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李翠花从毕业后一直在团队里做了2年多的销售,今年公司的销售团队有扩充的规划,因为你和李翠花最近一年几乎包揽了销售团队的第一、第二名,月初时公司公布了的竞聘名单,其中就有你和李翠花。
你和李翠花因为过往没参与过这类竞聘演讲,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随即都开始找公司里的前辈、领导进行相应的咨询。
但咨询了一圈下来,每个人说的都不尽相同。有的前辈告诉你需要准备好管理上的规划,有的前辈告诉你需要重视演讲结构...
午后的闲暇之余,你正在刷朋友圈,看到了一条广告:“别让你的努力与成就,输在了汇报上。”
你瞬间觉得这句话说到了你的心坎里,赶紧联系这个“汇报课”的销售,让他给你详细介绍介绍。
并且,你为了帮助同事李翠花也能竞聘成功,把这名销售也推给了她。
然而,一直过了3天,李翠花对这个“汇报课”并不感冒,迟迟没搭理这个销售。
直到某天晚上,你看到这个销售又发了一条朋友圈:“能拿结果的人,都在学习公开表达。”(附上了“常规”表达方式和“拿结果”的表达方式对比),而这一次,你看到李翠花在下面点了个赞。
当天晚上,那个销售就向你传来消息:“谢谢你的推荐呀~ 李总也和您一起参加这一期的训练营。”
你发现了嘛?
哪怕是你和李翠花,目标一致(想竞聘成功)、需求一致(想通过课程里学习的方法让自己的竞聘更出色)、痛点一致(都处于不知道怎么准备竞聘演讲阶段),你们的痛点来源也不一样。
你的痛点是“被动”关注到了“汇报没做好,会影响到自己的竞聘”,担心做不好,产生了“落差感”;
而李翠花的痛点是“被动”关注到了“能拿结果的人都需要会公众表达这个技能”,担心自己技能不足,产生了“落差感”。
所以,你还觉得,你从头到尾只用一套话术,去激发客户,让客户感觉到“痛”,可行嘛?
今天,我们从客户的任务、时间、关系、群体、角色五个视角,聊一聊:怎么制造客户痛点,让客户产生“匮乏感”?
任务视角:待完成的任务
任务视角:用客户待完成的任务,制造匮乏感。
你是一名做职业技能培训的销售,接待到了上门咨询中级会计证书的李会计。
通过沟通了解到,李会计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一家国企做财务。因为去年刚刚结婚,可能在2年内会有怀孕的打算,但是又不想因为家庭,耽误了自己的事业。
也就相当于,李会计真正想完成的任务,是在一年的时间里,三门考试全部通过,拿到中级会计的资格证。
讲道理,因为李会计一直都在做财务工作,而且一直都在国企,对会计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要好过大多数想考中级会计的客户。
但竟然李会计主动来咨询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她在怕。
转换到客户视角。
你是在国企工作了3年的李会计,去年刚结完婚,婆婆一直催着自己生个孩子,连一开始站在你这边的老公,到现在都经常劝你“要不咱们听妈的吧...”
但现在的你,又处在事业发展期,你知道,自己再努努力,2年后自己可能有机会调到总公司财务部。
你不想放弃现在的机会,又不能放弃家庭不顾。思量之下,你选择了用一年的时间,先把中级会计的资格证拿到,至少能提前拿到去总部财务部的敲门砖,并且和老公商量好,给自己一年时间,明年7月份开始筹备孩子的事,老公和婆婆也接受了你的想法。
在网上搜集了大量中级会计的资料,发现能在一年内考完三门课程存在很多的挑战,因为担心明年的考试自己没法通过,导致后面一系列的计划无法正常开展。
你,选择咨询相应的会计培训机构报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接待你的这个销售让你觉得很有经验,在了解了你的情况之后,立马告诉了你:“是不是存在一年内学三门觉得学习内容比较多,担心自己学的慢,学不会,最后考不过这样的压力?”
作为客户,你是否会觉得这个痛感,十分真实,关键是,你还很认可?
你看,你想给客户制造痛点,你就得理解客户的场景,拆解客户的任务和目标。任务是趋近了?还存在哪些障碍?
客户在现有资源和条件下,完成一件任务时,会遇到哪些挑战?
他距离这些任务的完成,还差多少?
......从客户想完成的任务里,去发现客户在流程上会遇到的痛点。
就像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你是否存在过:因为客户痛点找不准,导致客户跟进难,客户决策慢,成交周期长的挑战?
例如:
职场课销售:“别让你的努力输在不会表达上!”
融资贷款销售:"测一下,您能贷多少?"
