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时间成就美味,一条鲐鲅鱼的蝶变
一说到吃,吃货的第一反映肯定是食材的新鲜,追求食物的新鲜美味,是人之常情。
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超级吃货那里,对新鲜食材的追求更是永无止尽。例如各种料理,吃货们为了追求味道之鲜美,有时甚至不惜冒着健康和卫生的危险。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不新鲜的食材,未必就不能制成可口的美食。这么说,是不是有违美食必新鲜的常识之嫌?
有人势必会问,不新鲜的食物能够称其为美味美食吗?在吃货的美食辞典里,美味一般与食材的新鲜程度紧密相关。
例如我们说鲜活,鲜的原料活的原料才是鲜美的基础。在表述食物的口感享受时,新鲜和美味总是连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有了新鲜,所以才会美味。我们知道,使食物由新鲜变成陈旧的最大推手,就是时间。
时间是食物的死敌,但有的时候时间也可以成为食物的挚友,这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之一,恰恰是能把时间变成美食的挚友,让时间成为制造食物醇厚美味的利器。
一个地方的美食,总是与一个地方出产的特色食材相关联。不管是哪一种食材,又总是会受到季节的制约,当季能够吃到新鲜食材制成的食物,这不是问题。可是是季节一过,没有了新鲜食材的出产,还能不能保证当地人们的一日三餐之需,这才是个问题。
现在的人们也许不以为然,因为有蔬菜大棚,有冷库冰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新鲜的食材,这在过去是无法企及的。
人的生存需求,迫使人们必须得想出办法,把当季的食材经过处理后,让其在不当季的时节也能成为美味,以保持人们对美味的需求。这确实考量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而我们祖辈交出的答卷,绝对能获高分。
例如干制腌制类食品,同一种食材因为地域不同,干或腌制方式不同,其最后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美食也各不相同,而这些被打上地域烙印的干腌菜,何尝不是人类历经千百年,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这些美食食材,是穿过历史的云雾,走过渐变的光阴,用时间酿就的美食,是传承的记忆,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积淀的生活智慧。
腌制类美食最早是用于敬献先祖的,以祈求上天赐福。《小雅·信南山》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这里的“菹”就是腌制的菜肴的意思。
用现代话说就是,大田中央有房屋居住,田埂边长着瓜果蔬菜,削皮腌制成咸菜,敬献给伟大的先祖,后代们福寿无疆,都是受上天的保佑。
《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为王及后、世子,共其内羞。王举则共醢六十瓮,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指呈给王、王后、世子的食物中有五齑、七醢、七菹、三臡,这其中的“七菹”就是指七种腌菜。
人类诞生之初,先民们有了盐,有了酱,所谓的腌菜大概也仅仅是他们保存食物的手段。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看似简单的方式,或许是历经时间积淀才摸索出来的结果。
从将腌菜用作祭祀之物就能看出,古人对这种方式的敬畏之心。而后腌菜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了平民餐桌上的美食,直到今天,虽然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食材,腌菜也不曾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反而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食。
也许吃久了,这种味道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忆,例如昌邑北部沿海的下营老咸鱼,就是这样一道经典美味。
古时科技水平不高,不像现在可以冷冻冷藏。为了保存食物,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们的先民们掌握了一套利用时间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一般常见的是采取腌制、风干之法。
