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淡香臭,小到一菜一汤,大至生命滋味,俗似嗜酒好烟,雅如品茶听琴。今天就来说说一日三餐中不可缺的汤,说到汤,喝汤其实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食方式,我们都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是极其丰富的。
在唐朝以前,“汤”意由“羹”表示,“汤”则指热水。唐代王建《新嫁娘》诗:“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代以后,汤成为菜肴的一个门类,指较稀薄的汤,羹指较黏稠的汤。
“炒”,现在是寻常老百姓家里用得最多的烹饪方式,对古人来说吃个炒菜可就难喽,由于受烹调工具的限制,羹在古代一直是主菜,虽然到了汉代,铁锅已经出现,但是铁这种东西特别少,用来制作兵器还不够,谁会用来推广做菜,所以虽然有铁锅,但是大多数做菜还是使用的原先的炊具。
《齐民要术》里记载了99种菜式的做法,其中仍以传统古老的“羹”与“烤”为主,炒的方法刚刚出现并得到应用。炒菜真正普及是在宋朝,北宋时候冶铁的技术就已经很厉害了,有学者研究指出,到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大宋的钢铁年产量就达到了7.5万~15万吨,这一数字几乎与18世纪初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整个欧洲的铁产量相当,制作出来的铁很多,做成炒锅之后,平民百姓也能消费得起。
除了炒锅之外,炒菜还需要油,最初古人没有掌握植物油的技术,而是先掌握了动物油,就是利用动物的肥肉制作的,被称之为“膏”。肉类本身就比较昂贵,再用来制作成油炒菜也不太实用。
东汉最后的时候,才出现了植物油,不过那时多是用来点火和点灯用的,还没用来炒菜。后来人们闻到植物油加热后也是有香味的,所以开始拿来尝试做饭,到了宋朝,榨油技术的提高,植物油数量的增加,也让炒菜得以推广。
《齐民要术》中炒法应用的典型就是现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炒鸡蛋,书中称为“炒鸡子法”,具体方法为:“打破,着铜铛中,搅令黄白相杂。细擘葱白,下盐米、浑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白话一下就是:取鸡蛋,打破后倒入碗里搅拌均匀,使蛋清和蛋黄混在一起,同时加入盐和葱白,以及浑豉和麻油,然后倒入热锅中翻炒让鸡蛋成型即可出锅上桌。这与今天的炒鸡蛋显然没有什么区别了(虽然《齐民要术》里用的是铜锅)。这是史上记载明确的第一道炒菜,你说说,古人吃个炒菜容易嘛?
书归正传,我们继续说汤,中餐通常是“几菜一汤”,西餐用餐前必有“开胃汤”,从古至今,汤品的地位从未改变过。早在中国古代,汤品就和养生、药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曾经忽略过,曾经对汤不以为意,而现代人又逐渐恢复了每餐必饮汤的良好习惯。在日常饮食中,利用喝汤的方法,可以让身体更好的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汤有无数种,在昌邑最具特点的还得是咸汤,蛤蜊,蟹子,虾虎,花生米萝卜都是昌邑人的最爱。
不过说到鲜,还得属大蛤蜊滴。大蛤蜊,又叫文蛤,在我们当地叫大蛤蜊。文蛤属瓣鳃纲帘蛤科的海产贝类,外壳由两扇呈三角形的硬质壳合成,壳的表面色彩鲜艳,花纹隽美。而壳的里面则洁白无瑕,光亮可鉴。
蛤肉营养丰富,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吃起来清鲜味美。大蛤蜊在古代还有一个名字叫“车螯”,亦作"车熬"。国语辞典的解释为:蛤的一种。璀璨如玉,有斑点。肉可食。肉壳皆入药。自古即为海味珍品。
大蛤蜊是贝类中的奇鲜佳品,我国有悠久的食蛤史,相传两三千年前,人类就开始取食文蛤。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民食果菰蚌蛤。”汉代,就有“如东文蛤甲天下”之誉。
1400多年之前的梁元帝萧绎称大蛤蜊是“味美盖万食的仙物”,在《艺文类聚》中记载,“车螯,味高食部,名陈物志”,意思是车螯的鲜味盖过其他食物,其名字已被列在博物志书中了。
梁武帝萧衍所作的《乾闼婆诗》中,把大蛤蜊比作了 “生异气”“玄又玄”的仙气灵物。可想而知,封建帝王吃遍了天下美味佳肴,竟对大蛤蜊有如此高的评价,且每餐不可缺少,足以说明它被冠以“天下第一鲜”是当之无愧。。
