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劉頌傳》
這是劉頌向晉武帝所上《除淮南相在郡上疏》中的一句。《漢語大詞典》據此孤例立詞目【運役】,釋爲“指運漕勞役”。
明毕自严《度支云南司奏议序》:“誅運役之舊欠,催運弁之夙逋。”
清葉夢珠《閲世編》卷六:“運役之裁,自崇禎十四年始,然改北運爲官運,而以收催充之,雖無北運之名,仍有北運之實。”
清傅雲龍《順天府官師傅下》:“﹝陳廷柏﹞性明敏,善理繁劇,贊轄漕鹽諸務,卹運役,革陋規,釐剔鹽弊,以廉幹稱。”
其二爲“运漕役差”,指人。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彙爲全書,刊發州縣,暨運官運役,令其省覽遵行。”
《大清律例·吏律·职制》:“坐糧廳所屬八行運役及倉役名缺,責令通州知州僉選誠實良民應役。”
《大清律例·户律·仓库下》:“如運役擅於中途寄放者,照偷盜議罪。”
清黄爵滋《審明蠹役詐贓疏》:“楊天平充當巡檢衙門弓兵,復頂已故劉才之名,兼充該縣馬快,比照坐糧廳運役一身兼充兩三役例,罪止杖八十,徒二年。”
其例只在明清。宋代唯有數例似是而非者,此略作清理。
宋宋綬《張密學秉傳》:“先是,土人罕習舟楫,取峽江中競渡者給漕運役,覆溺常十四五。”
“給役”是成詞。如宋真宗《築河隄無得調發丁夫詔》:“京畿諸州築河隄,悉以軍士給役,無得調發丁夫。”此處離合用之,謂給漕運之役。故此句中無“運役”一詞。
宋鄭獬《論安州差役狀》:“近時朝廷雖罷衙前,而綱運役次猶不減,則見充衙前者,其病愈甚。”
“綱運”爲一詞,“役次”爲一詞。後者如“役次多寡”“役次輕重”“排比役次”“避免役次”之類,宋代習見,辭書當收未收。故此句中亦無“運役”一詞。
宋劉摯《乞正王中正四人之罪疏》:“王中正元豐四年將王師二十萬由河東入界,計其隨軍賫運役兵民夫,通數十百萬衆矣。”
“賫運”爲一詞,如宋太宗《展開封府輸租限詔》:“霰雪初霽,泥淖頗甚,輸租于上,賫運差難。”明清也多有使用。辭書失收。“役兵”爲一詞,極爲常見。故此句中亦無“運役”一詞。
是則關於運漕的“運役”一詞宋元尚無。西晉僅一孤例,而後千年沉寂,至明清才成爲常語嗎?自不宜作此設想。還是要從中古用例中索解,避免在孤立語境裡困鬪。
晉潘岳《在懷縣作》詩之一:“驅役宰兩邑,政績竟無施。”
《漢語大詞典》據此例爲【驅役】立義項❸“爲官事奔走辛勞”。這是言語混爲語言,“爲官事”三字可免。
《顔氏家訓·養生》:“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驅役;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塵滓,千萬不遇一爾。”
受公事、私事的驅役,也就是爲公事、私事奔忙。此例更見限制性的“爲官事”云云不得概括入詞義。
與“驅役”同理,“運役”也有此用,且其例甚多。
南朝梁法雲《妙法蓮華經義記·譬喻品》:“衆生貪染五塵,故言‘樂著’。終日運役,三業無一可記,故言‘戲’也。”
南朝陳智者《禪門章》卷三五:“若發心求此名爲天心,後受天報,自然而至,不勞運役。”
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癰疽病諸候上·痤癤候》:“人運役勞動,則陽氣發泄,因而汗出。”
唐法琳《辨正論·九箴篇》:“偏服示有執勞,缺袂便於運役,聖制有以,終不徒然。”
《洞真太上八素真經精耀三景妙訣》:“急宜立功,損已救物,存道誦經,從師敢懈,日夜專心,心身運役,苦不辭勞。”
唐司馬承禎《修真精義雜論·導引論》:“今既閑居,乃無運役。事須導引,以致和暢。”
唐湛然《法華玄義釋籤》卷二:“菩薩利他,譬如作務。‘務’者,運役也。”
宋延壽《宗鏡録》卷三五:“菩薩利他,譬如日中作務,施運役之功。”
故《晉書》所用即此中古常用義,“運役勤瘁”泛指奔忙勞累,戍守江表、給京城運漕等人皆所指涉,非偏爲運漕而設。
總結起來,【運役】共可設四個義項:
❶猶驅役。
❷受驅役。泛指奔走勞作,奔忙勞苦。
❸運漕徭役。
❹運漕役差。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