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天一到,人们又按捺不住舌尖上蠢蠢欲动的味蕾,开始奔走于田间地头。春分吃春菜,有时满足的不仅仅是口腹之欲,更是让舌头和身体适应自然的步调。
清明时节已过,田野里白蒿逐渐多了起来,乡间俗称“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三月的白蒿入药正好,到四月就只能当野菜吃了,五六月就会疯长,只能当草烧了,所以在三四月采食是最佳季节。
白蒿,这个其实是一个俗名,老百姓基本是看到红的叫红蒿,灰的叫灰蒿,所以不同的地方有很多叫白蒿的植物,但是他们是不同的种类。
我们这里所说的白蒿其实它的学名是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从植物学来说,它属于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
最早,唐代的《本草拾遗》叫做“因陈”,说它是“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去年的地上部分枯萎了,但根还是存活的,第二年的春天,它在前一年的老根上再长出幼苗来,老根谓“陈”,“因旧苗而生”,合之为“因陈”。《本草拾遗》说到茵陈为“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明因陈,后加蒿耳。”
白蒿这个名字不管是从古代文献还是网上资料来看,解释都比较混乱。有的解释白蒿和茵陈是一类,无非是不同季节的不同称谓,有的说是都是蒿属,不是一种植物。
《诗经》里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所说的蘩在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白蒿。说文解字里没有这个字。
而在国语辞典里是植物名,菊科艾属,多年生草本。径高六十公分,密生白毛。叶作羽状复叶。秋日叶腋上开淡黃色花,头状花序,可生食。应该是蒿属,这里怎么又成艾属?是不是和艾草混了?
《尔雅·释草》:蘩,皤蒿。皤是白的意思,倒是可以理解为白蒿。陆机曰:春始生香,美可蒸食,秋名曰蒿,可以为葅。又成咸菜了?
《僧深集方》里称为白艾蒿,《开宝本草》:别本注云,(白蒿)叶似艾叶,上有白毛,粗涩,俗呼为蓬蒿,这怎么又成了茼蒿了。
《本草图经》:此草(白蒿),古人以为葅,唐孟诜亦云生挼醋食,今人但食蒌蒿,不复食此,或疑此蒿即蒌蒿。又成蒌蒿了?
《唐本草》亦有记载:白蒿,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欲似细艾者。所在有之也。春初生苗,高三、五寸,白蒿应该没这么高吧?
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秋后叶枯,茎干经冬不死,至春更因旧苗而生新叶,故名白蒿。李时珍时期的《本草纲目》的记载是:“白蒿处处有之,有水路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种形状相似,但陆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尔。”、“倭蒿生坡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尔岐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
李时珍认为白蒿有水生和陆生两种,药用为水生,也就是倭蒿,而且那个时候人们就对水生倭蒿已经食用,并认为是比较不错的蔬菜。看来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白蒿。
如果再梳理以后的文献都认为白蒿为菊科植物蒿属中的几种植物,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朝的《开宝本草》、《图经本草》,明代的《本草蒙荃》,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都认为白蒿就是蓬蒿,而《中华本草》记载菊科茼蒿属植物茼蒿即为古人所说的蓬蒿。这样看来倭蒿、茼蒿、蓬蒿还是大籽蒿,视同为白蒿,但都不是茵陈(蒿)。
茵陈蒿在我们这里,人们还是习惯叫它白蒿,春季阳气上升,是个养肝的好时节,民间认为它在养肝方面可谓是一枝独秀,同时对治疗咽喉肿痛、湿热黄疸以及咳嗽具有明显的效果,主要还是保肝功效,因为它可以增强肝脏的解毒功效,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对肝细胞的再生也有一定 的促进作用。
人们习惯在二月采摘晒干后泡水服用,说是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其作用为治疗肺热咳喘、咽喉肿痛、湿热黄疸、热痢、淋病、风湿痹痛、吐血咯血等。
