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法师
著
成佛之道
所谓的证入涅槃,并不是创造了什么,也不是消灭了什么,而是在还诸法一个本来如是,如此而已。本来怎么样?“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就是涅槃义。涅槃不是先无后有,创造出来的,是本来如是的。
从智慧的境界说,名为正法。如从智慧证入正法而得真自由来说,名为涅槃,所以,正法就是涅槃。
“从智慧的境界说,名为正法”,用后来大家常说的话就是,从智慧所对的境界来说,也可以名为正法。有部认为,四谛是如实智慧所对的境界,所以他们认为四谛是正法;《般若经》里所说的是“如如不动”的第二个“如”——如、实际、实相、真实(同义异名),他们认为这些是智慧的境界,可以名为正法。这是在约法、约因说正法的时候,分别举大小乘的代表(不是全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差别。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与他们的修道观有关,怎样修道、所证是何等等这些认识有所不同,印顺法师的意思其实是偏于后面般若的义趣,这从前后可以看出来。
给大家做一个拓展,要不然大家认识不到什么叫作“从智慧的境界说”,也就是从智慧的对境说——这个“对境说”很勉强,因为一说对境,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眼对色”的这种对境,所以他不用“智慧的对境”这样的说法,他用“智慧的境界”,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强烈的主客体的分离感。其实那个时候是没有如外智,也没有智外如的,如智是不二的,但又不是一,是超于我们现在所能思议的,也真的是“正法妙难思”,很难用言语准确去表达,只能用遮诠,它不是什么来表达,没有办法去表诠。这是对刚才所说的做一个补充。
前面讲的是正法的四种殊胜,那下面为什么再强调一次“正法就是涅槃”?因为论主在说正法的妙用。是什么妙用呢?“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依照过去诸佛,乃至现在释迦牟尼佛一致宣说的这样修行的道路,就能够证入涅槃。长行里说:
只要“依”着往“古”——过去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证“入于涅槃”的解脱。
同学们接触原始的经典比较少,对于“古仙人道”这种说法不一定熟悉。《阿含经》里称佛是“大仙人”的例子很多,所以这个“大仙人”,大家要知道是在指佛陀,这是印度的古文化。甚至于说在早期的时候,就是佛教僧团刚刚建立的时候,世人都称比丘为“仙人”,佛陀是这些仙人中最伟大的,所以被称为“大仙人”,是古印度文化对于修道人的一种尊称。
现在的佛也好,过去的佛也好,未来的佛也好,佛佛道同,所证的正法没有差别,所宣说的道路本质上也没有差别,随机或许有差别,“只要依着往古——过去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证入于涅槃的解脱”。
说到古仙人道,《阿含经》与《楞伽经》等,都曾说到。因为正法是本来如此的;能入涅槃的修行正道,也是本来如此的。
用今天大家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客观规律就是这样的”,用佛法的话说就是“法住法界”。本来就是如此的,所证得的又有什么差异呢?所谓的证入涅槃,并不是创造了什么,也不是消灭了什么,而是在还诸法一个本来如是,如此而已。本来怎么样?“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寂灭就是涅槃义。涅槃不是先无后有,创造出来的,是本来如是的。所以佛佛道同,不是他们特意地统一口径,然后大家就都一样,而是因为有情流转的根本错误是一样的,诸法的如实相又是一样的(超越时间性的,没有什么变化)——这两端基本固定,所以中间的道路也就没有什么差别。
过去一切佛,无不经历此正道而得入涅槃;这不是释迦佛所造作的,是古佛的常道,所以名为古道。
这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了,特别创造的东西,而是一切诸佛的常道、常法,所以名为“古道”,这是说为什么叫古道。之所以加“仙人”,这是古印度人对修行人的尊称。跟中国文化的仙人,包括“大仙儿”都是不一样的。要转换不同的文化视角,不要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外国的典籍。佛经,说到底是不是外国的典籍?你要在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把握佛经里面的一些用词以及一些义趣。
我们中国佛教后来有一些偏颇,就是因为有一些人用中国文化的基调、用中国文化的视角,去解读印度文化背景下呈现的佛教经典。注意我这句话,我说的是他“解读佛教经典”,而不是“解读佛法”。佛法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流传中的佛法总是具体的,流传中的佛法总是以某种载体来得以传播、表达和呈现的。在中国古时候,很多古人所面对的载体就是经卷,而经卷是在印度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本来就应该在印度文化的视角下来解读,但是中国一些古人,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印度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佛教经典,所以会有一些偏差。这也是今人——这个时代的人,他们做的一些比古人更有意义的工作,就是把这一部分偏差给指出来,然后做了更符合当时印度文化背景下的解读,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所以不要说到古人,就一切都好。从前有一次上课,我跟大家说过,玄奘大师去天竺求学的时候,那里的出家师父们普遍认为当时的中国(震旦)是佛法的边地。
不要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充足的认识,就像自己修行一样,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然后我们才有改进、改善的行为和决断,否则,我一切都好,你觉得这个人在修行上会发起精进吗?等待他的必然是放逸和懈怠。为什么?因为他有憍慢。为什么说他有憍慢?因为这个世间没有完人,哪有“我什么都好”这件事,本来自己没那么好,把自己当作那么好,那不是慢是什么?“此憍是诸放逸本!”这种憍慢就是放逸的根本。所以但凡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必然有放逸懈怠伴随着他。或者表现为懒,大家当然就都知道他这是在放逸懈怠;还有一种,你看他很精勤地干这干那,但是不对治烦恼,这也叫作放逸懈怠。你们以后去学法相就会知道,放逸、懈怠都是从断恶修善上来说的,他不去断恶修善,就称为放逸、懈怠,内心中烦恼不去对治、不去调伏,就是放逸、懈怠——这是放逸、懈怠的本义!
所以我们对于佛法也好,对于我们现在的汉传佛教也好,对于自身也好,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佛法当然没问题,但是我们汉传佛教,应该说从古到今都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我们正面地认识这些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对谁或者对什么的伤害,而是我们要想把它推向更好的境地,想让它变得更好、更完善,不仅仅是做一些没有建设性的批判,而是要充满建设性的——首先认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对于自己也是一样,认识自己身心上的问题,不意味着把自己踩到泥里去,而是要自己向上的第一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真实的修行。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正法胜用”这一个偈颂:“正法妙难思,善净常安乐;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下面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偈颂所对应的内容,建议大家这样来把握:“正法妙难思”:涅槃就是正法。正法是自证的境地,微妙得难以思议。“善净常安乐”:这是说正法的四种殊胜:一、正法是善:这是胜义的绝对完善。二、是净:正法不是烦恼等杂染所能污的,也不是烦恼杂染等所能缘起的。三、是常:正法是超越时间性的,不生不灭,本来如此。四、是安乐:这是没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是离系的绝对乐。“依古仙人道,能入于涅槃”:只要依着往古——过去诸佛大仙人的正道,就能证入于涅槃的解脱。
这是这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到此为止,大家学习了《自序》以及第一章的这部分内容。这一学期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一起合掌,将这一学期一起学习、实践佛法的功德,做一回向:
回 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