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昌邑 ‖ 潍河银鱼子

文摘   2024-06-12 23:06   山东  


1













 

食物的灵魂,不止是美味,更是一种踏实的守候。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不仅仅是一个籍贯的概念,还有那些儿时的味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舌尖上的故乡,并且形成了一种文化而得以传承,我们中国人用智慧巧妙地从自然界获取美味,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对上天和食物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深爱的那片土地的眷恋。



有的时候,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每个游子都有一个心心念念的家乡风物,潍河银鱼子就是昌邑在外游子的心念。


想家时吃一口,它能治愈你所有的孤独与无助,会让你更加思念家乡的风物与烟火,可谓人在异乡,胃在故乡。


银鱼是鲑形目银鱼科鱼类的总称,又名脍残鱼、银条鱼、面条鱼、大银鱼。它的身体非常细长,形状是圆筒形的;眼睛和嘴巴都显得比较大,吻部是三角形的。除雄鱼沿臀鳍基上方有1纵行鳞外均无鳞;最大个体如大银鱼亦仅约150毫米,一般更短小。


银鱼的头骨很薄且透明,用肉眼自外边即可看到它的脑与两侧内耳处三个半规管的形状。银鱼的身体非常柔软,而且身体表面没有鳞片。它们的身体是透明的,不过在死后会变为白色,活鱼及鲜鱼为银白色,故名银鱼。


银鱼是我国著名的小型经济鱼类之一,古称脍残鱼。脍,亦为鲙,是指把食料细切成丝,一般是指直接食用的生鱼片,食脍饮酒的风气在古代极为盛行。


对于脍的做法,据《酉阳杂俎》载:“脍法,鲤一尺,鲫八寸,去排泥之羽,鲫员天腮后鬐前,用腹腴试刀,亦用鱼脑,皆能令脍缕不着刀。


意思就是说做鱼脍,最好选用一尺长的鲤鱼或八寸长的鲫鱼,要先切掉排泥用的鱼鳍,再从鳃后鱼鳍前的位置下刀切割,然后在鱼肚子或者鱼头上试刀,因为鱼脍很薄,不提前试刀会使鱼脍粘在刀上。


制脍对鱼的品种也有所要求。唐人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中提到:“鲙,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鲚、味、魿、黄、竹五种为下。”诚然如此,用鲫鱼作脍,受到唐人的一致青睐。


李群玉《石门韦名府为致东阳潭石鲫鲶》一诗中写到,“ 叠雪乱飞消箸底,散丝繁洒拂刀前。太湖浪说朱衣鲋,汉浦休夸缩项鳊。隽味品流知第一,更劳霜橘助芳鲜。”直接表明鲫鱼作脍,味道在众鱼之上,鲜美无比。



还有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也提到,“鲜鲫银丝脍, 香芹碧涧羹。”鲫鱼虽细刺极多,但其味道鲜美,拦不住唐朝众多吃货对它的开发。


用鲫鱼制作鱼脍,更要讲究刀工,需切的丝丝分明,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尽细刺,以免鱼刺影响鱼肉的鲜嫩可口,这是唐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而银鱼只所以被称为脍残鱼,自然就是食脍剩下的下脚料变化而来。据史料记载,银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人们看重,视为圣鱼、神鱼。


宋•高承《事物纪原•虫鱼禽兽•脍残》:越王勾践之保会稽也,方斫鱼为脍,闻有吴兵,弃其馀於江,化而为鱼,犹作脍形,故名脍残,亦曰王馀鱼。


也有传说吴王阖闾江行,食鱼鲙,弃其残馀于水,化为此鱼,故名。例如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吴王江行,食脍有馀,弃之中流,化为鱼。”


此后历朝历代也多称银鱼为脍残鱼,例如唐朝皮日休“分明数得脍残鱼”和宋代司马光“银花脍鱼肥”的诗句,说的就是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李元《蠕范•物化》:“脍残,银鱼也,水精也,龙头也,王馀也……清明前则肥,后则瘦。”



银鱼作为一种整体性食物(即内脏、头、鳍均不去掉,整体食用),其养生益寿的功能为国际营养学界所确认。每百克银鱼可供给热量407千卡,几乎是其他鱼类的5-6倍,其钙含量高达761毫克,为鱼类之冠。


