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暮顧”#2024-33

文摘   2024-06-26 11:43   上海  
或對面説是,背則論非,口説百愆,心懷三毒。或爲人暮顧,立性貪婪,狼賊之心,險於溪谷。

——斯4081號(1)《受八關齋戒文》

張小艷《敦煌文獻異形詞例釋》(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24年第1期)對此“暮顧”有詳解:

“暮顧”《釋録》卷十八(342、353)校“暮”作“募”,稱“暮”當作“募”,據文意改,“暮”爲“募”之借字。然“募顧”的構詞表意仍不可解。從文意來看,“暮顧”的詞義應與“貪婪”相關,或者説具有相同的傾向性。由此出發來考察詞語的用字,則“暮”當作“慕”“暮顧”應作“慕顧”,指仰慕、向往,句中特指貪念他人之物,希冀占爲已有。唯有如是理解,“爲人暮顧”方可與後文的“立性貪婪,狼賊之心”在語意上前後相承,文氣一致。且文獻中確有“慕顧”一詞,詞義與上引文例近同,但多用作動詞,表示傾慕、向往,且主要用在褒贊、歌頌他人品行的語境。如唐韓愈《唐故幽州節度判官贈給事中清河張君墓志銘》:“嗚呼徹也!世慕顧以行,子揭揭也。噎暗以爲生,子獨割也。”宋陸游《家世舊聞》卷下:“游外曾王父唐質肅公介,字子方。忠言直節,備載國史。當南遷時,朝士多作送行詩。……謝景初師厚五篇,尤高妙,而世少知者,今見于此。‘長蛇齒牙毒,誰使赤手捕。六月河破堤,捧塊捍奔注。匹夫徒昭昭,天下皆慕顧。後世有至公,此計不爲誤。’”唐皇甫湜《華陽集序》:“不能慕顧,爲衆排,爲江南郡丞。”宋楊萬里《右司王僑卿墓表》:“遇事直前,無慕顧意。”亦皆其例。
這一則考證中存在兩種主要差謬,導致結果不可信。其一是誤解傳世文獻;其二是忽略敦煌文獻内部的對讀。
審所舉傳世文獻中的“慕顧”例。
  • 唐韓愈《張徹墓銘》:“嗚呼徹也!世慕顧以行,子揭揭也。噎喑以爲生,子獨割也。爲彼不清,作玉雪也。”

子“揭揭”“獨割”,是爲“玉雪”;世“慕顧”“噎喑”,是爲“不清”。

  • 唐皇甫湜《顧況集序》:“君字逋翁,諱況,以文入仕,其爲人類其詞章。常從韓晉公於江南爲判官,驟成其磊落大績。入佐著作,不能慕顧,爲衆所排,爲江南郡丞。累歲脱縻,無復北意。”

其人“磊落”,故不能“慕顧”,致爲衆所排。

  • 宋陸游《家世舊聞》卷下:“游外曾王父唐質肅公介,字子方。忠言直節,備載國史。當南遷時,朝士多作送行詩。……謝景初師厚五篇,尤高妙,而世少知者,今見于此。‘長蛇齒牙毒,誰使赤手捕。六月河破堤,捧塊捍奔注。匹夫徒昭昭,天下皆慕顧。後世有至公,此計不爲誤。’”

唐介忠言直節,如赤手捕長蛇,捧塊捍破堤,在天下皆“慕顧”的處境下,其人獨“昭昭”。

  • 宋楊萬里《右司王僑卿墓表》:“公天性静默,似不能言……然遇事直前,無慕顧意。嘗歎曰:‘天下事不患不能爲,患不肯爲。不肯爲者,用其肯爲者於私,用其不肯爲者於公。’”

王晐遇事直前,無“慕顧”意,肯爲他人所“不肯爲”。

這些“慕顧”全爲貶義,是主人公及作者的對立面,哪裡有“表示傾慕、向往,且主要用在褒贊、歌頌他人品行的語境”的跡象?

