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校札(49)——道津 #2024-27

文摘   2024-05-30 15:26   上海  
德宗時趙贊請諸道津會置閲商賈錢,每緡税二十。

——《文獻通考·徵榷一》

《漢語大詞典》據此例立詞目【道津】,釋爲“路口和渡口”。

檢《文獻通考》原文“置”下有“吏”字,《漢語大詞典》脱漏,致句意不通。這還是小節,主要問題是原句中並無“道津”一詞。觀《文獻通考》所用史料即知。
  • 《舊唐書·德宗紀上》:“贊乃於諸道津要置吏税商貨,每貫税二十文。”

  • 《舊唐書·食貨志下》:“贊於是條奏諸道津要都會之所,皆置吏,閱商人財貨,計錢每貫稅二十。”

  • 《新唐書·食貨志二》:“諸道津會置吏閲商賈錢,每緡税二十。”

顯然“道”與“津”不得連讀。“津會”猶“津要”“津要都會”,指水陸要衝之地。

  • 唐元稹《授韓察等明通沔三州刺史制》:“夫明近於海,懦則姦生;通理於巴,急則吏擾;沔當津會,滯則怨起。”

  • 宋張方平《賜歐陽修梁適等制》:“三城西路之津會,中山北道之吭喉。河朔委輸,事任尤重。”

  • 宋洪咨夔《餘杭重建縣治記》:“餘杭苕霅之津會,故冬予奉老親行霅上諸山,扁舟循苕谿而下。”

  • 元王惲《大元故中順大夫徽州路總管兼管内勸農事王公神道碑銘》:“泉據南海津會,豪儈吏商,假權貴聲勢,日凌轢請索。”

此皆“津會”是成詞之證。抽象之,“津會”又有“事物之關鍵、要點”之義,這也與“津要”同。

  • 唐張説《大唐西域記序》:“遊踐之處,畢究方言,鐫求幽賾,妙窮津會。於是詞發雌黃,飛英天竺,文傳貝葉,聿歸震旦。”

  • 清王夫之《思問録·外篇》:“魂爲神使,意因神發,魄待神動,志受神攝,故神爲四者之津會也。”

《漢語大詞典》以及其他大型語文工具書失收“津會”,當補。《文獻通考》“諸道|津會”中並無“道津”一詞,乃是誤證。

不過古籍中“道津”一詞又確實存在,然並非“路口和渡口”之義。

唐道宣《續高僧傳》言“道津”凡三。

  • 唐道宣《續高僧傳·譯經一·拘那羅陀》:“且諦之梁,時逢喪乱,感竭運終,道津静濟,流離弘化,隨方卷行。”

  • 唐道宣《續高僧傳·義解七·辯義》:“屬齊曆云季,周喪道津,乃南達建業,傳弘小論,屢移聲價,更隆中土。”

  • 唐道宣《續高僧傳·遺身·會通》:“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㝢,求訪道津。”

此“道津”猶“玄津”。

  • 北魏《南石窟寺碑》:“飡沐法膏,澡心道津。”

  • 唐玄奘《謝東宫書述聖記啓》:“涵神智水,澡性玄津。”

《文選·王簡棲〈頭陀寺碑文〉》:“釋網更維,玄津重枻。”李善注引僧叡師《十二法門序》:“奏希聲於宇宙,濟溺喪於玄津。”張銑注:“釋網、玄津,并佛法也。”

另外,“靈津”也有此義。

  • 晉僧肈《鳩摩羅什法師誄》:“夫道不自弘,弘必由人;俗不自覺,覺必待匠。待匠,故世有高悟之期;由人,故道有小成之運。運在小成,則靈津輟流;期在高悟,則玄鋒可詣。”

  • 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序》:“昔周代覺興,而靈津致隔;漢世像教,而妙典方流。法待緣顯,信有徵矣。”

  • 唐神清《北山録·合霸王》:“周秦世,真源遐擁,靈津綿阻。主與道違,朝不登賢……而釋氏慎厥艱,故不至也。”

