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56、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2024-06-03 18:59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玄奘大师回来一讲佛法,跟中国传统讲法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就问:“你怎么这么讲佛法?”玄奘大师也没有说“我的对,你的错”,而是很客观地说:“我在印度学到的佛法就是这样的。”用今天的话怎么说呢?就像四五十年代从美国回来个物理学家给大学生上物理课,与其他教授讲的方式不一样,特别是对一些深东西的分析可能也不一样,比如讲相对论,讲完后学生问:“老师!怎么可以像你这样讲相对论?相对论可以这样讲吗?”然后这位老师说:“我在普林斯顿跟爱因斯坦学的就是这样的。”他说的这话就相当于这个意思——“我在印度学到的佛法就是这样”,很平和的一句话。大家不要盲目地觉得“只要属于我的就什么都好,只要属于我这块地方的也什么都好,所以中国的佛法一定最好”!我不是说中国的佛法最不好,你们自己可不要把这话颠倒想,是说我们不要有党执,这个党执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寻求真理,如理地来思维观察,如实地来了知,是怎样就是怎样,不因为它是属于我的,属于过去传统的,属于我师父师祖的,乃至属于中国的,它就一定必须得好!



上面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到“涅槃寂灭”——这是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大真理。

前面用譬喻比较简明也比较浅显地说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这样三法印的内容,这是佛法的三大真理。

而涅槃又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为一切圣者的究竟归宿,这就是我们要皈依“礼”敬的“法”宝。

我们对涅槃的实证是要通过观察无常、观察无我的实践来实现的,这就是慧观的内容。修行,修什么?戒定慧而已。大家都知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应该常常这样去修习。慧又有哪些不同浅深层次的修习?闻思修慧。我们所闻所思所修,也就主要是无常、无我这些根本的智慧,通过这样的闻慧、思慧、修慧,最后引发无漏的智慧——涅槃——“为一切圣者的究竟归宿,这就是我们要皈依礼敬的法宝”。

实际来说,法,有属于道路的,有属于本质性的。如果说道路或者宣说的东西,我们修习的内容就是四谛、缘起乃至三法印——这些都是异门说“法”而已,这是我们要观察、思维、修习的内容;我们所证的就是涅槃,这是正法最核心的义趣。所以“阿毗达磨”翻译过来叫“对法”——对观四谛,对向涅槃、就是这层义趣,学过的同学可能有更清楚地体会;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学,没关系,现在种点种子,先闻一点,以后听到起码不觉得陌生,人内心对不陌生的东西就没有恐惧,也就容易学进去。

如世俗修习禅定的,也能出离一部分的烦恼——欲,但三乘圣者,由慧而得涅槃,才是究竟离欲,在一切离欲中,涅槃为最尊最胜,所以说“离欲尊”。

之前跟大家说过,“离欲尊”这话说全了应该是“皈依法,离欲中尊”,这里的解说也是这个义趣。通过修习获得禅定,也可以离开欲界的欲,这称为“世间道离欲”。乃至于进一步修习更深禅定,从色界禅进展到无色界定,那就超越了色界烦恼,但这还是世间道离欲。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有顶天。不要把这个“有”理解成动词,以为是有一个顶的天;这里的“有”要理解成名词,指的是三有的最高处,没有比它更高的。但这不是指空间方位的最高,而是说在五趣六道的升沉中,三界有漏的果报中,这是福报最胜最大的地方,所以叫作有顶天。有顶天受八万大劫的异熟果报,但最后还是要堕落,请你记住“登高必堕”,这个人攀到山峰最高处,那他以后向任何方向走都是下坡路,所谓“山登绝顶我为峰”,但是能一直在峰上么?只要从峰顶向任何方向走都是下坡路,有顶天众生也是这样,他固然因为修非想非非想处定,定力不失坏,得非想非非想天八万大劫的异熟果报,好像在三界中最胜,但是这个异熟果报结束之后只有堕落一条道!