数据工具销售:“帮你的经营决策,有数!”
时间视角:紧迫性的时间
时间视角:用客户紧迫性的时间,制造匮乏感。
你现在是一名明星私教教练,通过姑姑的推荐,你约了老王大半个月,才总算见到了他。
见面后得知,原来老王没见你不是故意搪塞你,是花了半个多月处理公司法务上的问题,直到最近才终于告一段落,并且,老王还直接告诉了你,以前自己做销售的时候没觉得,直到自己出来创业后才发现-老板真不是那么好当的,这半年自己和合伙人去医院做检查,都花了不少。
你一听,并没有马上说现在有个私教计划特别合适。
而是先大概问了下:“是不是感觉身体不如以前,总是感觉浑身乏力,视线模糊,胃疼、头疼,突然心梗,去检查血压、血脂、心率?”
老王一听立马觉得你像行家一样,和你滔滔不绝起来...
转换到客户视角。
你从创业的第三个月,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如以前。
创业前每天24小时保持待机状态都没问题,但是最近处理完公司的法务风波后,经常会突然心梗一下。
你问了身边很多创业的朋友,都说只是情绪波动引起的,但你知道,一连串身体释放给你的信号,一定不是单纯情绪激动这么简单。处于对自己身体的担心,在同事的推荐下,你还是在考虑要不要开始利用每周的闲暇时间去锻炼锻炼,让自己能恢复如初。
见到教练的第一眼,你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先唠了唠家常。
这个私教教练和自己接触的好像也不太一样,别的私教教练上来后会一通介绍自己的健身房,自己的从业经历,自己服务过的客户...
他一上来只是通过你说最近的一些状态,询问了你,是不是最近去医院检查了哪些项目。
一瞬间,你觉得他很懂你,清楚的知道你现在身体存在哪些不适,并且给了你对过去身体状态的怀念,对未来身体状态的向往。
作为客户,你是否会觉得,至少这个销售很理解你的现状,也知道你的期望,本能觉得这中间的差值,他一定有办法?
不难发现,你想给客户制造痛点,你必须理解客户的当下的现状,去判断客户对过去/未来的态度,是怀旧、恐惧、还是求新?
客户的现状,和(过去)未来比,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
客户的现状,和(过去)未来比,缺乏什么?
......从客户的经验和预期里去分析,看到客户在当前状态下,存在的痛点。
好比,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希望明天开始,可以找客户痛点能更准点,建立客户信任更快点?
例如:
成人学历销售:“曾经错过大学,别再错过本科”;
直播培训课程的销售:“10年前,你错过了微商;5年前,你错过了淘宝;今天,别再错过直播...”
财税销售:“年初不做税筹,年底只为税愁!”
......
关系视角:想提升的关系
关系视角:用客户想提升的关系,制造匮乏感。
你是一名房产经纪人,公司最近在大力推荐某个高新区的楼盘,有着便捷的交通、商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接触的客户中,你发现特别符合2个月前接触的张总的需求。
在上一次沟通时,你了解到张总一家人从到这座城市,在高新区租了3年的房子,目前工作和生活状态也比较稳定。但耐不住,可能即将出生的小宝的教育问题,怎么都绕不开。
晚上十点,你为了能让张总能看到这套新楼盘,又不至于打扰,发了一条朋友圈:“孩子的童年短短几年,难道就在出租屋度过嘛?”
果不其然,张总给你发来了消息,想在周末和老婆去看看这个楼盘,能不能自己的满足需求。
转换到客户视角。
你和青梅竹马的老婆来了一线城市工作三年,来的时候你和老婆说:“5年时间,我一定要让你这里有个家。”
现在时间过了一大半,你和爱人的事业发展的比较好,家里人难免开始催促起来:“打算什么时候要个孩子?”
虽然你嘴上总是说着:“不着急,等收入再稳定一点,不然养不起。”
但耐不住爸爸妈妈、老丈人、丈母娘的的催促:“钱,你什么时候都挣不完的,赶紧要个孩子,我们现在还能帮你带带...以后老了,想帮你带都不动了。”
你和老婆深思熟虑后,决定趁着现在要个孩子。
在了解了一系列育儿知识后,丈母娘某天夜里向你发出了关心:“之前你和李李独自在大城市里打拼,生活在出租屋里倒也不碍事。这孩子之后要出生了...要不先送回来,到时候我先帮你们带几年吧...”