这些方法蕴藏着祖辈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独到的体味与感触。这也是烹调中调的解释。而这种美味,也确实有别于新鲜味道,它咸鲜相融味蕾欢动,别有一番滋味,味道中透着咸香。或许,这就是时间二次制造的醇厚味道吧。。
腌制下营老咸鱼最好选择是鲐鲅,因为这种鱼油性大含脂高,发的快,而且实惠便宜。每年的五一前后,鱼产卵前腌制。
鲐鲅,学名鲐鱼,别称青占,是鲈形目鲭科动物。又叫鲭,青花鱼,白腹鲭,日本鲭。俗名花辉、青辉、青花,硬骨鱼类。广东称“花池”,福建称“花鳀”、“花鲱”。江、浙叫“青占”。在我们这里叫“鲐鲅”。
鲐鲅不仅好吃,还是药食同源食材。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其味甘,性平;归脾、肺二经。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痨虚损,神经衰弱。
它在冬季时,一般栖息于较深水域,且活动能力降至最低,栖息深度0⁓ 300米,一般在50⁓200米。
每年5月到达烟威外海生殖洄游,5月底部分鱼群开始进入渤海,主要分布于莱州湾、滦河口和秦皇岛外海海域。所以鲐鲅鱼和鲅鱼、刀鱼等一样,是黄、渤海一带主要的经济鱼类。
上世纪70年代,山东海域最高年产量达3万余吨,因为数量多,所以鲐鲅鱼价格还是很亲民的,是穷人家的恩物,在我们这里没吃过鲐鲅鱼的恐怕不多吧。
鲐鲅和燕尾鲅的区别
在这里普及一下鲐鲅和鲅鱼的区别,两者都属于海水鱼类。体型基本相似,有时经常被误认为是同一种鱼。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从体高辨别:鲐鱼鱼体较高,呈椭圆状。鲅鱼则鱼体较长,呈圆状。
从背鳍来看:鲐鱼两个背鳍间距较远。鲅鱼两个背鳍紧靠。
从尾鳍辨别:鲐鱼尾鳍上下各有5个小脂鳍。而鲅鱼尾部上下各有8-9个小脂鳍。
从颜色辨别:鲐鱼背部呈青黑色,有不规则的深蓝色斑纹,腹部淡黄色。鲅鱼背侧为黑蓝色,并有许多黑色圆形斑点,腹侧银灰色,腹部为灰白色。
科属区别:鲐鲅鱼和鲅鱼虽然名字比较接近,但是二者具体的科是不同的,鲐鲅鱼是鲭科的,鲅鱼则是鲅科的,并不是相同的鱼,因此不能将二者混淆。
最简单是价格区别:鲐鲅鱼和鲅鱼都是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鱼,二者的价格却有差异,相对来说鲅鱼会稍微贵一些。
黄金鲅
说到这里友情提示一下,有的市场里有些是背开去除内脏的类似老咸鱼,大家千万别上当,这种鱼不是鲐鲅鱼,而是黄金鲅,大多是南方批发过来的,外形很像,口感差之千里。
黄金鲅,学名叫黄尾鰤,属于鲈形目海鱼,为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主要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和黄渤海海域,属于比较典型的食用经济鱼类。
从外观上看,黄金鲅鱼最大的特点就是体侧有一条金黄色的纵带,臀鳍和胸鳍也呈黄褐色,因此得名“黄金鲅鱼”。爱吃日料的朋友可能不会觉得陌生,据说是高级刺身食材,咋沦落成冒充老咸鱼的垃圾鱼了呢?
一是问题出在处理方式上。对付鰤鱼是日韩的看家本领,我国南方渔民也有经验。上船时还活蹦乱跳,如无活体运输条件,可立即宰杀放血,然后低温储存,如此可最大程度上保持鰤鱼的高贵品质。秋天的鰤鱼脂膏丰腴,肉质甜美,卖四五十元一斤没问题。
如果在拖网捕获后不马上处理,鰤鱼已经死翘翘了,放血无从谈起,保鲜技术又不行,那只能腌咸鱼了。但是这种鱼肉发硬,口感太差。不像鲐鲅鱼属于青皮红肉鱼类,体内组氨酸含量较高,发好蒸蒸,鱼肉通红通红的,鱼汤油汪汪的,特别下饭。
腌制过程
下营老咸鱼的腌制过程一般是鱼一层盐一层码放在缸里,上面用重物压住,排走鱼内的多余空气,令鱼肉和盐巴充分结合,使鱼肉更加结实,利用鱼中渗出来的卤水进行腌制。
几乎是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最为普通的配料,却保留了极致的海洋风味。在密封的缸里,鲜与咸成千上万次的碰撞,钠离子隐身侵袭,鱼肉以咸鲜的姿态重出江湖。盐改变了鱼肉本来的风味,也赋予了它脱胎换骨的全新口感。
仿若经历涅槃后的重生,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相遇,古代的烹制方式和现代的生鲜食材,时间成就了这份下营的地道风味。密封百日就可开缸了,这时的鱼肉通红通红的,时间越长鱼糜烂的越是厉害,口感也随之增加。
还有一种方法是不用盐,用自家的老卤腌制,这种老卤类似厨师卤煮肉食的老汤,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腌出来的鱼更是一绝。
制作过程
这种鱼因为过于霉烂,只能蒸着吃。做的时候,用水泡一天,中途可以换几次水。泡好后,把鱼片成厚片,放上葱姜,五花肉片,八角,少许豆油和酱油,上笼蒸半个小时即可。
如果嫌麻烦或是把握不好蒸制技巧,可去陆记私厨下单开瓶即食款。
美食原创 请勿搬运
13792618303(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