你说:“解脱,众生不都有份吗?他在非想非非想天解脱不就得了?怎么会只有堕落这一条道呢?”学过教理的就会知道,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定,这种天道异熟果或者这种定心的状态,太微细了,不堪任做智慧观察,所以没有无漏智慧生起的因缘。无漏智慧的生起是有因有缘、离不开闻思修慧的,而他的心太微细了,你说他有想吧,和其他的一些天或禅定相比,他的想微细得可以说没有,这叫“非想”;你说他没有想吧,他的那个状态又与无心定——无想天、无想定或者圣人灭尽定,真正灭受想的情况还不一样,又有那么一点点心的活动,所以叫非想非非想。这种心微细的状态,没有办法进行那种明晰有力的智慧观察,来破除过去的错谬,所以智慧没有办法培养和生起。没有办法培养闻思修慧,也就没办法引发无漏慧,所以他没有办法证圣道,这在中国古德总结为一句话叫作“无漏大王,不生边地”。这是把无漏法比喻成大王,很了不起的王不会在边地出生,他一定生在“中国”。这个中国不一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震旦),在佛法中指的是有佛法的地方。唐朝时玄奘大师去印度求学,临要归来的时候,你知道他在印度的那些同参道友都怎么劝他的吗?“你为什么要回到震旦那个地方去,那里天寒冷,还是边地。”在人家看来,当时的中国是边地,而我们这些边地的人民对于自己的佛法能吹到天上去。玄奘大师回来一讲佛法,跟中国传统讲法不一样,所以很多人就问:“你怎么这么讲佛法?”玄奘大师也没有说“我的对,你的错”,而是很客观地说:“我在印度学到的佛法就是这样的。”用今天的话怎么说呢?就像四五十年代从美国回来个物理学家给大学生上物理课,与其他教授讲的方式不一样,特别是对一些深东西的分析可能也不一样,比如讲相对论,讲完后学生问:“老师!怎么可以像你这样讲相对论?相对论可以这样讲吗?”然后这位老师说:“我在普林斯顿跟爱因斯坦学的就是这样的。”他说的这话就相当于这个意思——“我在印度学到的佛法就是这样”,很平和的一句话。大家不要盲目地觉得“只要属于我的就什么都好,只要属于我这块地方的也什么都好,所以中国的佛法一定最好”!我不是说中国的佛法最不好,你们自己可不要把这话颠倒想,是说我们不要有党执,这个党执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寻求真理,如理地来思维观察,如实地来了知,是怎样就是怎样,不因为它是属于我的,属于过去传统的,属于我师父师祖的,乃至属于中国的,它就一定必须得好!

“无漏大王,不生边地”的意思是说,无漏圣道没有办法在三界中的边地成就。三界中的边地指的是哪些?三界里最低的欲界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这是所谓三界的边地。我们欲界的散心太不稳定,不堪任于智慧的深入,虽然可以分析,也可能明晰,但是它太不稳定了,没有办法深入,这是欲界的心无法生起无漏智慧的原因。非想非非想天的心太微弱昧劣了,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生起明晰的观察,所以这两种心的状态都不足以支撑圣道无漏智慧的生起。那你说:“要这么说,那我们欲界的众生不就完蛋了吗?”我说的是欲界的心,而不是欲界众生。“诶?有差别吗?”请问:欲界心跟欲界众生等同吗?大家在这里一时顿住也很正常,因为你们平时没有思维过这件事,学习佛法也没有深入到这个层面。明确告诉大家,欲界心跟欲界众生不等同,这个人是欲界的人,但是他的心可以是色界的心,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状态吗?他虽然是欲界人,但他只要有了色界的初禅,那他的心就是色界的心;他要有了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他人虽然是欲界的人,但他的心却是色界乃至无色界的心,所以当我说欲界心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并不是说欲界有情就没份了。很多修行人虽然是欲界身,但在修得色界禅的基础上,生起这种智慧观察乃至生起无漏智慧。不过色界禅并不是百分之百必须,实际上他只要有未到地定(处于欲界和色界之间,临近色界初禅心的状态,也叫近分定)这个禅定力的支持,也可以证道,因为这也离开了纯粹欲界的状态,尽管不如初禅心那么稳定,但这种稳定度也够用了。