看着身旁的老婆,再看看简陋的出租屋,你心里产生了一个念头:“先在这边了解了解,有合适的到时候找爸妈来一起看看。”
不日你就给房产经纪公司留了联系方式,并且告诉了销售你的一些基本要求。
或许是自己的要求太过于严苛,导致销售推荐了周围的好几处房子,都没看的上,时间过了快2个月。
某天晚上处理完工作正好刷到了销售的这条朋友圈:“别让孩子的童年,是在出租屋里度过。”
即将发生的事实就在你的面前,你为了做到对家庭的问心无愧,主动联系了销售,这周去看看新楼盘。
站在客户立场,你会不会在那一瞬间觉得--这个销售是理解你的心情和情绪的?
你看,你想给客户制造痛点,就得理解客户在不同关系中的心理状态,去判断客户的痛点是“怕亏欠”、“想互惠”、“想结识”,还是想和某个自己在意的人“升级关系”?
客户觉得在这段关系,重要吗?
客户在这段关系里,有哪些心理状态?会担心什么?
......从客户的决策环境出发,发现客户在互动关系中,存在的痛点。
就像,此时此刻的你,也在想,怎么能把自己的业绩提高一点,让家里人的生活品质更好点。
例如:
珠宝销售:“说不出的爱,用XXX(品牌名)替代”;
家装销售:“为爱装潢,为彼此不再彷徨”
SaaS销售:“别因为繁琐的工具,辜负了信任你的兄弟”
......
群体视角:想对标的群体
群体视角:用客户想对标的群体,制造匮乏感。
你是一名做电商ERP的销售,主要对接在各大平台有电商店铺的实体厂家,给他们提供经销存的管理系统。在佛山做瓷砖工厂的的孟总从今年2月一直在咨询你,了解ERP的各项功能和各项场景。
但逐渐让你觉得烦躁的是,老孟每次都只是咨询,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行动。当你每次提起发合同发出合作申请时,老孟都告诉你再等等。
当你每次问老孟现在是还有哪些地方不太满意时,老孟也只是告诉你:“没有不满意的,只是还需要看看怎么能更高效一些。”
你本以为,客户是因为现在在各大平台的电商店铺比较多,组合的货品也比较多,想通过ERP帮公司电商运营部门进行工作提效,并给老孟发了比较多各行业提效案例时。
老孟的答复也只是停留在:“好的,我们内部看看。”
仿佛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没有任何波澜。
你自己想了想从一开始接触孟总到现在所有的沟通信息,你发的一条关于“头部电商企业降本增效,这里有方法!”的朋友圈后,老孟立即在下面评论了一句:“晚点聊聊...”
转换到客户视角。
你年初时在深圳的一场交流会上,了解到同行业内的几家公司在目前各个平台的活动规则、市场环境的变化下,怎么通过工具改善自己的经营。
大有启发的同时,就开始思考起自己公司的处境。
虽说你是最早接触电商的一批人,目前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通过近几年的市场变化、学习走访,明显感觉到公司的运营效率,甚至是市场的占有率,都在慢慢的不如后来进入这个市场的“玩家”。
你开始思考着,先从目前公司使用的工具上,进行效率上的提高。
但是,工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你的确有些没底。
所以你从年初时就开始频繁的接触多个ERP厂商,希望各个厂商能够给到你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
然而,所有的数据,这些厂商都说无法直接透露,只能告诉你他们是怎么用的。无奈,你只能不断去了解这些厂商的ERP功能,希望能从这些功能上,推算出能节约的时间、成本,能提高的效率...
就在月初的某个上午,你看到一直跟进你的销售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头部电商公司怎么做降本增效?这里有方法!”的分享,并且你自己看了看,分享的6个嘉宾里,有4个都是你比较在意的那几家公司。
你当即给销售发去了消息:“晚点聊聊。”
站在客户立场,在看到那条朋友圈时,你会不会下意识觉得:“他们邀请来分享的竟然都是他们的合作客户,一定很靠谱!”
你看,你想给客户制造痛点,就得理解客户对自己的定位,是参考的“哪个群体”,去判断客户的痛点是“想融入”、“想逃离”、还是想“想从众”?
客户对比参考群体,现在缺乏的是什么?
客户对比参考群体,更多的是什么情绪?
......从客户的参照对象出发,发现客户在对比参考对象中,存在的痛点。
正如,你也会想,怎么能让自己的能力提高一点,做到团队里的销冠那样。
例如:
留学顾问:“那些成绩比你差的,还申请上了好学校,你呢?”;
工业品销售:“这些合作的工厂,去年已经节省了500w的成本...”
企业培训销售:“每5家千万营收的民营企业老板,就有4个来过我们的现场!”
......
