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校札(59)——遮繞#2024-41

文摘   2024-09-01 15:37   上海  
  •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師”如淳注:“所謂遊徼,徼循禁備盜賊也。”顔師古注:“徼謂遮繞也。”

《漢語大詞典》據顔注立詞目【遮繞】,釋爲“巡察”。

顔師古這一解釋還不止一見。
  • 《漢書·東方朔傳》“丞相御史知指,乃使右輔都尉徼循長楊以東”顔師古注:“徼,遮繞也。循,行視也。戒備非常也。”

然而唐代的顔師古對漢代詞“徼循”的理解正確嗎?只怕未必。《説文·彳部》:“徼,循也。”即漢代的許慎認爲“徼”“循”同義。這在漢代文獻中自有徵驗。

  • 《漢書·王莽傳上》:“王舜、甄豐晝夜循行殿中。”

  • 《漢書·趙敬肅王劉彭祖傳》:“﹝彭祖﹞常夜從走卒行徼邯鄲中。”顔師古注:“徼,謂巡察也。”

  •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屬官有公車司馬”顔師古注引《漢官儀》:“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宫中。”

  • 《後漢書·百官志四·執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李賢注引胡廣曰:“衞尉巡行宫中,則金吾於外,相爲表裏,以擒姦討猾。”

  • 《後漢書·梁冀傳》“都候劒戟士”李賢注引《續漢志》:“左右都候各一人,秩六百石,主劒戟士,徼循宫中,及天子有所收考也。”

“循行”“巡行”“行徼”“徼”“徼循”同義。“徼循”是同義復詞,顔師古上下分釋爲“遮繞”與“行視”,誤。而《劉彭祖傳》顔注釋“徼”爲“巡察”,乃是。“巡察”猶“行視”。

那顔師古爲什麽會有“徼,遮繞”之釋呢?這其實也有訓詁依據。

《廣雅·釋詁二》:“徼,遮也。”王念孫疏證:“襄十六年《左傳》‘孟孺子速徼之’,杜預注云:‘徼,要也。’字通作‘要’,又作‘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後囿騶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獸。”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曰:“徼,遮也。”《漢紀·平帝紀》:“虜邀遮前後,危殆不測。”亦即訓“遮”之“徼”,遮攔義,是讀爲“邀”。

《史記·龜策列傳褚少孫論》“暮昏龜之徼也,不可以卜”司馬貞索隱:“徼,音叫。謂徼繞不明也。”《廣雅·釋詁四》:“𦅾,纏也。”“𦅾”同“繳”。《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繳繞,猶纏繞,不通大體也。”亦即訓“繞”之“徼”,纏繞義,是讀爲“繳”。

然而“徼循”以“徼”之本字本義即可妥帖解釋,破讀爲“邀”“繳”而合其義爲“遮繞”的思路迂曲不可從。《説文》“徼,循也”徐鍇繫傳云:“循猶繞也。”是混淆詞義,延而及“”,一發荒謬。“徼循”之“徼”是“巡察”義,非“遮繞”義。據顔注倒推“遮繞”爲“巡察”義,這在方法與結果上都是錯誤的。

“遮繞”,亦作“遮遶”,排比用例,即知其義。
  •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卷十三:“火坑四畔邊,蓮華皆開敷。如鵠處花間,花𦗨遮遶佛。”

  • 唐牛肅《紀聞·午橋民》:“忽見空中有火六七團,大者如瓠,小者如盃,遮其前……因爲諸火遮繞,驅之令入縣門。及入,則不見火。”

  • 宋朱勝非《紺珠集》卷一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裙幄》:“長安士女遊春野步,遇名花則藉草而坐,解裙四圍遮繞如帟幕焉,故謂之裙幄。”(本條“帟幕”,類書多引作“弈棊”,形誤耳。)

  • 宋洪邁《夷堅三志己·顔氏店鵝》:“羣鵝競前啄其衣,遮繞不退。”

  •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卷十五:“滑翳,內障證,有如水銀珠子,但微含黄色,不疼不痛無淚,遮遶瞳神。”

  • 《張棡日記·民國廿六年五月十九日》:“坐車出中華門,直抵雨花路……路旁皆兜賣石子之婦女,紛紛遮繞,三兒乃出資角五購來石子一草囊。”

可見“遮繞”指静物的環繞遮掩,人與動物等的包圍阻攔。與“徼循”“巡察”並無關係。工具書【遮繞】須捨棄依錯誤的顔注倒推的舊説,當據實際用例歸納詞義。

2024年9月1日


吴铭训诂札记
个人阅读传世文献及简帛材料所得训诂心得,供同好一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