为什么要说这些?如果不说,大家可能体会不到世间道离欲和出世间道离欲的差别,也领会不到佛法出世间道离欲,证入涅槃,相对于其他禅定所得果报的殊胜,所以要给大家讲这样一些内容。所谓世间道离欲,简单说就是通过一些修习,获得了色界乃至无色界的禅定,离开了欲界的欲(以欲界欲举例,广说是离下地欲),甚至这一生临命终时如果定力不失坏,下一生会受色界、无色界的果报,虽然能够离开一些欲,但是一旦再来欲界受生还是会起欲界烦恼的,所以说世间道离欲是不坚固的,并不根本解决问题。就像人治病,只是暂时用一些药物控制一下症状,并没有真正治好,一不吃药,症状就又复发了,于是药不能停。出世间道离欲就不一样,不是靠获得定力、心的状态变化而离开欲界的欲,而是通过无漏智慧,观破过去的一切错谬颠倒,使这些错谬颠倒不再发生,这就根本性地离开了过去轮转生死的那些根本因,于是他出离了三有,也根本地出离了这些欲贪烦恼的缠缚,永绝于生死,就是证入了涅槃的境界。所以佛法证入涅槃的离欲,在包括世间这些号称自己有离欲道的离欲中,是最尊、最贵、最彻底的,也是真正的离欲。不像别的,只是靠抑制症状的药抑制一下,还会再复发,而且必然会复发。佛法涅槃是根本除去了病根,永远不会复发了。这两种治疗,你说哪种治疗是更好的?当然是去根的治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皈依法,离欲中尊”。这是对于世间道离欲和出世间道离欲,给大家补充的一点内容。



这一段说的是“礼法离欲尊”,我想再给大家稍微补充一点材料。这里在说到赞叹法宝功德的时候,法师是以三法印来说明法的内容以及法能起的作用,为什么要用三法印来说?这个原因大家有没有想到?这就叫作以第三只眼来读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琢磨他的义趣了,为什么要用三法印来说明法,有没有其他选择?比如从缘起说佛法不可以吗?从四谛说佛法不可以吗?这些,印顺法师肯定都心知肚明,那他为什么选择以三法印来说,有没有谁尝试着想一个理由?我在给研究班同学上课的时候说到写文章,因为他们必然要涉及到论文写作的问题,论文写作其实跟著作是一样的,是有因有缘的,要有内在的逻辑理由这样写而不那么写,甚至明确告诉读者我为什么在这个内容之后谈这个内容,而且以这样的方式来谈,我总结一句话叫“先给个理由”。那你们能不能给个理由啊?

学僧甲:契合于根性。

法师:契合于根性是泛说,要能具体说明,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  

学僧乙:以三法印来树立正见。

学僧丙:三法印可以体现法的真伪。

同学们说的,有一些是正确的!我们读书要能读出里面的深味。印顺法师之所以用三法印来说明佛法内容以及法的功德,应该有两层意思,其一:“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到涅槃寂灭——这是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大真理。”这层意思其实就包含了以法印来印法的意思,因为是佛法中的三大真理,以是否跟这三个真理相符,来判断这个内容是不是佛法。第二层意思是说:“而涅槃又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为一切圣者的究竟归宿。”这是在谈法的究竟义和法的趋向,就是如何趋向于法?以及法的究意义又是什么?法的究竟义、真正的正法就是涅槃,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无为法,这是法的正体。但是,如何趋向于法?怎样在凡夫的身上得以实现?通过无常、无我的修习。这里有说法的正体,有说法的实现(法在生命中如何去实现),大家有从这个义去领会三法印吗?当他这样用三法印来说明一切佛法的时候,既说明了佛法真理的主要内容,又说明了从何去判断这一法到底是佛法非佛法,还说明了正法最究竟的义趣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实现法,这全都说到了。

法最究竟的义趣其实就是无为,就是涅槃,就是第一义谛。那如何在我们这样流转的生命中实现这样的法?核心来说就是通过无常、无我的修习观察来实现涅槃,这就是我常说的《成佛之道》的微言大义。这个义趣是从论里的文字看出来的,确实有这样的意思,并不是牵强附会。为什么要用三法印来讲法?用四谛、用缘起来讲,可不可以?可以,甚至用缘起来说明法可能会更简明扼要,问题是四谛就是缘起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而缘起又跟三法印是不异的,缘起其实就可以推导出三法印,但那样来说明法,虽然简洁,但是可能不那么容易领解。用四谛来说佛法当然好,四谛说明了流转和还灭的一切因缘,但是没有很特别地去强调印法。从这几个角度衡量下来,论主在这里选择用三法印来说明法确实比较合适。不是说没有别的可能,从其他角度当然也可以做一个恰当的表达,只是这样相对衡量起来还是比较合适的。这当然是我们后人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反过来的思维和推度,仅供参考。



