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
著
成佛之道
你如果真在佛法中得一点受用,这种忧畏是可以不发生的。当然,不是因为没有忧畏了,所以我也不复习了,考试也随他去了,那也不是,因为那还是没尽到自己的本分,是在虚耗信施,虚掷光阴,我们应该两边都不落,事相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内心云淡风轻,一法不取。谁说在佛学院学习就不是修行呢?如果善用其心,连扫地、打水都是修行,何况在这学习佛法呢?但是,如果不善用其心,就会变成在学习另外一个不相关的东西,那是自己错用心了。
教材的目录后面有一个《成佛之道》的偈颂,大家也可以在每一个偈颂前标一下科判,这样看起来就很方便。包括正文里长行前面的偈颂,都可以拿笔标一下科判的内容。我们科判肯定是要求大家背的,考试的时候是要求大家要能默写出来的,这相对来说是容易的。
上次我们学到赞法功德里的喻说法印:“丘井空聚落,朽故寂无人,彼岸林泉乐,礼法离欲尊。”进一步发挥说到:“为什么这里要用三法印来略说一切佛法?”假如让你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给人介绍佛法,你想想要怎么介绍?当把这个问题抛给你,你会说“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还是什么?所以,如果我们不带着问题学,是品不出味道来的。假如说你入学考试,试卷上有一道题:“请你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偈颂,来说明什么是佛法?”大家考完之后肯定都在讨论:“这是哪位法师出的题,这么高难?”当你带着问题来学的时候,你就会想:“他为什么要用三法印来归摄佛法,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胜?”上一节我们学的其实是这个内容,是属于超出文字明显意思之外的一些发挥,当时我总结了四点,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在教材上,我就再讲一下:
1、三法印可印证一切法是法非法,这是法印的意思。也说明了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是一不是二,是融通无碍的,这个义趣在这里也有说明。所以三法印是可以印证一切法的,并非一般人说的“三法印只印证小乘法,用一实相印才能印证大乘法”,实际来说,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是无碍的、是一味的,它们在缘起性空中能得以统合,这样去把握三法印的话,确实可以印证一切法是法非法。
2、三法印直接显说佛法的义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因为大家对诸行无常更易了解,所以当时也引用了过去大德的两首禅诗来说明诸行无常的道理。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对于大家现在还稍远一些,稍后我们会进一步学习。用三法印来说佛法的时候,直接在字面上就说明了佛法的义理,而缘起、四谛还要进一步解释才能明了。比如缘起,你可能要解释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四谛,你可能要说“苦集灭道”,并说明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3、缘起是佛法真理最核心所在,而三法印本身就是缘起的具体表现、具体宣说,是在异门说缘起。我曾引过印顺法师在《中观论颂讲记》中的一段说明,表明从缘起就说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槃寂静,在这个义上来说三法印是缘起的具体表现、具体宣说。其实,三法印恰恰也突出了佛法的核心——缘起,不仅与这个佛法核心义不悖,而且是从佛法核心必然推导出来的一个内容。
4、三法印涵盖了佛法的实践和体证,也就是印顺法师在喻说法印中最后一段所说的内容:“涅槃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从这可看出,三法印中不仅说明了佛法的内涵,而且说明了佛法的实践,也就是通过无常、无我的观察修习,来体证涅槃。
这就是用三法印来说一切佛法的简明扼要之处,将这些重要的内容都包含了。我们也常用教、理、行、证来说明一切佛法,也就是所谓的教正法和证正法,那如果从三法印来看,其实就包含了这些方面,而且还能印证一切佛法是法非法。
甲二 皈敬三宝
乙一 三宝内涵
丙一 赞叹三宝
丁二 赞法功德
戊二 正法胜用
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
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如果大家看从前的科判,他把这里是分成了两个部分:上半句“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是在说“正法四胜”,说明了正法的“善、净、常、安乐”这四种殊胜;下半句“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说为“依道入灭”。首先要说,一个四句偈是可以分开判的,这没问题,不过依据印顺法师所给的导引,是将这四句放在一起的,所以我就将这个偈颂合判为“正法胜用”——“正法”是要说明的对象,“胜”是正法的四种殊胜,“用”是正法的功用。“胜”是指殊胜,“用”是指功用,所以“胜”和“用”都是名词,都是属于正法的。殊胜就是前面的“善净常安乐”,妙用就是“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
涅槃,为一切圣者、一切学佛者的皈依处。由于证入的程度不同,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般涅槃等差别。实则,涅槃就是“正法”。
这是在说明“正法妙难思”中的“正法”这两个字所指为何。这里说了这样的义趣——“涅槃就是正法”。这跟大家一般所想的有没有差别?如果你没有学“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这一段,就问你“正法是什么”或者“你觉得这里用涅槃说正法妥不妥”?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才能够看出来这里的味道。
