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校札(63)——風綴#2024-58

文摘   2024-12-10 17:55   上海  
偏佳朗暢, 屢此圓明。 度彫梁而暗繞, 誤風綴之頻驚。

——唐元稹《善歌如貫珠賦》

《漢語大詞典》據此孤例立詞目【風綴】,釋爲“指風鈴、鐵馬之類”。

吴偉斌輯佚編年箋注《新編元稹集》(三秦出版社2015年,第6214頁)注曰:

風綴:指風鈴、鐵馬之類。義近“風鈴”,殿閣塔檐的懸鈴,風吹發出響聲,故稱。元稹《飲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遥城傳漏箭,鄉寺響風鈴。”唐彦謙《過三山寺》:“一僧歸晚日,群鷺宿寒潮。遥聽風鈴語,興亡話六朝。” 驚:驚訝,驚奇。《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爲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曾鞏《蘇明允哀詞》:“於是三人之文章盛傳於世,得而讀之者,皆爲之驚。”

説“風綴”義近“風鈴”,羌無實據。所舉二例只證其時有“風鈴”之名,反顯出並不見“風綴”之稱。

作爲駢文,上句“度彫梁而暗繞”既用“繞梁三日”之典,則下句必有出處,決不致杜撰一個從無人使用的“風綴”來塞責。

況解作“風鈴”,與題目“善歌如貫珠”不切,“風”者“鈴”者皆同“貫珠”無關。文本可疑。

檢“風綴”句有版本異文,《文苑英華》《歷代賦彙》作“誤綴網而頻驚”,《全唐文》作“誤綴網之頻驚”。“綴網”當爲原文。《元稹集》《新編元稹集》皆不識其意,故未能是正誤本“風綴”。

《善歌如貫珠賦》,其文不長,依《新編元稹集》全録如下:

珠以編次,歌有繼聲。美綿綿而不絶,狀纍纍以相成。偏佳朗暢,屢比圓明。度雕梁而暗繞,誤風綴之頻驚。響象而然,非謂結之以繩約;氣至則爾,故可貫之以精誠。

原夫以節爲珠,以聲爲緯。漸杳杳而無極,以多多而益貴。悠揚緑水,訝合浦之同歸;繚繞青霄,環五星之一氣。望明月而宛轉,感潛鮫之歔欷。若非象照乘之珍,安能忘在齊之味?

其始也,長言邐迤,度曲纏綿。吟斷章而離離若間,引妙囀而一一皆圓。小大雖倫,離朱視之而不見;唱和相續,師乙美之而謂連。當其拂樹彌長,凌風乍直,意出彈者與高音而臻極;及夫屬思漸繁,因聲屢有,想無脛者隨促節而奔走。

以洞徹爲精英,比疵瑕於能否。次第其韵,且殷勤於士衡之文;上下其音,謂低昂於游女之手。窈窕遠矣!徘徊繹如。彷彿成象,玲瓏構虚。頻寄詞於章句之末,願連光於咳唾之餘。清而且圓,直而不散。方同累丸之重疊,豈比噴泉之撩亂!

懼無知者,初憫默於暗投;善則返之,乃因循於舊貫。美清泠而發越,憶輝光之璀璨。始終雖異,細大靡殊。中規矩於圓折,成條貫以縈紆。

似是而非,賦《湛露》則方驚綴冕;有聲無實,歌《芳樹》而空想垂珠。美惡難掩,前後不踰。亦比掄材而至者,豈獨善歌之謂乎?

通讀之後,可把握其創作邏輯端在“以節爲珠,以聲爲緯”一句,即將“善歌如貫珠”落實到將音節比喻爲珍珠,將旋律比喻爲串珠的綫。故賦中一方面大量融入有關珍珠的典故,如“合浦”“潛鮫”“照乘”“暗投”等,一方面大量運用从糸的字,如編、繼、綿綿、纍纍、繞、結、繩約、繚繞、纏綿、續、繹、縈紆、綴等。此處“綴網”既是有關珍珠的典故,又是从糸之字。

《楚辭·招魂》:“網户朱綴,刻方連些。”王逸注:“網户,綺文鏤也。朱,丹也。綴,緣也。”《文選》張銑注:“織網於户上,以朱色綴之。”此句本無涉珍珠,但在中古,“朱綴”被寫成了“珠綴”。

  • 《文選·沈約〈應王中丞思遠詠月詩〉》:“軒映珠綴,應門照緑苔。”

李善注:“《楚辭》曰‘網户朱綴刻方連’,下云‘緑苔’,此當爲‘朱綴’,今並爲‘珠’,疑傳寫之誤。”南朝梁沈約的詩化用《招魂》句,唐時李善所見字作“珠綴”。注意,是看到所有版本一律作“珠綴”,無作“朱綴”者,故只能是“疑傳寫之誤”,而不是“一本作朱”之類。張銑注:“軒,屋檐也。以網及珠綴而飾之。”就依“珠綴”爲解。