《酉阳杂俎》载:“炀帝嗜蛤,所食必兼蛤味,数逾千万矣。”唐代开始,沿海官员把文蛤作为海珍上贡。《后山丛谈》载,进贡给宋仁宗吃的文蛤,每枚干钱。
宋杨万里《食蛤蜊米脯羹》诗:“倾来百颗恰盈奁,剥作杯羹未属厌。莫遣下盐伤正味,不曾著蜜若为甜。雪揩玉质全身莹,金缘冰钿半缕纤。更浙香粳轻糁却,发挥风韵十分添。”
王安石吃过大蛤蜊后赞不绝口,写了一首赞咏诗:“车螯肉甚美,由美得烹燔。壳以无味弃,弃之久能存。予尝怜其肉,柔弱甘咀吞。又常怪其壳,有功不见论。醉客快一噉,散放墙壁根,宁能为收拾,待用讯医门。”
欧阳修第一次品尝大蛤蜊之后,写下了《初食车螯》诗篇,他把车螯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并为之欣然颂咏。美食家梅尧臣收到欧阳修此诗后,又写下《永叔请赋车螯一诗》,再次评说大蛤蜊的美食价值。
此外明末清初陈维崧写有一首《青玉案》词,题曰“咏油车螯”,对它也极为称赞。清曹寅《赴淮舟行杂诗》之八:“__来方物,车螯上食单。”还有《清稗类钞•饮食类》曾介绍车螯干的烹任要领,指出:“入鸡汤烹之,捶烂作饼,如虾饼样,煎吃,加作料亦佳。”看来,美妙的车螯无论干、鲜、渍、酿,均不失为海味鲜品。
《左传•昭公三年》中曾言: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这篇传记说的是叔向同晏子,就齐晋两国的政治形势,讲了各自的体验和看法,其中提到的蜃蛤就是大蛤蜊。
蛤我们可以理解为蛤蜊,海市蜃楼的蜃和蛤为何会扯在一起呢?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就是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但对古人来说,在海上出现的亭台楼阁,实在是难以解释;于是他们便认为,海市蜃楼的秘密,就藏在“蜃”里。古人猜测,海市蜃楼是蜃吐气所化成的,清康熙年间浙江人聂璜《海错图笔记·叁》里就载有:蜃,大蛤蜊也。
《本草》车螯之条曰:车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气为楼台,又尝闻海旁蜃气成楼垣。《章龟经》曰:蜃大者为车轮岛屿,月闲吐气成楼,与蛟龙同也。则知此为蛤,明矣。况《尔雅翼》引周礼诸家,辩蜃为蛤甚明。
因为大蛤蜊的颜色和野鸡相似,古人还有“雉入大水为蜃”之说。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郑康成、《淮南子》、高诱俱注蜃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
对此,也有不同见解,《墨子》曰:蚌,一名蜃,蚌非蛤类乎?由于蛇化之说,《礼记之注》曰蛟属,《埤雅》又以蚌、蜃各释,似非蛤类。
还有的认为蜃为蜃龙之意,根据《酉阳杂俎》等文献记载,蜃龙生有分叉的角、红鬃、以及全身逆生的鳞片,其形象独特且充满神秘感。蜃龙栖息在大河的入海口,通过喷吐蜃气形成海市蜃楼,以此捕食燕子。更令人惊叹的是,蜃龙还具备幻术能力,能让人陷入幻境之中。
陆佃《埤雅》云:蛇交雉则生蜃。蜃,蛟类也。《类书》云:蛇与雉交蛇生子,曰蟂(古书上说的水獭一类的动物)。蟂,水生虫也。陆禋《续水经》云: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为蛟龙之属,似蛇四足,能害人。
鲁至刚《俊灵机要》云:正月蛇与雉交生卵,遇雷入土数丈为蛇形,经二三百年成蛟飞腾。若卵不入土,仍为雉耳。又任昉《述异记》云:江淮中有兽名能,音耐,乃蛇精所化也。冬则为雉,春复为蛇。晋时武库有雉。张华曰:必蛇化也。视之果得蛇蜕。此皆异类同情,造化之变易,不可臆测者也。
医学大师李时珍的解释是:雉,南北皆有之。形大如鸡,而斑色绣翼。雄者文采而尾长,雌者文暗而尾短。其性好斗,其鸣曰鷕,鷕音杳,其交不再,其卵褐色。将卵时,雌避其雄而潜伏之,否则雄食其卵也。《月令》仲冬雉始雊。谓阳动则雉鸣而勾其颈也。孟冬,雉入大水为蜃。蜃,大蛤也。
当然,也有人不信,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异事》就提到:“或曰蛟蜃之气所为,疑不然也。”说海市是蜃吐气所化,他就很怀疑。
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中对大蛤蜊多有记载。例如《易进卦验》曰:立冬,燕雀入水为蛤;《礼记·月令》曰:季秋之月,雀入大水为蛤;《汲冢周书·王会》曰:东越海蛤(东越则海际。蛤,文蛤。);《三国典略》曰:周天和玄年夏,齐冀州人於蚌蛤中得瑶环一只。又曰:徐之才初迁豫章王综国常侍,随综入北。有一人患足跟痛,诸医咸莫能识。之才视之曰:"蛤精疾也,得之当由乘舡(同船)入海,垂脚水中。"疾者曰:"实曾如此。"之才为剖之,得蛤子二,大如榆荚。