此“靈津”今人多有釋爲“天河”者,未諦。“道津”“玄津”“靈津”在中古佛教相關文獻裡均指佛法,曰“道”曰“玄”曰“靈”者,皆化用中原哲學概念以本土化。此義項《漢語大詞典》【玄津】下收列,【道津】【靈津】下皆缺。

明清文人也用“道津”,而意義有異。

  • 明黄道周《甲申端午後四日張鯢淵中丞既平漳寇班師過訪鄴山與諸子餞道於東江之渚爰集詩歌先爲引端》之一:“温袵義俎,以保有室。道津禮液,而洗斧鑕。”

  • 清邊連寶《次韻答朱緘玉先生見寄》:“客中正岑寂,佳什寄來新。慚未窺文海,蒙將指道津。”

  • 清何紹基《恭送王春绶师观察蜀中,兼颂四旬有一华诞》詩:“丱歲走京國,片航游道津。群经助灌溉,万事探根原。”

  • 清何紹基《纸赋》:“吾其與子翱翔藝苑,涵詠道津。敬仰夫堯文羲畫,長爲淳淳悶悶之民。”

與中古指“佛法”的“道津”同爲定中結構,但“道”不同,明清這些“道津”指的是儒學或文學。

另外,明代焦竑筆下還有一種“道津”。

  • 明焦竑《答柯學臺》:“僕性寡昧,即師友漸摩最深且久,而欲策高足,一涉道津,未之能焉。”

  • 明焦竑《祭少京兆黄雲蛟文》:“猶思相勉,策足道津,胡然轉盼,喪此德人。”

前兩種“道津”皆以水爲喻,而這個“道津”與“策足”搭配,顯然與水無涉。其實這是用古詩典。

  • 《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 宋梁竑《湖山樓》詩:“主人早歲取科第,策足要津先著鞭。”

  • 宋吴頤《别后再用前韻寄呈明府》:“强顔愧我猶初仕,策足如君即要津。”

  • 宋許應龍《代上庠同舍上廷評》詩:“著鞭無若祖生先,策足要津儀班聯。”

  • 宋桂柔夫《贈桂琴隱先生傅子雲韻》:“要路足將策,高雲翅肯垂。”

  • 宋游酢《贈陳仲循》詩:“聖時搜選動空谷,策足要路争先趨。”

“要路津”簡稱“要路”“要津”,則“路津”是並列結構,亦成詞。

  • 宋蔡襄《提刑司封以鄰霄臺佳什垂示輒成拙篇以登厚貺》詩:“平昔持州契,于今識路津。”

  • 宋袁説友《司庾會稽道中答衢民彩幟送行》:“征車何事不容征,彩旆歌謡塞路津。”

  • 元程端禮《次史耕野借書韻》:“譬車適千里,曠焉迷路津。”

  • 明李夢陽《發京師》詩之二:“夙興即往道,登彼高路津。”

  • 明張燮《詞盟紀詠·林太史仕張》:“飛鞚高路津,藜青盪天禄。”

“路津”泛指道路,亦喻指職位。

  • 宋林外《赴任與尉啓二》:“路津之據當自百里始,臺省之登可爲諸公期。”

  • 清吴德操《放歌行呈石齋先生》之四:“捐貲據路津,復能薄三公。”

《漢語大詞典》失收“路津”。

“道”“路”義近。

  • 清龔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之十四:“漸漸疑百家,中無要道津。”

  • 清汪由敦《感遇》詩之三:“豈無要路津,未乏干時術。”

“要道津”即“要路津”。並列結構的“道津”猶“路津”,焦竑用以指仕途。

故【道津】可列三義項:❶指佛法。❷指儒學或文學。❸指仕途。前兩者是定中結構,後者是並列結構。

2024年5月30日


吴铭训诂札记
个人阅读传世文献及简帛材料所得训诂心得,供同好一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