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46、回顾:抉择信仰,皈依三宝之佛宝

2024-05-13 07:34   安徽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不要以为参加一个皈依的仪式就一了百了,实际上皈依是一个修行的科目,是伴随着我们整个佛法修行的始终的。我们缘念时常常怎么说?“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从现在开始,直到成就无上正等菩提,都是这样以三宝为所皈的。在这过程中,你的皈依是要变化、深化的,请不要轻忽了这一法。



做一些前面的回顾,我之前也说过,以后希望由同学们来做前面的回顾,这次我再来做一做:

《成佛之道》,我们上来学了<自序>,说明造论缘由、方法以及所论为何。从第一章开始,就说明什么是成佛之道,以及成佛之道从何开始,也就是从皈敬三宝开始。这就有问题了:为什么要皈敬三宝?乃至于说我们人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寻求皈依?所以《成佛之道》上来回答的就是为何皈依的问题。关于我们学的第一章内容,我做了一个科判。

上一堂有给大家演示如何来做科判,下面给大家看看科判做出来可以是什么样,如下图:



我都是依照原论论主的分科,来分的科。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上没体现出来,可能考虑到一般信众学习的时候,他对于科判不了解也不理解,论主又没有写明每一科的内容,所以一般人看了甲一、乙一、丙一、丁一、戊一,在他看来,只是这样标志,而没有内容,对他来说反而没什么意义,所以现在的新版都略掉了。我根据其他的材料,把分科给上了。这里每一科所讲的内容,对于前人做的科判有所参照,但是有些地方我觉得可能还是可以商榷的,所以我做了一些自己的判断。大家如果有更好的,也可以找我来探讨,我们一起把科判做得更完善。现在先把这个教给大家,供大家参考、记忆以及平时的思维。

第一章《皈敬三宝》有这样一个整体架构,每一颂属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在哪个层次下,主要内容在说什么。如果大家看细节,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科判来把前面学过的内容简单过一下:

为何皈依?因为生命的流转充满了苦,就这么简单。知道为何皈依之后,向何皈依?这就有种种抉择。应该说在我们中国,现在很多人没有信仰(不是历史上一直)。这个没有信仰,是从宗教信仰上讲。你要说他人生有没有信条?还是有的。如果把皈依看作生命的依靠处或者生命问题的究竟解决方案,这样来说,他们也算是皈依,是以世乐为依,所以首先就抉择世乐非依。因为一般没有寻求生命终极问题解决方案的这些人,所迷着的世间那一切都是非常、非乐的。大家都对于内容和偈颂下过功夫,“非常、非乐”这四个字是世乐非依的关键。世乐为什么非依?首先它是非常的,不坚住,不牢靠,无可保信;其次,它是非乐的,是充满了苦的。只是世间人颠倒认为是常是乐而已,称为世乐,并不是真正的乐,所以它的关键是“非常、非乐”,故不是皈依处。

开始寻求生命问题的解决,不管是现世的,还是究竟意义上的——特别指向究竟意义上的。接下来开始抉择外道非依,所指的内容主要也就是鬼神、欲天、梵天这些,可能名字不一样,但本质上都是这些内容。外道非依,最关键在哪呢?在于这些一般人们所皈依、依靠的这些鬼神、欲天、梵天,他们本身也还是“烦恼众生,未离生死”——外道非依的关键就在这八个字,也是有烦有恼的,乃至有种种不清净行的。不清净行,不只是男女欲贪,凡是与烦恼心相应的这些行,都可以称为染污行。他们本身还有生死中的这些问题,不管从认识上,还是从身语行为上,还没有决定性的变化,那我们指望依靠他们来解决生命究竟问题,去根断烦恼,解决生死问题,怎么可能呢?这是说外道非依。



说明了一般人不求皈依(或者广义地说以世乐为依),以及寻求皈依却皈信外道的,他们的问题都是不可保信,之后论里申明了一个结论——三宝为依。你说了这些都不可依,就像人掉到大海里一样,总得要有个救生圈,那这个救生圈是什么呢?是三宝!“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不仅仅是一种结论的申明,更是一个事实的论证。谁的事实?天帝释的事实,一般人皈信的欲界天乃至大梵天王的事实。所以这一颂,择定三宝为皈,既是一种申明,又是一种事实的论证。

但是三宝为依这里,不仅仅是事实的论证,更重要的是我们理性的思择。所谓理性的思择,很多要从道理上来论证: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因为三宝有这样的功德,所以上次课我们开始学习三宝功德中佛陀的功德。说功德,大家听起来总觉得很抽象,不知道什么意思。什么叫功德?就是这些光明的属性。