所謂“表示傾慕、向往”的是“顧慕”。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漢之賦頌,影寫楚世;魏之篇製,顧慕漢風。”宋范仲淹《臨川羡魚賦》:“弗經營於綱網,空顧慕於鱨魦。”“顧慕”是褒義,而“慕顧”卻是貶義,這提示它們之間不是常見的並列結構正逆序關係,不能望文生義。

英藏敦煌斯4081“爲人暮顧”這條當與法藏敦煌文獻對讀。

  • 伯3487號《懺悔文·貪欲》:“從无始來,至于今日,爲人暮顧,立性貪婪;狼賊之心,險於溪壑。”

  • 伯3887號《懺悔文·貪欲》:“從无始來,至於今日,爲人慕故,立性貪婪;狼賊之心,險於嵠壑;登山訪寶,未憚獸灾;入海尋珠,豈辭龍難;百重砂磧,不倦艱辛;萬刃(仞)危峰,詎言勞者(苦)。”

伯3487號《懺悔文》(局部)

伯3887號《懺悔文》(局部)

張涌泉、張小艷、郜同麟《敦煌文獻語言大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22年,第1378-1379頁)謂“慕故”“暮顧”皆同“慕古”,義爲“背時而不達權變”。其根據是元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五:“今人以不達權變爲慕古, 蓋謂古而不今也。”又舉出此詞的另一個形式“暮古”。
  •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一折:“恁時節老人家暮古,與人家重生活難做。”

《敦煌文獻語言大詞典》1378-1379頁

這些内容實際採自《漢語大詞典》,也犯了誤採成説與望文生義的毛病。
參合《敦煌文獻語言大詞典》,可知此詞至少有“慕故”“暮顧”“慕顧”“暮古”“慕古”五種寫法。而《廣韻》暮、慕爲“莫故切”,顧、故爲“古暮切”,皆屬合口一等去聲遇攝,“慕故”“暮顧”“慕顧”在中古是嚴格意義的疊韻連文,而“古”也僅是聲調不同。記録形式不定,語音形式又是疊韻,這符合聯綿詞的典型特徵。若是,則急於確定本字爲“慕古”或“慕顧”的嘗試都是不妥當的。
唐顔師古《匡謬正俗》卷八提到另一個形音相近的詞“摹姑”:
或問曰:“小兒羸病謂之‘摹姑’,何也?”答曰:“此謂‘巫蠱’爾,轉爲‘摹姑’。此病未即殞斃而惙惙不除,有似巫祝厭蠱之狀,故祭酹出之。或云漢武帝末年多所禁忌,巫蠱之罪遂及貴戚,故其遺言徧于三輔,至今以爲口實也。”
顔氏認爲小兒羸病之“摹姑”是“巫蠱”的音轉,今人不同意。劉曉東《匡謬正俗平議》(齊魯書社2016年,第309-310頁)言:
竊以爲“摹姑”乃疊韻連語,以聲爲義,或即“怐愗”“㝅瞀”之倒言音變耳。其義引申爲糊塗、痴鈍、不明事理,字又變爲“慕古”,宋元多有此語。董解元《西厢記》四:“暢忒昏沉、忒慕古、忒猖狂,不問是誰,便待窩穰。”是也。而元李《敬齋古今黈》卷八云:“今人以不達權變者爲慕古,蓋謂古而不今也。《左氏傳》曰‘君子以爲古’,《書·無逸》曰‘昔之人無聞知’,皆是意也。”斯則望文生義矣。
