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时光知味,岁月留香;食之化境,一苇以汤。让我们穿越食味里的山河湖海,一同品尝这弥漫着人间烟火的美食盛宴。
人间烟火,是生活中的一种美丽,它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乡愁。它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将乡间的生活渲染得如诗如画。
《舌尖上的中国》说过:“巧食多源自民间,美味常藏于市井。”昌邑市龙池镇的瓦城是瓦北、瓦东、瓦西三个村的合称,在昌北革命斗争史上,诸多事件都与瓦城分不开。
瓦城起义,七、八支队会师,昌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七、八支队后方留守处,昌潍游击大队成立地等等。瓦城曾经是孙膑的封地,位于瓦北村的孙子庙远近闻名。
在瓦城这块英雄的土地上,不仅有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还有食过难忘的乡村味道。历史存记忆,美味留乡愁,一碗堰鱼汤就是瓦城红色记忆和浓浓乡愁的主线与载体。
龙池的由来是明初袁姓人家自四川迁此定居,继魏、刘、齐陆续迁人,因北有形似龙状的土丘和池塘而得名。
瓦城位于龙池西北3公里,周代隶属于纪国。据《春秋左传》载:庄公元年(前690年),齐师迁鄑。乾隆《昌邑县志》载:“鄑城,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海滨,土人呼瓦城,半为水渐。”“鄑”即鄑邑城,鄑邑在春秋时为纪国城邑。
鲁庄公元年(前493),齐灭纪后,鄑邑归齐。战国时,为孙膑采邑地,曾筑有孙膑庙。
《昌邑县志》载:孙膑食采于鄑,曾修庙在此。有古槐两株。明清时,“孙庙奇槐”为昌邑八景之一。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在此置訾亭县,又为县治,后入北海县。境内多庙宇,因上多以琉璃瓦覆幔,明初演变称“瓦城”。
鄑邑渔盐诸业昌盛,水陆交通方便,历来经济发达,明初大移民时,沿海村落倍增,鄑邑渐为莱州湾畔的渔盐集散之地。
瓦北村北临渤海滩涂,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所处之地因有虞河水系的丰产河、堤河、尹家河等多条河流经过,所以多洼地水塘,湿地众多,为鱼虾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独特的地理环境,又赋予“瓦北人”以渔为生的本领,鱼和渔是不可缺少的主题。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而流传至今的食物,总是好吃的,“堰鱼汤”就是这样一道地方美食。
它是在堰坝下的水沟里筑堰攉水捉鱼。围堰攉鱼,对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来说太过熟悉,捉鱼是小时候做得最多的事,也是记忆中留存最久的故事。
所谓攉鱼,就是在一个沟渠两端用泥土或木板筑起堰坝,将其中的水淘干,下去捉其中鱼虾,这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涸泽而渔”。
攉鱼的第一步是确定围堰的位置。正常情况下,都是延续之前旧围堰加固。每条小河沟都有很多道旧围堰,有我们筑的堰,也有别人筑的堰。正常情况下,都是用家里的洗脸盆。
比较专业一点的攉鱼工具是铁皮水桶,上下固定两个木棍,攉水时两人一组,左右手分别用力,动作协同一致,同时抓住绳子两端的小木棍相对站在堰体的内侧,协力将水攉到堰体的外侧去。水桶向后灌水时,两人协力将水桶向后摆,身体稍前倾,待水桶到达水面时,将桶底稍抬高,利用其惯性将水桶打满水;水桶向前倒水时,两人协力将水桶向前摆,身体稍后仰,待水桶摆过堰体后,将桶口稍降低,利用惯性把水桶内的水倒出。
攉水讲究的是两人的协调、配合和默契,合理用力。如果两人配合的好,攉水的速度和进度会加快;如果两人不懂配合、用蛮力,只会加大劳动强度,既费时又费力。攉水的时候,人可以站在岸上。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弯腰攉水,也不要担心水蛭的吸附。
抓到鱼后,接下来就是在堰坝上埋锅做饭了,堰坝下取水熬汤,原汤化原食,突出一个“鲜”字,几种鱼大小不一掺杂在一起大火清炖,辅以当地特有的酱其留,味道鲜美独特。
瓦北的这道“堰鱼汤”是昌北人最好吃的,几条寻常的淡水鱼,清炖白汤,其味清醇,其汤莹洁,无纤毫油沫,它色香味俱全,鲜而不腥,浓而不腻,百喝不厌。瓦北人心思细巧,食材无需如何名贵,只需妙手一转,便成惊喜。
简单的烹饪方法还让鱼肉的鲜嫩爽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让人吃了之后不会感觉到特别的油腻,但是会感觉到特别的香,吃完还想吃。夹一块鱼肉放入口中,第一口,鲜!第二口,还是鲜。当地每逢年节、喜日、庙会,或是贵客登门,“堰鱼汤”都是餐桌上的必备佳肴。
就地取材,保留原汁原味,以“醇”服人,也只有勤劳朴实的瓦北人方得洞悟出这接地气、充满人间烟火的食之化境,哈一碗,让你全方位感受瓦城的“野、土、鲜”特色。
据民间口口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北海防汛途经此地,看到一大群人,正在拦截水中堰坝上,你来我往,吵吵嚷嚷,热闹异常。乾隆皇帝十分好奇,遂走近细看,这才看清众人正在水坝上修筑灶台,捉鱼做饭。
只见男人们把从堰坝下的水中捉到的各种大小鲜鱼放到刚支好的锅里,女人们忙着架火烧水,把手撕好的辣椒、葱段、酱其留等佐料一股脑扔进锅里,急火清炖。
乾隆皇帝便忍不住上前拱手打问:“敢问乡老,在这荒郊野外做的是什么?”一位老者见来人气度不凡,随上前打躬作揖道:“此乃人间鲜味堰鱼汤”。
乾隆心想,我吃过的山珍海味无数,却从未听说过“堰鱼汤”,此时一阵轻风吹过,锅中的鲜美香味扑鼻而来,乾隆正饥肠辘辘,忍不住问道:“敢问老人家,这鱼汤味道如何?”
老者见乾隆欲行又止,便热情地招呼乾隆坐下,从锅中盛出一碗鱼汤递给乾隆,又从堰坝上拾起一枚蛤蜊皮,随手在河水里清洗干净,掐一节芦苇杆一端开口夹住蛤蜊皮,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汤匙”递给乾隆,乾隆接过“汤匙”,细细品尝,赞不绝口:“荒野之味,胜似御房”。
多年以后,乡亲们才知道尝“堰鱼汤”的外地人是乾隆皇帝,从此,这道“堰鱼汤”就成为这里一道名吃传承至今。
“堰鱼汤”做法简单,主要食材就是各种鲜活的淡水鱼,鱼的大小种类没有严格限制。佐料有葱、姜、辣椒、八角、酱豆、胡椒粉、食盐、香菜。
做法:
先将水烧开,把洗好的鲜鱼倒入锅中,再将姜、辣椒、八角、豆酱、食盐依次放进锅里,继续大火烧开后,煨火再烧十分钟,加入葱段和胡椒粉,葱段未烂之时加入香菜末,即可出锅。出锅后趁热喝汤,锅底煨小火,鲜味尤佳。
1
美食原创 请勿搬运
1379261830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