说到可以从缘起推到三法印,给大家看点补充材料,是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悬论里的内容,估计对大家有一定困难。既然学到法这里,如果一点深的都不讲,有点对不起法,那只好稍微对不起大家一下!

【缘起法是世间的一切。缘起的因果事相,众生已经是雾里看花,不能完全了达。缘起法内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认识的。】

“缘起的因果事相”,就是说缘起的现象,众生很难去做如实地了知;“缘起法内在的法性”,就是说缘起的性空,在法的寂灭义上,“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认识的”,一般人更不容易通达。

【佛陀悟证到缘起的真相。彻底地开显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种真理)。】         

三法印跟缘起是不异的。那么,怎么从缘起上来说明三法印呢?下面这几句话就是这里我要跟大家重点说明的内容。

【从缘起生灭的非常上,显示了剎那生灭的“诸行无常”。】

缘起的法,没有实在的自体,是因缘聚集在一起呈现的现象,因缘刹那刹那在变,所谓缘起呈现的法也是刹那刹那不住的,没有一个体在刹那刹那变化,就是这样实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假名叫无常。

【缘起是有情为本的,从缘起和合的非一上,开示了众缘无实的“诸法无我”。】

佛法本来就是以有情为核心的,是为了有情的离苦才设立一代时教。佛说缘起,虽然缘起是世间的一切,遍达一切人、法,但是根本来说是为有情的,佛偏重有情的流转和还灭来说的缘起。

将我们人说成“五蕴”“六处”“六界”,都是说成和合的非一,比如五蕴是五不是一。我们有情是这样的,色身是这样四肢百骸的和合,整个生命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和合,或者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和合,这都是和合非一的,哪有一个我们内在感觉的一整个孤零零的“我自己”,跟什么都没关系始终都一样的“我自己”?

【从缘起的非有不生的寂灭上,阐明了无为空寂的“涅槃寂静”。】

很多人理解的缘起,是一一有他个别自体的因缘,凑在一起生起了另外一个有他个别自体的果法,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A+B+C=D,这是很多人认为的缘起。其实缘起不是这样的,缘起就意味着没有自体,一一因缘没有自体,一一因缘交互所呈现的果法现象还是没有自体。从这个“没有自体”的角度,来常常说为“非有不生”或者“不生不灭”。你们很多人大概也会说《中论》那几句高深的话:“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是《中论》里的第一颂,不过很多人理解得都很玄虚。其实这就是在说缘起本来就是没有那样实在自体的,从这个意义上也没有自性的生灭,也就是《法华经》里我常引的那句话:“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就是诸法的非有不生,在这种寂灭意义上阐明了无为空寂的“涅槃寂静”。《中论》的“八不”讲的就是缘起,要是梵文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圆满的佛陀宣说了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的缘起。这个“八不”是缘起的修饰语,所以是“从缘起的非有不生的寂灭上,阐明了无为空寂的涅槃寂静”。

以上就是从一个缘起,可以用三个方面来开显,分别开显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是可以做这样深说的。但是这么说,恐怕不是一般初学能够掌握的,所以我也在这里做个扩展给大家说一下,至少给大家种个种子,以后别人这样说,不要以为是很稀罕的事,这是佛法里相对深的义,只是现在不容易把握。



【缘起法具体地开显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无碍的。】

缘起法,你可以说它是“一”——缘起或者性空;也可以说它是“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都可以。  

【后世的学者,不知缘起就是“空诸行”,从实有的见地上去解说。】

这是偏重于针对说一切有部的论师们而说的,他们不知道缘起的意思就是当下没有自体、性空的这一切有为法,从实有的见地上去解说,说一切法是有体的,它的体是常恒的,要待因缘而呈现它的用而已。这是有部法体恒有的思想,这会导致什么呢?