《淮南子》曰:土龙致雨,燕雁代飞,蛤蟹珠龟,与月盛衰(土龙可以使旱天降雨,燕子大雁可以按节气南来北往。蛤、蟹、珠、龟可以随着月亮盈云而盛衰)。
《吕氏春秋》曰:月者,群阴植稻。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湫。夫月形於天,而群阴化於渊;《汉武帝内传》曰:西王母云:"仙家之药,有白水灵蛤。"《汝南先贤传》曰:周燮,字彦祖。好潜靖养志,惟典籍是乐。有先人草庐,庐有陂,鱼蛤生焉。非身所耕,则不食也。
《南越志》曰:凡蛤之属,开口,闻雷鸣,不复闭;《云南记》曰:新安蛮妇人於耳上悬金环子,联贯瑟瑟,帖於髻侧。又绕腰以螺蛤,联穿系之,谓为珂珮;《博物志》曰:东海有蛤,鸟常啖之,其肉消尽,壳起浮出,更薄在沙中岸边,潮水涂却碏薄,荡白如雪。入药最精,胜彩取自死者。
崔豹《古今注》曰:岛雁,常在河边沙上食沙石,悉皆销烂,惟食蛤不销,随其粪出。用以为药,倍胜常者;《本草经》曰:文蛤有文,味醎无毒。主除阴蚀、恶疮、五痔、九孔出血,生东海。
大蛤蜊不仅是一种佳肴,而且还可入药。具有清热、化痰、利湿、散结抑癌等功效。近代国际医学界认为,从大蛤蜊中提取的蛤素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它的壳又名蛤壳,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蛤肉有润五脏、止烦渴、开脾胃、软坚散结等功效。
《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卫济宝书》等均有记载。《本草拾遗》中曰其:"肉:解酒毒,消渴并痈肿。"《纲目》中说其壳:"壳:消积块,解酒毒,治痈疽发背焮痛。"
《新修本草》:“此物以细如巨胜,润泽光净者好,有粗如半杏仁者,不入药用。亦谓为豚耳蛤,粗恶不堪也。”《本草纲目拾遗》:车螯,生海中,是大蛤,即蜃也。
《本草图经》:车螯之紫者,海人亦谓之紫贝。近世治痈疽方中多用,其壳煅为灰敷疮。南海、北海皆有之,采无时。人亦食其肉,云味咸平无毒,似蛤蜊而肉坚硬不及。亦可解酒毒。北中者壳粗不堪用也。
《日华子本草》言其治疮疖肿毒:车螯壳烧亦,醋淬二度为末,同甘草等分酒服。并以醋调敷之。
常记得小时候,农村的大集经常有卖,而且个头很大,半斤多一个,或许还大,赶集买回来放在水缸下,因为壳厚又加之水缸下潮湿阴凉,大蛤蜊可以好几天都不死。现在很少见到这么大的了,大蛤蜊肉嫩味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多栖息于浅海的沙泥底,喜欢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湿地与潮间带等地区,而渤海湾正是大蛤蜊的理想栖息地。
据86版昌邑县志记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潍河口以西滩涂上曾经多次养殖过大蛤蜊。1974年春,柳疃公社渔业队和渔儿堡大队初建养贝场,蓄养大蛤蜊8.7万公斤。8月中旬因洪水危害,大部死亡。1976年,东冢公社建养贝场,蓄养大蛤蜊3.5万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次年又蓄养了5万公斤。1983年后,下营镇、青乡乡、柳疃镇又相继建场。1983年蓄养量6万公斤,产值3.5万元。1984年蓄养17万公斤,产值11.6万元。1985年停止养殖。
大蛤蜊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煲汤、生煎、烩炒、烹制、晒干,风味俱佳。在我们这里一般用来熬咸汤,不过因为壳厚,蛤蜊不能直接下锅煮,必须生劈开取肉。
元代画家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就用此法,里面说:“生擘开,留浆别器中。刮去蛤蜊泥沙,批破,水洗净,留洗水……澄清去脚,入葱、椒、酒调和。入汁浇供,甚妙。”看来古今的吃货是相通的,这一点完美呈现了中国人对“吃”的传承。
购买大蛤蜊还有个窍门,一般选其他蛤蜊,轻轻碰张口的蛤蜊,如能迅速闭口,说明蛤蜊新鲜。而大蛤蜊因为壳厚,很少看到它张口,宜选壳紧闭者,可将蛤互敲,有清脆声音的蛤蜊者较为新鲜。
大蛤蜊咸汤:
取蛤,用刀劈开,取出汤水和肉。锅里加水烧开,先把文蛤壳在水里煮一下,捞出。
另起锅,加少量油,加葱姜,或是加一点肉丝,炒香,把煮过蛤的水倒入,调味烧开,加入蛤肉和汤,再烧开,淋入面芊,开锅后打上鸡蛋,一锅美味无比的咸汤就完成了。
最后不要忘了来一点韭菜末。
1
美食原创 请勿搬运
1379261830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