李善之“疑”基於與“緑”相對的當爲“朱”,而非“珠”。這並不牢靠。如唐孟郊《楚怨》詩“手把緑荷泣,意愁珠淚翻”,元稹《會真詩》“汗光珠點點,髮亂緑松松”,符子珪《芳樹》詩“香交珠箔氣,陰占緑庭煙”,“珠”“緑”相對並不鮮見。

  • 南朝梁簡文帝《東飛伯勞歌》之二:“網户珠綴曲瓊鉤,芳茵翠被香氣流。”

這是同時期的作品,不必因與“翠”相對而疑當爲“朱”,“珠翠”成詞,“珠”“翠”相對不勝枚舉。況於本句觀之,“珠綴”“曲瓊鉤”意象和諧,故作“珠”當爲原貌。亦即對《招魂》“網户朱綴”,在南北朝時可能已經習慣將“朱”讀爲“珠”來理解,這很可能是文學審美的要求,未必是李善猜測的訛誤。

入唐後這個典故使用更加廣汎,“綴”“網”與“珠”在意象中緊密地結合起來。

  • 唐駱賓王《螢火賦》:“點,隱映落星之樓。”

  • 唐楊知新《福田寺三門記》:“檐綴珠網,籠雁拱之聯飛。”

  • 唐王奉珪《明珠賦》:“垂輕簾而璀璨,綴珠網之玲瓏。”

  • 唐“闕姓字寰”《大唐齊州神寶寺碣銘》:“手輪含字,臨珠綴而披;眉宇舒毫,鑒璧璫而上月。”

  • 宋張鎡《千葉黄梅歌呈王夢得張以道》:“細看寶靨輕金涂,密萬斛。”

元稹的“綴網”即“綴珠網”,避主題省去“珠”字而已。網上綴珠,正與“善歌如貫珠”之意相切合。後人以“珠綴”喻歌聲成爲慣套。如宋晏殊《點絳唇》詞“畫堂筵啟,一曲呈珠綴”,《殢人嬌》詞“斟壽酒、重唱妙聲珠綴”,杜安世《端正好》詞“罷令曲、呈珠綴”,吴潛《滿江紅·碧沚月湖四用韻》詞“玉玲瓏畔歌珠綴”。

“度彫梁而暗繞,誤綴網之頻驚”謂優美的歌聲在梁間回繞,交織如同綴滿珍珠的羅網一般籠罩聽衆,令人驚歎。“驚”是“驚爲天人”之“驚”,非“驚弓之鳥”之“驚”。

如此理解在本賦中可得内證。“似是而非,賦《湛露》則方驚綴冕;有聲無實,歌《芳樹》而空想垂珠。”綴冕,《文苑英華》《歷代賦彙》作“綴網”,蓋因前文而誤。此處以“綴冕”爲是,作“綴網”則與下句“垂珠”不相應。

  • 晉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牛亨問曰:‘冕旒以繁露,何也?’答曰:‘綴珠垂下,重如繁露也。’”

  • 宋晁補之《初與文潛入館魯直貽詩井茶硯次韻》:“兼陳九鼎燦玉鉉,並珠旒。”

  • 宋戴埴《雹》詩:“天若雨真可噱,請以綴衮冕之十二。”

元稹聽歌者唱《湛露》又“驚”了,這次是驚爲綴掛珍珠的冕旒。這一賦中先“驚”爲“綴網”,再“驚”爲“綴冕”,同一手法復用,其實有些單調,難免技窮之嫌。而這一修辭確實是元稹所愛,其用不限於此賦。

  • 唐元稹《感石榴二十韻》“乍驚珠綴密,終誤繡幃奢。”

這是將石榴顆比作“珠綴”,這不算稀奇,可他又“驚”了……“乍驚珠綴密”之“乍驚”猶“方驚綴冕”之“方驚”,而“終誤繡幃奢”與“誤綴網之頻驚”用的是同一個“誤”。這個“誤”是“誤會”,其實是用來表比喻。《新編元稹集》(第2149頁)注:“終誤:最終失誤。”終是誤會了。

以上證明《善歌如貫珠賦》原文當爲“綴網”,那異文“風綴”是從何而來?“網”本字即“罔”,而俗書爲“冈”,或因此誤識爲“風”。整理者或明白此處當用一名詞,“綴風”不合,乃乙爲“風綴”。今人見此“風綴”,乃強爲之解,終無益於學。

“風綴”不是一個在詞彙史上真實存在過的詞,只是一場誤會。《漢語大詞典》【風綴】是僞詞僞目,當删。

2024年12月10日


吴铭训诂札记
个人阅读传世文献及简帛材料所得训诂心得,供同好一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