嚴旭《匡謬正俗疏證》(中華書局2019年,第433頁-第434頁)言:
古音“摹”“巫”同在明母魚部,“姑”“蠱”同在見母魚部,確可音轉。然而“摹姑”與“怐愗/瞉瞀/區霿”音義更近:意義上,巫蠱引申爲小兒羸病,似嫌迂曲,“怐愗/瞉瞀/區霿”則亦爲形容詞,義似稍近。語音上,此詞後世音轉字變,宋元時寫作“慕古”,如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一:“四季相續,光陰暗把流年度。休慕古,人生百歲如朝露!”卷四:“暢忒昏沉、忒慕古、忒猖狂,不問是誰,便待窩穰。”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包龍圖往常斷事曾着數,今日爲官忒慕古。”是皆糊塗、昏昧之義,二字不可分訓。元李冶《敬齋古今黈》卷五云:“今人以不達權變爲‘慕古’,蓋謂古而不今也。”斯則望文生義矣。又作“墓庫”,此條何本眉批云:“今吴俗小兒羸及不慧者謂之‘交墓庫運’,此又因‘摹姑’而訛也。”“交運”即走運,“交墓庫運”義近糊塗、倒楣。今南京方言謂糊塗、無知曰“木估”,又曰“木里十估”。南昌方言曰“木各”,又有“木頭木腦”“發木木”等語。“木”與“摹”“墓”“霿”“慕”等皆一聲之轉。是以劉曉東以聯綿詞視之也。
“摹姑”是什麽?只有顔氏所言“小兒羸病”四字,並無用例,也無片言提及此病是否累及神志,看不出與“怐愗/瞉瞀/區霿”及“慕古”有任何意義上的聯繫。何本眉批所謂“今吴俗小兒羸及不慧者謂之‘交墓庫運’”可能是刻意牽合,“交墓庫運”義近糊塗、倒楣,與羸瘦無涉。顔氏對“摹姑”與“巫蠱”的繫聯可以懷疑,但否定的證據不足。而劉、嚴二氏對“摹姑”與“怐愗/瞉瞀/區霿”“慕古”的繫聯在意義上不匹配,新説不穩。《敦煌文獻語言大詞典》(第2240頁)指伯3731號《藥方》“牛黄雙丸,主孩兒百病,心腹積聚悶癖,寒熱來去,漸痟瘦無辜”之“無辜”即顔氏“摹姑”,是則理據自顯。我們討論“慕古”不必牽扯“摹姑”。而“怐愗/瞉瞀/區霿”與“慕古”意義雖通,但要説有源流關係,是“倒言音變”云云則存在明顯的邏輯缺環。“怐愗”一族有没有倒用例?“慕古”一族又有没有倒用例?如果他們的形式是各自固定的,説他們是在文獻以外偷偷完成了“倒言音變”而没有留下諸如“倒言而不音變”“音變而不倒言”之類痕跡是不足以服人的。
但劉、嚴二氏的論述有幾點可取:將“慕古”視爲聯綿詞;採擇了元曲詞彙研究成果,釋爲“糊塗、昏昧”,批駁了《敬齋古今黈》的望文生義;用現代方言佐證古白話。我們討論的這個聯綿詞實際仍然活在現代方言裏,翻檢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即得:

