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尚同上》
《讀書雜志·墨子一》“運役”條云:
《淮南子·本經》:“用六律者,伐亂禁暴,進賢而廢不肖,扶撥以爲正,壞險以爲平,矯枉以爲直,明於禁舍開閉之道,乘時因勢,以服役人心也。”高誘注:“役,使也。”
用六律以“服役”,爲五刑以“運役”,如出一轍。役,使也。此義《墨子》也用“使”字。
《墨子·尚同下》:“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
古籍使用類似意義的詞不乏其例。
如“趨役”。
《戰國策·齊五》:“由此觀之,約於同形則利長;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
鮑彪注:“可使趨我而爲我役。”上下分釋,誤。《漢語大詞典》釋【趨役】爲“驅役,役使”,是。
《荀子·王制》:“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楊倞注:“言無有深隔之國不爲王者趨使,而安樂政教也。”
《荀子·富國》:“名聲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麾,而强暴之國莫不趨使,譬之是猶烏獲與焦僥搏也。故曰:‘事强暴之國難,使强暴之國事我易。’”
《荀子·議兵》:“湯、武之誅桀、紂也,拱揖指麾而强暴之國莫不趨使,誅桀、紂若誅獨夫。”“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蹶而趨之,無幽閒辟陋之國,莫不趨使安樂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
《漢語大詞典》釋【趨使】爲“驅使、役使”,是。“趨使强暴之國”亦與“運役天下淫暴”相類。
“趨”與“趣”古通,則又有“趣役”與“趣使”。
《列子•周穆王》:“周之尹氏大治産,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
《韓非子·外儲説右下》:“救火者,令吏挈壺甕而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箠指麾而趣使人,則制萬夫。”
其義皆猶“驅役”“驅使”。
漢王充《論衡·對作》:“《六略》之書,萬三千篇,增善消惡,割截橫拓,驅役遊慢,期便道善,歸正道焉。”
《三國志·吴·張昭傳》:“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
“趨”“趣”“驅”與“運”一樣有“使移動”之意,故“運役”猶“趨役”“趨使”“趣役”“趣使”“驅役”“驅使”。
以上將“運役”可以成立之理説清。但此“運役”既不見於工具書,在缺乏確證的情況下,仍不足以稱優於“連收説”。而以下要説的就是“運役”在語言史上真實存在,只是工具書失收罷了。
今本《墨子》出於明道藏,而道藏中就有線索。如最常見的《莊子》成玄英疏就使用“運役”。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中:“運役陰陽,召神使仙。”
《無上秘要·三十二天讚頌品》:“運役自然炁,於是息三塗。”
敦煌P.2751《紫文行事決》:“凡生養五藏,運役身神,莫如九真之妙,其余法爲是枝條兼茂耳。”
《養生詠玄集》:“萬化者,蓋心之所滅,而運役魂魄著於生。”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辰極受正》:“運役三光真精而入其内,哺養子珠靈汞。”
《同參經·瞻禮星斗》:“璇璣玉府即此心之虛靈,所以運役五氣者。”
還有其倒文“役運”。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赤符丹光品》:“役運神變,開導天人。”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招靈求仙品》:“安鎮靈岳,役運勾芒。”
《上清五常變通萬化鬱冥經》:“役運天光,察觀萬方。”
而佛家對“運役”的使用也不遑多讓。
南朝陳智者《妙法蓮華經文句》卷六上:“若欲直取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驅役者,如意觀中亦有此通,但通劣弱,事同老弊,雖不丁壯,亦堪運役。”
南朝陳真諦《金七十論》卷上:“不繫屬他,能令三世間衆生隨我運役。”
隋智顗《摩訶止觀》卷第二下:“反觀覺心不外來,不内出、不中間,不常自有,無行無行者,畢竟空寂,而由心運役,故有去來。”
這些“運役”都是掌控、驅役之義。“運役三世間衆生”亦“運役天下百姓”之比。至此,還可説“運役二字義不可通”而必須校改嗎?根據目前所見材料,“運役”至遲南北朝時已經是應用廣泛的成詞,雖尚未見上古用例,但已比《墨子》今本産生的時代早得多,其地位是毫無依傍的異文“連收”所無法並論的,更不必提“運收”“遏㱽”之流。
故與王念孫的判斷相反,“運役”無誤,“連收”則可能是“運役”之形訛。章旨是“尚同”,“天下淫暴”作爲“運役”的對象與“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是一事。“爲五刑”是軟件,“置正長”是硬件,都是爲了掌控、驅役這些思想與上方不一致的人,以達到《尚同中》所言“數千萬里之外有爲不善者,其室人未徧知,鄉里未徧聞,天子得而罰之,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爲淫暴”那樣綱紀天下、如臂使指的政治目標。
“運役”在中古爲佛道常語,而士大夫罕用,蓋因此辭書失收。今人整理古籍,往往無時間精力爬梳群籍,而以翻檢辭書爲便。辭書不載,即不知其爲一詞。這也是語文工具書必須不斷修訂完善的原因之一。
202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