角色视角:心目中的自我
角色视角:用客户心目中的自我,制造匮乏感。
你是一名职场训练营的销售,主要给0-7岁的职场人提供职场沟通、写作、演讲、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类的课程服务。
老客户给你推荐了准备参加竞聘的李翠花,从老客户那里,你知道李翠花还有完整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但现在怎么准备摸不着头脑。
按道理来说,竞聘的准备时间只剩一个月,训练营的开营时间不到一个星期,李翠花这会儿应该很急才对。
几天时间里,你和李翠花发了时间紧、任务重的消息,翠花没回复;发了不要让自己的努力输在汇报上的消息,翠花没回复;发了当上管理者更有挑战的日常,翠花依然没回复...
还能用什么方式去激发客户?
思来想去,你决定从客户自身入手,仔细去思考客户对自己的定位到底是什么样子。
李翠花之所以参加竞聘,一定有个前置条件:自己想做管理者。
自我成就感已经不是拿到销冠,而是打造出销冠团队。
但是做管理者,不是有业绩就行,还得有管理能力。
有哪些事儿可以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管理者?能够让公司看到,自己有能力能带团队拿到结果?
最直观的是,自己可以通过日常的团队沟通(演讲、汇报、会议、辅导、谈判)来驱动团队...
一层层对角色的定位和底层需求做完分析。
你把训练营里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对比图,发到了朋友圈。这张图,成功引起了翠花的关注。
切换到客户视角。
你已经做了2年的一线销售,在过去一年积极搞业绩,也拿了不少销冠。
在今年的竞聘名单里,你感受到了自己的业务能力被认可。
你希望一年后的自己,别人对你的评价,不只是业务能力很强,还想让自己在管理能力上能获得周围人的认可。
所以,哪怕是在准备竞聘演讲这件事上,比起怎么做好竞聘演讲,成功做到主管这个岗位,你更在意的是,能够让自己获得持续成长,具备优秀管理者的素质的体系化知识。
这几天同事问你准备的怎么样时,你都回复着:“还没想好怎么开始...”
因为你清楚的知道,比起考虑拿到这个职位,你更想先考虑清楚做管理需要具备什么素质,自己需要提升自己哪些具体的能力。
你在网上搜了一圈,有人告诉你带团队就是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也有人告诉你好的业务管理者需要具备自我管理、业务管理、团队管理能力...
直到某天晚上,你想让大脑放空一下,让自己消化总结下最近几天接受到的信息时,你看到了这几天一直联系你的销售发的朋友圈:“能拿结果的人,都在学习公开表达”,下面还附上了一张不同表达方式对应的工作场景。
那一瞬间,困扰你几天的问题好似拨云见日,明朗了起来。你意识到“好的领导者”的定义并不只是团队里Leader,还得是公司里链接上级领导、下属团队、内部协同、外部资源的Linker。
抱着怎么做好“Linker”的好奇,你私聊了这个销售,沟通了2个小时...
站在客户立场,如果你想晋升到管理,正在迷茫的时候,看到这条朋友圈,你会不会产生“哇!我就是应该这样!”的豁达感。
你看,你想给客户制造痛点,就得理解客户理想中的角色,是什么样子,去判断客户想成为的这个角色,有哪些现实差距?
对比理想的自己,现在是什么样子?
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保持角色的一致性,核心诉求是什么,有哪些需要弥补的差距?
......从客户的理想角色出发,发现客户为保持一致性,存在的痛点。
就像,你也会关注到,自己能力这么强,就应该是销冠!
例如:
服装销售:“N岁以后,别再穿便宜货...”;
知识产权销售:“创新的体现,是知识产权!”
保险经纪人:“保险,不只是安心和保障,更是责任和顾家”
......
小结
今天,我们不断在客户和销售立场上来回切换,目的就是为了帮你理解,客户的痛点从何而来,作为销售,怎么找到/制造客户的痛点。
1、你可以通过客户的任务、时间、关系、群体、角色5个视角,制造/找到客户的痛点;
2、任务视角:用客户待完成的任务,制造匮乏感。
3、时间视角:用客户紧迫性的时间,制造匮乏感。
4、关系视角:用客户想提升的关系,制造匮乏感。
5、群体视角;用客户想对标的群体,制造匮乏感。
6、角色视角:用客户想成为的自我,制造缺乏感。
祝你,在找客户痛点这件事上,成为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弹无虚发,一击必中。
我是智栋,你业绩增长上的职业幕僚。
如果你身边的小伙伴,希望能在找到“客户痛点”这件事上更精准,欢迎你将这篇内容转发给ta,期待你们的收获。
下一期,我们沿着痛点话题再往前一步:怎么在和客户沟通中挖掘客户的痛点,避免客户反感的同时,让客户承认痛!
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