涅槃就是正法,这并不是印顺法师自己创造的新鲜说法,而是从佛世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义趣。正法,如果约人来说,就是三乘无学所行的真实法,也就是涅槃。三乘无学就是佛、辟支佛、阿罗汉,他们所行的真实法就是涅槃,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说明正法。为什么要从人的角度来说明正法?因为佛法存在的价值就是令众生离苦的,也就是《金刚经》说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法是为有情的,而且主要是为人的,所以当说“涅槃即正法”,我们要知道这是从有情角度来说明正法。证三乘无学,佛只能人中证,阿罗汉容在天上证。
刚才说在佛世就已经有了“涅槃即正法”的这种说法,在后世的很多部派都有阿毗达磨,也就是对法——“阿毗”是“对”,“达磨”是“法”,所以“阿毗达磨”的意译就是“对法”。在有部的论著中是这样来说明阿毗达磨(对法)的:“对”有对观与对向的意思——对观四谛、对向涅槃——后面的四谛和涅槃解释的是“法”。可见,法可以从两种意义上来说:一种是真理法,用四谛来表示;一种是涅槃法,即正法在人身上的实现。其实印顺法师在这里也是这样来说正法的——
从智慧的境界说,名为正法。如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来说,名为涅槃,所以,正法就是涅槃。
你们知道佛“三转四谛法轮”这个说法吗?佛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苦、集、灭、道——这其实是略称。四谛的全称是: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佛法的核心是令众生离苦,四谛也都是跟苦相关联的。苦本身就是生命现象的当体(苦),那它的因是什么(集),能不能究竟解决(灭),解决方案是什么(道)。佛在讲四谛法轮时用了三种方式来说:
示转: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劝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证转: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佛为什么要证转?对那些根机差的,不能一闻真理就趣入的,给他实际例子看看:这件事情我已经验证过了,确实是这样,你也应该这样来修、来证——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在这里为什么提这个事?这里蕴含着什么?在佛证转四谛法轮的意义上来说,佛当下的智慧确实已经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所以四谛就是他智慧的境界,因此“从智慧的境界说,名为正法”;这在有部“对观四谛”里,把四谛说为正法,与这意思是吻合的。“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来说,名为涅槃”,这就是有部所说“对向涅槃”义——这就是正法、涅槃的义。
大乘一般不用“对观四谛、对向涅槃”这样的言辞来说,常常说的是“正智契真如”,真正的无漏智慧,契入诸法实相,也就是如实智契如实理——“如如”,如其本然地去认识诸法的本来面目,这被称为智慧的境界;导致的结果就是涅槃。所以大乘常用“实相”或“第一义谛”来表达法,就像龙树菩萨说的,什么是第一义谛?就是三乘无学所行的真实法——真实的智慧境界,这叫作正法,也叫作第一义谛、诸法实相;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的结果来说是涅槃。
这个义趣,因为大家可能不容易想到这儿,所以我展开来说一说,这样,当你以后如果有因缘去学阿毗达磨诸论的时候,你就有可能想到“对法”这两个字后面的意思——对观四谛、对向涅槃。四谛是法,涅槃也是法,为什么同一个“法”会有两说?矛盾吗?不矛盾,一个约法说,一个约人说;或者一个约因说,一个约果说——“对观四谛”相当于约因说,“对向涅槃”相当于约果说。正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正法,所以会有不同的表述,这不是乱说,而是有这样的说因、说果,约法、约人的不同,对于正法才有不同的表达。
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涅槃,为一切圣者、一切学佛者的皈依处。”为什么?那就要问问我们当初为什么学佛?为什么皈敬三宝?因为“世间多忧苦”,生命的当体,流转的当下就是苦的,我们大家都是为了离苦来修习佛法乃至皈敬三宝的,所以,我们归根到底是要寻找离苦的究竟方案,而涅槃恰恰是一切苦的止息。你把涅槃想象得很神奇——是很神奇,是我们想象所不能及的——但它最根本的功用是息灭一切苦,所以“涅槃,为一切圣者、一切学佛者的皈依处”。
“由于证入的程度不同,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大般涅槃等差别。”有余涅槃,全称有余依涅槃,是指佛陀或者阿罗汉,断尽一切烦恼,成就无学之后,他们内心中一切的烦恼和心苦都不再生起,他们生命的当下就处于涅槃的状态,不是说必须要等他死了才叫涅槃,他真正彻证道果之后就已经是涅槃了,不过还仍然留有残存的五蕴依身——“有余依”,因为还残有这色身,还会有身苦,所以这种涅槃还不那么彻底,不过已没有心苦——内心的忧悲苦恼,没有内心的忧畏了——这话说起来容易,想想自己有没有忧、有没有畏?谁敢说没有,我多留点测试题。不过,你如果真在佛法中得一点受用,这种忧畏是可以不发生的。当然,不是因为没有忧畏了,所以我也不复习了,考试也随他去了,那也不是,因为那还是没尽到自己的本分,是在虚耗信施,虚掷光阴,我们应该两边都不落,事相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内心云淡风轻,一法不取。谁说在佛学院学习就不是修行呢?如果善用其心,连扫地、打水都是修行,何况在这学习佛法呢?但是,如果不善用其心,就会变成在学习另外一个不相关的东西,那是自己错用心了。
无余涅槃,全称无余依涅槃,顾名思义,最后这个残存的色身也散坏了,也就是所谓的“般涅槃”。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这二者的分野,就是五蕴身是否散坏。无余依涅槃,因为没有色身的残存了,当然也就没有身苦了,既没有身苦,也没有心苦,也就是一切苦真正彻底地息灭!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