仅仅是信仰皈依了三宝之后,事情不会就这么自动改变了,还需要我们付诸于身语意持续的实践,所以说佛法还要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受实际是有不同的阶段和层面的,如果你自己身心没有真实的验证,这还是有着疑烦恼的信。就像别人告诉你说“你兜里有一颗珠子”,当你手还没有摸到,身体没有感受的时候,虽然所有人都跟你这么说,但你还不太确认到底有没有。一旦当你把手伸进兜里,真的摸到这颗珠子的时候,你就不需要让自己再去相信兜里有这颗珠子,因为这就是事实。佛法也是这样,你随着自己身心实践的深入,佛陀所说的那些法,对于你来说就不再是听起来很美的一套道理了,而是生命就是这样的如实呈现,就是这样五蕴的相似相续,是中无有过去感觉的那个我自己可得,“唯有诸蕴能引诸蕴,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此中都无有我”,而五蕴之间又是这样的此有彼有、此无彼无,前因后果的相似相续,所以真的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识不异空,空不异识”。每时每刻都这样在自己身心上如实地了知、体会,这个时候应该说是,分分地在自己的身心上,在自己的生命中,时时地体会着佛法、验证着佛法,这叫在实践中验证。最后通过我们这样正确的修习,佛法整个完整的价值,或者说它最后完全离系的结果,最终会在我们身心中得以真实的呈现,这叫在实践中完成。这其实就是“自力自依止”的意思。
佛法僧三宝,还有这样具德的善知识,是有非常殊胜的功德,值得我们赞叹、恭敬、随学,但是不管是他们也好,还是世间任何的力量、因缘也好,都没有办法令我们直接获得无漏的功德乃至解脱,解脱只能从我们自己如法的实践中获得(课间休息十分钟)。“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包括经论所说“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自洲自依止,法洲法依止,不异洲不异依止”,都是在说,这个人要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确切地说,想要生起无漏的智慧,断除烦恼,根本上来说,这件事最关键的因素是要靠自己正确的努力,这是“自依止”的意思。并不是说不需要佛法僧三宝,不需要依止善知识,因为离开了佛法僧三宝,我们怎么知道流转和解脱的事实?我们怎么知道如何从烦恼苦痛的此岸趣向涅槃解脱究竟安稳的彼岸?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摄受,我们如何在佛法中正确的认识、深入?这都是问题所在。所以,如果用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话来说皈依佛法僧三宝、依止善知识和“自力自依止”之间关系的话,就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这当然不是说在修行的时候师父就没用了,在这个过程中,善知识或者法或者僧伽的指导,这些都很关键,因为离了这些,你正确的深入不容易。在今天学佛的人或者说自以为学佛的人不少,对于佛法有正确认识,能够正确深入的,实在来说不容乐观,问题在哪呢?我们为什么这样强调皈依三宝呢?自己对三宝有没有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皈依是否正确、恰当而且是坚固的?自己的所闻是否是正确的抉择?闻法之后,是否有正确的趋入?这些都决定了这个人学佛获得的知见是怎样的,他在这个相应的知见下有没有正确的实践。说到这儿,其实已经开始引出下一章(闻法趣入章)的内容了,因为说到了“皈依三宝”和“自力自依止”之间的关系,那就必然要涉及到闻法和趣入。既说“自力自依止”,又说“皈依三宝”,那么这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实际上就是依佛法僧三宝(僧宝中含摄了善知识)这样殊胜的助缘,自己听闻正法,生起正见,然后依正见去正确地趣入、修行,这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和“自力自依止”之间的辩证统一。简单地说,从究竟解脱来说,是靠自力而不是他力;但是从走向解脱来说,特别一般的情况,没有办法离开佛法僧这样殊胜的助缘。
这正如《楞严经》中阿难说的:“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一切还得靠自己去修习。
这句话大家熟悉吗?现在佛法中“无劳我修,惠我三昩”的这种说法真的不少,有没有遇到过?贪便宜的、懒惰的、怯弱的,就好这个,所以要是有人听说“谁谁谁传一个不需要修的法,就能怎么怎么样”,趋之若骛;或者“某个法门,你只要怎样怎样付出一点点,比如说信或者怎么样,就能够如何如何”,常常门庭若市!如果按照佛法真实义趣,说“你是要精勤地闻思修的”,门庭冷落!佛法不是购物,不要看哪个门面的生意兴隆就往里冲。真正的佛法,实在来说是有点阳春白雪的。人多了,你反而该多反思一下,多划几个问号:“人们根性这么了不得吗?号称这么了不得的法,这么多人都能够领受?这个时代的人们根性这么了不得吗?”
这句话是《楞严经》中阿难跟佛说的:我从佛这儿发心出家之后,我想,佛是我堂哥,我怕啥!这叫“恃佛威神”。想:可能用不着我怎么去修行,如来以后会给我一个三昩,让我直接证无学,解脱、安乐,得涅槃;不知道身心是不可能相代的,一个人吃饭,别人是不会饱的,佛吃饱了,我还饿着呢!“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说到这儿,就涉及到佛法或者是佛陀是如何来利益众生,令众生解脱的?佛是怎样使众生走向解脱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佛是告诉众生信他念他,然后直接就解脱了吗?那佛是怎样使众生走向解脱或者得到解脱的?是佛直接给的吗?直接把他的智慧一个一个给灌到其他有情那的吗?那为啥没灌我呢?看来我太不堪了。你们善根比我好,你们为啥也没被灌呢?
这种把佛法的解脱说成是外力的,其实跟神格崇拜的外力倾向的那些宗教都面临了共同的难题。佛法中有这样宗派,是特别强调他力甚至极端地说成百分之百的他力。你们对于佛法可能相对接触得不一定多,也许不知道我所指为何,我只是让大家知道是有这样倾向的。这会有什么问题呢?既然百分之百他力,既然完全由佛来承办,那他为什么不让我们也解脱?只能说明两点:只对一部分人慈悲,把那些人给灌解脱了,对我们不够慈悲,所以让我们继续在这受苦。流转生死是好事啊?苦恼无尽。第一是说他不够慈悲。第二、他能力不够,他只能灌千分之一的人得解脱,剩下的人都还在继续受苦。你觉得呢?如果他力解脱,会不会面临这样的两难?就像神教的信则能救,“你既然是万能的,为啥还要我信你才能得救啊?”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