白蒿还具有利胆退黄、保肝、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炎、胆结石所致的黄疸以及胆固醇结石,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辅助治疗气管炎等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白蒿含有白蒿素、洋艾素、兰香油、芝麻素、艾黄素、云香苷、咖啡酸、绿原酸、香草酸等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缺氧、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强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功能等作用。
不过,白蒿内服使用时,最好的方法还是煎汤,有助于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更好地发挥药效。四月的白蒿没有了药用价值,但还有食用价值可供开发。白蒿的吃法有许多,可以包包子,炒鸡蛋,还可以拌上玉米面蒸蒸蘸蒜泥吃。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录:(主办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全国重点实验室)
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中文名,茵陈蒿(本草衍义)。分类系统:界 Plantae-植物界(zhí wù jiè),门 Angiospermae-被子植物门(bèi zǐ zhí wù mén),纲 Magnoliopsida-木兰纲(mù lán gāng),目 Asterales-菊目(jú mù),科 Asteraceae-菊科(jú kē),属 Artemisia-蒿属(hāo shǔ)。别名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早春二、三月采摘的基生叶,嫩苗与幼叶入药,中药称“因陈”、“茵陈”或“绵茵陈”,含氯原酸 (chlorogenic acid) ,香豆精(scoparone) ,咖啡酸 (caf feic acid) 等,为治肝、胆疾患的主要成分。还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户β-蒎孺、菌陈二烯酮(capillione) 、茵陈滞(capillene) 及茵陈素 (capillarin) 等。古本草书如《神农本草经》及《本草纲目》等记载: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等。但据作者考察与考证:药用“茵陈”除为本种外,还有其近缘种-猪毛蒿A. scoparia waldst. et Kit.,其嫩苗与幼叶亦称“茵陈”,并入药。本种水提取液对多种杆菌、球菌有抑制作用,挥发油有抗霉菌的作用。本种还作青蒿(即黄花蒿A. annua Linn.)的代用品入药。幼嫩枝、叶可作菜蔬或酿制茵陈酒。鲜或干草作家畜饲料。
本种植物根单一,垂直,有时成狭纺锤状,外形颇似一年生性状,苏联植物志(Poljak.Fl. URSS 26: 550. 1961.)曾记载为一年生草本,但根据野外观察及检查产我国及日本的标本,该种实系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其主根虽单一,垂直,但根及根状茎木质,生长北方的该种植物地上部分冬季虽全枯死,但翌年春季又从根状茎上萌发出新茎,其根与根状茎均系多年生,且木质化。由于该种植物冬季地上部分枯死,而春季又萌发出新苗,因而古人称之为“茵陈”。
在《中国植物志》还记录了俗名叫白蒿的戟叶火绒草,又叫火草、火艾、小花火绒草、小花戟叶火绒草,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
分类系统:界 Plantae-植物界(zhí wù jiè),门 Angiospermae-被子植物门(bèi zǐ zhí wù mén),纲 Magnoliopsida-木兰纲(mù lán gāng),目 Asterales-菊目(jú mù),科 Asteraceae-菊科(jú kē),属 Leontopodium-火绒草属(huǒ róng cǎo shǔ)。
二者一个是蒿属,一个属火绒草属,肯定和我们民间所说的白蒿不是一类。
蒸白蒿
1、白蒿很难清洗干净,建议剪去根部,只留茎叶。
2、将清洗干净的白蒿切段即可。
3、白蒿中加入适量的面粉。
4、用手揉搓均匀,直至面粉和白蒿均匀相连不散落。
5、上锅铺上笼布大火先蒸2分钟,打开锅盖,把它抖散,再蒸五分钟即可蘸蒜泥食用。
白蒿包子:
食材:面粉700克,酵母粉3克,白蒿适量,肉馅适量,葱末,姜末,酱油少许,盐少许,花生油少许。
1,面粉加入酵母粉和成软一些的面团,静置发酵成蜂窝状。白蒿焯水剁碎,肉馅放入酱油,盐,姜末,葱末花生油拌匀,然后放入剁好的白蒿充分的搅拌均匀。
2,发酵好的面团使劲揉匀揉光,分割成大小一致的小剂子,擀成包子皮,放上适量的馅料顺着边收口捏褶子,包子就包好了。
3,全部包子包好以后放到盖帘上,盖上湿布进行二次发酵至大约1.5倍,大火蒸大约25分钟,即可出锅。
白蒿炒鸡蛋
食材:白蒿100克,鸡蛋四个
白蒿洗净剁碎,加入鸡蛋、盐搅拌均匀,倒入滑好的锅中炒熟即可。
1
美食原创 请勿搬运
1379261830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