【侧重生灭无常印的,与涅槃无为脱了节;】

所以《俱舍》说:“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

【侧重寂灭真常的,也不能贯彻生灭无常。】

这主要针对后来偏重真常的思想而说。

【缘起以有情为本,所以《阿含经》特别侧重了有情无实的诸法无我。】

佛法的根本义趣就在这里。

【如果深刻而彻底地说,有情与法,都是缘起无自性(我)的,这就到达了一切法空的诸法无我。这不是强调,不是偏重,只是《阿含经》“空诸行”的圆满解说。】

从缘起说到了法无我。接下去是讲说三法印跟缘起关系的一段非常好的话:

【这一切法空的诸法无我,贯彻了无常与真常。即空的无常,显示了正确的缘起生灭;即空的常寂,显示了正确的缘起寂灭。】

一切法空的诸法无我,这样的性空贯彻了现象上或者本质上的常与无常。必须要从性空上把握无常,才能够正确地显示缘起的生灭,否则就会变成实有自性的无常,那是断灭;否则就是有自性的真常,那就会成问题。

【凡是存在的,必是缘起的;缘起的存在,必是无我的,又必是无常的、空寂的。】

“凡是存在的,必是缘起的”,这在《中论》里是从“四门不生”的角度来破一切自性生,说明这一切存在都是缘起的。那“缘起的存在,必是无我的,又必是无常的、空寂的。”

【唯有从性空的缘起中,才能通达了三法印的融然无碍。他贯通了动静与常变,扫除了一切的妄执。龙树论特别地显示一切法空,就是缘起的一实相印。】

一切法自性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实相印。

【从即空的缘起去谈三法印,才知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毫无矛盾,决不是什么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可以机械分判的。】

实际上,正确地理解缘起性空,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三法印,性空不碍缘起,从性空的缘起可以直接说出三法印的义趣,所以这二者之间没有什么矛盾,不是以“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这样来机械分判的。之所以在这里不能够正确把握意思,总是因为对于缘起、对于性空把握得不到位,真正把握到位了是没有问题的。

后面的就不多说了,因为时间关系这一段也没有去广解,其实大家现在的情况也不适合去广解。之所以说这些,是要让大家知道,在这里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说明法,只是没那么显了而已。而且从这里给大家演示一下缘起性空如何作为佛法的根本,如何可以从这里推出一切佛法的要义,你就能够真正了解:为什么别人问佛:“瞿昙!你所说法为何?”佛就告诉他:“我论因说因。”换句话说就是“我说缘起”!



最后把偈颂的简要解释说一下,供大家参考:

“丘井空聚落”:“丘井”譬说无常的苦迫,所以说“朽故”。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享受些少的欲乐,于是对于五欲而来的苦果也不管。生死大苦都不能使众生警觉,真是愚痴极了!“朽故寂无人”:“空聚落”是无人的村庄,所以说“寂无人”。空村如六根,一般以为是内有自我,而实是没有自我可得。想出离三界的魔王统治,修学佛法,就不应该为六根所欺诳;应该向前进行,到达安全的境界。“彼岸林泉乐”:学佛法的,不受六根的诳惑,渡过生死大河,这才越出魔王境界,到涅槃彼岸,可以享受不生不灭的寂灭乐。“礼法离欲尊”:上面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到涅槃寂灭——这是三法印,是佛法的三大真理。而涅槃又是通过无常、无我而实现的,为一切圣者的究竟归宿,这就是我们要皈依礼敬的法宝。如世俗修习禅定的,也能出离一部分的烦恼——欲,但三乘圣者,由慧而得涅槃,才是究竟离欲,在一切离欲中,涅槃为最尊最胜,所以说“离欲尊”。

“礼法离欲尊”这句我没有办法再做精简了,觉得这里要是精简掉任何一句,意思都没有办法表达全,前面先是说明为何如此来说明法的内容,后面又抉择了世间道离欲和出世间道离欲,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要不然你皈依法,皈依的是什么?这些内容都记住可能有点难,不过学法的难,是自他二利道上的庄严,我们应该为之而欢喜!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