银鱼基本没有大鱼刺,适宜小孩子和老人食用,有“鱼参”之美誉。银鱼除了鲜食之外,还可以晒成“银鱼干”,做到较长时间的存放和食用。


银鱼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具有补虚健胃、益肺止咳、滋阴补劳的功效,对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等症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我国把银鱼作为养生益寿品由来已久,《日用本草》云其“味甘无毒,宽中健胃”;《医林纂要》言其“补肺清金,滋阴而补虚劳”;《随息居饮食谱》称之“养胃阴、和经脉,小者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银鱼:“食之甚美味甘无毒,可作羹食(做汤),宽中健胃,补肺清全,滋阴火,补虚劳。”《食疗本草》也载有“银鱼利水,润肺止咳”的作用。



银鱼食浮游生物,以桡足类为主,也食小虾和鱼苗。幼鱼一年成熟后,从近海游至江河产卵,亲鱼繁殖后极其瘦弱,甚至死亡。


说到这里,民间还有个故事。从前,龙王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银果,女的叫银花。一日,龙王派他俩到人间查看民情,在人间,他俩看到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十分羡慕,便偷偷留了下来。以后,他俩的感情日益深厚,于是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相敬相爱的自由生活,再也不愿回龙宫了。



后来龙王得知此事大为震怒,认为银果、银花违犯令条,罪不能容,便派水兵水将将他俩捉拿回宫问罪,并传旨将银果、银花打出龙宫永为全身透明的小鱼。从此,银果,银花只能在浅水处游动。后来银花有身孕了,肚子日渐大起来,游动也很缓慢。银果随着银花总不远游,并为银花寻找食物。


不料这事又被龙王知道了,龙王顿时大怒,即刻传旨,不许出生。银果、银花一听,悲痛万分,相互流泪不止。银果说:“这不是让我们断子绝孙吗?”银花接着说:“我们已是夫妻,怎能没有儿女,我决意破肚而死,这样能保全后代繁衍下去。”说罢,银花便撞向碎石,破腹产卵而死。银果一见银花死去,它安置好鱼卵,也很快死去了。这是一段神话故事,不足为信,但银鱼的生命只有一年,确为事实。渔民们捕获的银鱼,不论大小,都是当年的鱼。


中国是世界银鱼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包括长江流域)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鄱阳湖、太湖、洞庭湖、查干湖、巢湖都有它的踪迹,潍河上游的峡山水库也有产。



而潍河银鱼子是昌邑特产一绝,长二寸余,体长略圆,形如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


清代乾隆《莱州府志》和康熙《昌邑县志》均有记载:“白如银条,无骨,生潍水,近海二十里方有。”


潍河北部沿河村庄有句俗语,叫潍河银鱼不过石湾,也就是说它只生长于石湾店以北,下营、东冢两乡镇潍河地段。



潍河银鱼原为海鱼,后顺渤海湾南上进入潍河入海口水域定居,该水域咸度介于淡水与海水之间(老百姓称这为两合水),加之昌邑纬度位置独有的气温光照特点,使潍河银鱼成为不同于其他水域银鱼的珍贵鱼种,该鱼种在其他水域很难存活,而昌邑潍河入海口水域有限,于是该鱼更显珍贵。


峡山水库建成后,因潍河水被水库拦蓄起来,水库以下河段极少存水,切断了潍河银鱼的生殖洄游路线,再加上潍河北部的河水海水污染,潍河银鱼曾经基本绝迹。


潍河银鱼因为产量很小,并且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可以捕的到,所以连昌邑本地人也不是可以随时能吃得到的。



因为稀少珍贵,所以又成了人们孝敬高堂、祭奠先人和馈赠亲朋的佳品。在过去银鱼上市的时候,人们或买鲜,或煎熟,送给家中老人尝鲜,有时清明节上坟扫墓,在诸多贡品当中,总少不了银鱼,并且烧化纸钱时,还要用筷子夹几条银鱼和其他物品,放到纸钱里一起烧化,以体现对先人的恭敬之情。


银鱼有多种吃法、例如煎银鱼、炸银鱼、做银鱼汤等,而昌邑人以煎银鱼的食用方法最为普遍。其方法是将粘黏上一层面粉的银鱼,每三至五条的尾鳍捏在一起,形成一束,在两面拖上蛋液之后,放到油锅里煎,然后另起锅,加底油,葱蒜片爆锅,烹醋,略加水、酱油等调料,微炖入味即可。这样做熟的银鱼,两面金黄,质嫩肉细酸香可口。


1












              美食原创  请勿搬运

          13792618303(微信同号)












食在陆记
用心做美食,找寻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