我们上节课也学习了“赞佛功德”,上来所说的“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智月朗秋空,礼佛两足尊”,这是在说明佛陀最本质的特征,或者佛陀最核心的功德。佛陀是以什么为本质的?是以正法为身、以净慧为命的,是法身和慧命的统一。是佛陀以清净的智慧去觉证正法,这样一种净慧与正法的合一,法身与慧命的合一。做个譬喻说就是“智月朗秋空”,佛陀圆满清净的智慧就像秋夜中的朗月一样,觉照无碍;这样清净的智慧证觉了正法,正法也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呈现在清净慧之中。因为佛陀有这样最根本的特征、最重要最核心的功德,所以他是最值得我们皈依和礼赞的,所以说“礼佛两足尊”。


 

佛陀有智慧能觉证正法,为什么就值得我们皈敬?因为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我们颠倒分别。用一个更简单的词,归根到底在于我们无明——在这里我把“无明”当动词用了,没有说“我们有无明”、“我们的无明”,而是说“我们没有明”。“明”是什么?就是无漏智慧,佛陀的净慧就是明。我们没有它,所以我们有种种染污意,种种颠倒心,不正确地了别诸法,所以不能够从本质和现象上正确认识诸法,那自然就一切都颠倒、一切都出问题了,生命也就流转了,苦痛因此充满了,就是这样简单。而佛陀有这样的智慧觉证正法,那就证明他从根本上可以解决这一切问题。所以我们皈依他,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抉择皈依三宝“赞佛功德”中,先说“佛陀本质”的时候,以智慧为最核心特征的原因,因为佛陀也是在这一项上最不共于余人的。其他的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神通等,其余天人以及一些修行人也有。但是这样的智慧是不共的,真切地认识到这一点,会对佛陀生起非常的尊重、恭敬之心。

我们一般人学佛,都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其实,我们刚学佛的时候,佛还不是这种活生生的。为什么?自己对于佛的认知,要不然没有,要不然偏狭,这时候其实认识不到佛陀的真正伟大处,为什么?你对这样的智慧还没有多少认识。只有随着你对于佛法的智慧,了解得越来越深入,乃至少分有些体会,这个时候你才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佛陀的伟大,确实是了不起,确实是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礼佛两足尊”。“皈依佛,两足中尊;皈依法,离欲中尊;皈依僧,诸众中尊。”这是我们之前学的三皈依完整版偈颂,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这是我们之前学的内容,到现在为止再串一下。我要明确地告诉大家,这个科判肯定要背,不仅能背出偈颂,而且脉络、内容梗概也要一清二楚,也就是要能把科判给做出来。我之前有跟大家说过,必须掌握的内容,我不会瞒着大家,搞突然袭击,因为那样没有意义。我不是高考,高考是筛选性质的,需要考题保密,但是我们这种学习,包括学习中的考试,是以筛选人为目的吗?我“筛”你们干嘛呀?是以成就人为目的,是以养育人、培育人为目的,既然这样,我就不需要保密。不要说:“法师慈悲啊!这么早就把考题告诉我们了。”这不是慈悲不慈悲的问题,是理念的问题。所以这门课,我希望你们临要考试的时候是很轻松的。为什么?平时功夫下够了。我们学佛不是靠突击,把功夫都用在平时、当下就好。



在第一章《皈敬三宝》里,上来就是抉择信仰,前面已经谈过了,下面再谈“皈依三宝”。为什么皈依三宝?这肯定是要说明的。首先就要“认识三宝”,因为皈依三宝是从认识三宝开始的。认识三宝,也就是认识佛、法、僧。认识佛法僧这件事情,是可浅可深的:浅的话,可能一个刚学佛的人也能滔滔不绝地说一堆;深的话,那就是我们中国佛教里常说的一句话:“三德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这句话什么意思?我问大家:最了解佛陀的是什么人?只有佛才最了解他所具备的真实的功德和特点。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只有佛才能够彻底地了解佛,只有佛才最了解佛。我们其余人,或者是看个影相,或者是管中窥豹,得个一鳞半爪的认知,如此而已。

“三德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三德”,大乘佛法有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等等这些说法;我更愿意用朴实的说法,也就是我们后面说的智德、断德和恩德(悲德)。说到皈依是有浅有深的,对佛法僧的认知是有浅有深的。浅的是这样而已,深的那就没有边沿,是深不可测的,因为只有到成佛了,才对于佛陀的功德有最清晰、最圆满、最真实的认知。

我这样说,后面隐藏着什么意思呢?大家不要把皈依三宝这个修行的科目、修学的内容,看得容易了、看得浅了,所以就忽视了。你要知道这是可浅可深的,深的话是一直到佛陀那里。也就是说,在我们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中,随着你对法认知的深入,实际上你对于佛陀、对于僧伽也会有更深刻的认知,你的皈依其实是在深化的。之前我也说过,不要以为参加一个皈依的仪式就一了百了,实际上皈依是一个修行的科目,是伴随着我们整个佛法修行的始终的。我们缘念时常常怎么说?“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永皈依”,从现在开始,直到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都是这样以三宝为所皈的。在这过程中,你的皈依是要变化、深化的。请不要轻忽了这一法,所有轻忽了这一法的,最后等待他的,就是基础不扎实,自己躐等(不按照次第修学)。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