【墓古】腦子不靈活。晉語。(第6423頁)

【暮古】❶稀糊(没調料)。中原官話。❷糊塗。官話。(第6774頁)

【暮固】傻;愚笨。客話。羅翽雲《客方言·釋言》:“愚曰暮固。《説文》暮,日且冥也;固,亦訓陋。則暮固本有冥昧鄙陋之義。”(第6774頁)

【慕古】固執;死板;古怪。晉語。(第6774頁)

【磨古】心笨;愚蠢。江淮官話。(第7273頁)
羅翽雲《客方言》釋“暮固”也是一種望文生義,作爲揣測古人使用這兩個字記録此詞的意圖則可,理解爲造詞理據、本字本義則鑿。一個口語詞可以有多種記錄形式,記錄者們可以各自有自己的選字理解,它們不全符合,甚至很可能全不符合這個詞誕生之初的理據。後者有不少根本不可考,訓詁研究中所謂本字之探究例多附會。源頭可存而不論,音變同族詞的繫聯還是很有價值的,只要避免無所不轉,漫無邊際,並提供足夠實例支撐。
上揭“暮古”既有“糊塗”義,又有“稀糊”義,則“暮古”等很可能有個更有名的親戚,叫“模糊”。模與暮、慕皆从莫聲。糊《説文》本字作𪏻,異文作䊀,皆从古聲。古在見母,而胡在匣母。顧从雇聲,而雇有匣母、見母二讀。此皆見母之古、故、顧與匣母之糊音近之證。王學奇等《關漢卿全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93頁)言:“暮古——謂糊塗。金元人呼‘古’‘胡’同音,正如‘骨剌剌’讀‘忽剌剌’。或作‘慕古’,音義同。”不知唐宋已有此語,與金元人發音無關。
再檢《漢語方言大詞典》:
【模糊】❶麵糊。中原官話。❷暈。中原官話。我發燒了兩天,起來走路直模糊!❸不積極;不努力。冀魯官話。1916年《鹽山新志》:“模糊,不真也。俗謂遇事不盡力者爲模糊。”(第6752-6753頁)
是此詞由物理之不清引伸出思維之不清與行爲之不清。一聲之轉的同族詞有“馬虎”,有“顢頇”,“暮顧”等亦然。
除了“慕故”“暮顧”“慕顧”“暮古”“慕古”諸形外,全真道士還習用“暮故”,未見拈出。
  • 元姬志真《西江月》詞之四:“普天帀地盡如如,罔象還同暮故。”

這“暮故”是狀天地混沌,是物理之模糊。混沌、糊塗亦同族詞。

《玉篇·頁部》:“顢,顢頇,大面。”《廣韻·桓韻》:“顢,顢頇,大面皃。”一般總認爲“顢頇”的本義是“大面貌”。而各大辭書能拿來支持此義的例子只有一個——
  • 五代和疑《宫詞》之十二:“顢頇冰面瑩池心,風刮瑶階臘雪深。”

然而這分明是寫景,“顢頇”之冰面與“瑩”之池心對比,此“顢頇”亦是物理之模糊義。疑所謂“大面”者,與臉大無關。唐崔令欽《教坊記》:“《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着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唐段安節《樂府雜錄》作“代面”。“大面”即假面具,能含混真實面貌,故得名“顢頇”。“大面皃”即戴着假面具的樣子,顢頇官員嘴臉殆似以假面示人。

宋僧喜言“莫顢頇”。

  • 宋印肅《偈頌》:“得者隨機應,未達莫顢頇。”

  • 宋印肅《頌古》:“法門非出入,學者莫顢頇。”

  • 宋正覺《頌古》:“絶剿絶,莫顢頇。轉盡無功伊就位,孤標不與汝同盤。”

  • 宋重顯《頌》:“花藥欄,莫顢頇,星在秤兮不在盤。”

  • 宋子淳《頌古》:“須信新豐親切語,袈裟之下莫顢頇。”

大抵是别糊塗,勿馬虎的意思。無獨有偶,道士則愛説“休慕顧”。

  • 舊題唐吕巖《敲爻歌》:“命要傳,性要悟,入聖超凡由汝做。三清路上少人行,畜類門前争入去。報賢良,休慕顧,性命機關須守護。”

  • 金王嚞《赠丹阳歌》:“莫亂尋,依此做,天邊飛走烏和兔。從今識破這玲瓏,速鍊行持休暮故。”

  • 金譚處端《云霧斂》詞:“勘驗行藏休慕故。不合虚無,怎得蓬瀛住。”

  • 元姬志真《主賓》詩:“主是賓,賓是主,主人公,休暮故。月華亭下行,枯木堂中住。一朝脱却臭皮衫,三界十方唯獨步。”(宋重顯《僧問四賓主因而有頌頌之》:“賓主分不分,顢頇絶異聞。”可合觀。)

也是同義。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二二回:“長老分付道:‘目今已是西洋大海,前哨的務要小心,不得模糊,誤事不便。’”

“莫顢頇”“休慕顧”皆猶“不得模糊”,都是叮囑“務要小心”。

  • 元關漢卿《包待制三勘蝴蝶夢》第二折:“包龍圖往常斷事曾着數,今日爲官忒慕古。”

正旦上堂先抱希望,唱“這開封府王條清正,不比那中牟縣官吏糊塗”,然後失望,多次説“包待制爺爺好葫蘆提也”,唱“你都官官相爲倚親屬”,認爲包拯與中牟縣官吏無别,指責其“慕古”,顯然與“糊塗”“葫蘆提”同義。

  • 清趙翼《題竹初為袁趙兩家息詞後》詩之二:“各挾雌黃訴到官,閻羅包老也顢頇。”

“慕古”“顢頇”,都是一般。

  • 元關漢卿《劉夫人慶賞五侯宴》第一折:“恁時節老人家暮古,與人家重生活難做。”

  •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老夫幼年也頗習。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

“暮古”自指年老昏聵。

  • 金馬鈺《滿庭芳·勸道友》詞:“競利争名來往,豈曾停住。如蜂採花成蜜,謂誰甜、獨擔辛苦。迷迷地,似飛蛾投火,好大暮故。”

  • 金丘處機《西江月》詞:“幸遇真常,要妙㸃頭,暮故昬盲,便揮寳劍殺三彭,號得龜虵火迸。”

  • 金譚處端《西江月》詞之七:“自歎愚蒙過甚,徒勞設藥防拘。從今放下樂清虚,做箇憨憨暮故。”

  • 元姬志真《鵲橋仙》詞之二:“惺惺不悟,還同暮故。身後虚名何處。霎兒光景認爲真,盡忘了、長生道路。”

全真道士將“暮故”與“迷迷地”“昬盲”“愚蒙”“憨憨”聯用,可見是指思維不清。“惺惺”是聰明義,與之相對,但不覺悟,就與“暮故”没兩樣。

  • 金馬鈺《滿庭芳·自詠》詞之三:“山侗昔日,忒煞暮故,肯替兒孫死去。正受艱難忽爾,風仙救度。提出迷津苦海,到長生、彼岸迴顧。方知得,在前時事錯,養家冤苦。”

馬鈺自述以宗教開悟驅散“暮故”。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宫調》卷四:“暢忒昏沉、忒慕古、忒猖狂,不問是誰,便待窩穰。”

“昏沉”“慕古”“猖狂”都是思維不清,導致行爲失常。“慕古”視語境可釋爲莽撞。

  • 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荆雜劇》第三折:“堪笑山兒忒慕古,無事空將頭共賭。早早回來山寨中,舒出脖子受板斧。”

李逵之“慕古”即愚魯、莽撞。老人昏聵稱“暮古”,壯漢憨直也稱“慕古”,總歸是説腦子不清醒。有學者將“老人家暮古”之“暮古”理解爲遲鈍、遲緩,不佳,這樣很難解釋一個詞爲什麼既能表“遲緩”又能表“莽撞”。

  • 宋義青頌古、元從倫評唱《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芭蕉法身》:“可惜這僧,慕頋茅廣,逼拶芭蕉,盡筋截力。”

  • 宋正覺拈古、元行秀評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拈古請益録·雲門法身》:“切忌撞頭磕額(暮故茅廣)。”

宋元人將“慕頋茅廣”聯用,“茅廣”與“慕頋”聲式相同,明顯也是音轉同族詞。“茅廣”又可理解爲“莽”之緩言,其義更顯。

  • 宋妙源《虚堂和尚語録》卷四:“得與入室,只是不得下語。纔開口便道:爾且款款地,不要茅廣。”

  • 宋重顯拈古、克勤擊節《佛果擊節錄·临济蒿枝》:“如今更思一頓棒喫,誰爲下手?須得箇茆廣漢大膽出來。”

  • 《五燈全書》卷一〇三:“若論真實提綱,不在逞舌劍唇鋒以爲本事。果是作家禪客,只消籬落邊拾一莖草,便可穿天下人鼻孔。可笑德山茅廣漢,到處用一條毒棒;臨濟小廝兒,隨處鼓一聲熱喝。那知傳到於今,盡成流布。”

  • 《靈瑞禪師嵒花集》卷一:“德山逢僧便棒,臨濟逢僧便喝,兩個茆廣漢成得箇甚麽道理。”

“款款”與“茅廣”相反。“茅廣漢”即是莽撞人。《漢語大詞典》失收“茅廣”。《近代漢語詞典》(白維國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251頁)釋【茅廣】爲“説話迂闊,不切實際”,觀以上例子即知非是。

  • 宋劉攽《臧文仲贊》:“六關之廢,戕民暮古。淫祀爰居,莫如咨茹。所謂大臣,義而不從,逆祀誣神,乃躋僖公。”

《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臧文仲廢六關,被認爲是戕害人民的鹵莽滅裂之政。

反觀敦煌文獻“爲人暮顧,立性貪婪”,“暮顧”不等於“貪婪”,“登山訪寶,未憚獸灾;入海尋珠,豈辭龍難;百重砂磧,不倦艱辛;萬仞危峰,詎言勞者苦”都是貪婪到失去理智、見利忘害的行爲,“暮顧”正當解作糊塗、昏愚,與“貪念他人之物,希冀占爲已有”云云無關。“暮顧”“貪婪”聯用之意,亦猶成詞“貪愚”“貪昏”“愚貪”。

而“世慕顧以行,子揭揭也”,“不能慕顧,爲衆所排”,“匹夫徒昭昭,天下皆慕顧”,“遇事直前,無慕顧意”這些官場上的“慕顧”都是行爲上的模糊,不是頭腦愚昧,而是揣着明白裝糊塗,打馬虎眼,北方人所謂“糊弄事兒”,上海人所謂“搗糨糊”。虚與委蛇,含糊其辭,消極應付,不肯任事,故襯托得仗義執言、遇事直前之人“揭揭”“昭昭”,衆人皆濁而獨清。這套潛規則,天下皆然,不願迎合,就遭排擠。
  • 元李齊賢《金倫墓誌銘》:“公嘗從忠烈王入朝忠宣王,日侯于邸,從臣慕顧退縮。公身兼數任,獨侍左右。”

這也是一例,“慕顧”是狀其人當作爲而不作爲的樣貌,非剖析是貪慕還是顧惜的内心活動。這樣的“慕顧”可能與現代口語形容做事拖拉、當斷不斷的“蘑菇”“磨咕”存在源流關係。至於南方方言“木各”之類則不贊成繫聯,這些詞語重心明顯在“木”,義核是木之“僵硬”,“木”完全可以單用而其義已足,“木各”之“各”不能排除是由“木”之入聲韻尾[k]發展成的衍聲。

總結一下,在唐宋金元,“暮顧”“慕顧”“暮故”“慕故”“暮古”“慕古”記錄了同一個詞,這個詞至今活在方言中,又被記錄成“墓古”“暮固”“磨古”等。無論是依“慕古”釋爲不達權變、古板守舊,依“慕顧”釋爲貪慕顧惜,還是依“暮固”釋作冥昧鄙陋,都是牽合文字,望文生訓,未達其旨。“暮顧”等與“模糊”“顢頇”是音轉同族詞,義核都是模糊。之所以不直接説“暮顧”是由“模糊”一詞音轉而來,是因爲“暮顧”未必晚於“模糊”,要論定這個詞的原型下字本屬牙音還是喉音尚乏確證,姑置不論。繫聯同族詞已足以發明其義。“暮顧”等由物理的模糊引伸出思維的模糊,即糊塗昏愚,與行爲的模糊,即消極蒙混。只有抓住義核“模糊”,乃可提綱挈領,不爲文字障所惑。
另,方齡貴《古典戲曲外來語考釋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87-389頁)稱“慕古”是一蒙古語詞,但又言有一難題——“慕古”一詞既三見於《董西廂》,按理當也可求之於金代女真語。但檢現存女真語及與之有直接淵源的滿洲語中,卻不獲睹相應之語,令人不解。
今既知此語唐宋已習用,則又當索之於何語?突厥語乎?匈奴語乎?有“慕古”與“模糊”“顢頇”“茅廣”等詞的同族關係背書,外來語云云可毋須再議,倒可换個思路,研究下蒙古語中相應語詞是否由漢語輸出。

2024年6月26日


吴铭训诂札记
个人阅读传世文献及简帛材料所得训诂心得,供同好一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