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课标50问】问题48—如何设计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

文摘   2024-08-19 09:39   内蒙古  


问题48

如何设计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评“教”,但更重要的是评“学”,要通过丰富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维度、多样评价主体的参与,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结果进行全方位考察。而评“教”,也要基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变化,分析、反思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原因,进而寻求改善教学的策略。所以设计实施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下面以2年级“时分秒”单元内容为例,对设计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提出一些建议。

    一、基于课程内容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

    评价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教学目标是设计与实施评价的依据。“时分秒”单元是苏教版2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该版本教材第一次编写时间知识。该版本教材第二次编写时间内容在3年级下册。虽然小学数学中时间的学习在《课标2022》中被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但目前学校正在使用的教材还未调整,因此对此内容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的分析要兼顾新课标中数与代数、综合与实践两个领域,以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经过分析发现,该版本教材对此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比较全面,主要包括: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活动,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能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时间。

    (2)联系用1时、1分、1秒的时间进行的各项活动,初步建立有关时、分、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在认识时、分、秒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能主动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些目标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个方面都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同时也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但对于本单元中应重点关注的“量感”核心素养,内容和目标设计中都缺少认识“量”的本质应有的度量活动,以及为发展学生时间量感,对从1时到几时、从1分到几分、从1秒到几秒的感悟过程,包括时间量的比较、估计和简单计算。这些感悟应在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因此需要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单元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评价设计应锚定的靶心。所有的教学目标应尽可能转化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评价就是捕捉学生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用这些表现作为证据来说明学生是否得到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

    二、伴随教学设计同步整体规划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教学设计完成后“粘贴”上的,应该在目标的指引下,同步设计学习任务与评价方案。教学目标同时作为评价目标,回答的是“评什么”的问题,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还要继续回答“谁来评”“何时评”“何处评”“怎么评”等问题。“谁来评”是评价主体问题,应关注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运用评价了解自身的学习进程,或者将评价本身作为学习内容;“何时评”是评价时机问题;“何处评”是将评价与哪些情境、任务结合起来的问题,都应对照着评价目标、在系列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进行合理设置;“怎么评”是指对评价策略、方法、工具的规划,需要在确定基本思路后进行具体工具的开发。例如,“时分秒”单元设计了“制订周六作息时间表”(见下表)的真实任务,既作为单元学习的主要情境,也作为单元评价的任务载体,在单元教学初期便将活动的任务和要求直接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目标参与活动和学习,在促进学生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时间量感的形成和发展。

    围绕这个任务,该单元共设计了6课时的教学计划,每课时教学计划中都明确了伴随着学习任务进行的评价设计。以第4课时为例,主要涉及“认识钟面上几时几分、探究时分的关系”等知识,评价要点指向了知识掌握和量感建立等维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对学生完成的学习卡片、作业等的评阅,学生间的对话自评等开展评价。

    将所有的课时都做了上述规划后,相当于为授课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习评价三者匹配的计划表,即“学一教一评”作为一致的、同步的设计,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章法”,能有效地避免“重教轻学”“重学轻评”的问题。

    三、对照评价计划开发评价工具

    对照评价规划中对“评什么、谁来评、何时评、何处评、怎么评”的预设,需要进一步细化评价规则和标准,并设计编制适切的评价工具,这也是教学评价落地前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时分秒”单元中,教学设计者将单元学习用真实任务“制订周六作息时间表”贯穿,第1课时学生依托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设计时间表,暴露问题后进行4课时左右的时间知识学习,第6课时回归到“制订周六作息时间表”这个任务上,修订、完善、分享时间表。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包含对真实任务完成表现的评价,也包含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参与状态的评价,需要设计不同的评价工具。

    主任务“制订周六作息时间表”,学生在第1课时就尝试设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设计了学生自评互评表(见下表)。这个自评互评表可以在第1课时和第6课时初步制订时间表、完善修改时间表后供学生自我评价用,并可指导学生对比前后的变化,明确自己的学习收获。

    主任务是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学生的素养,适宜运用表现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表现,这就需要在评价开始前规划清楚评价的维度和等级表现,形成具体的评价量规(见下表)。

    中间的几课时中,学生要学习理解时分秒的知识,一方面,通过设计的课堂学习任务、作业等,运用结果性评价来判断其学习进展;另一方面,可以设计教师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的记录表格,作为评价工具全面刻画学生的学习表现。如第4课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课堂观察表,有重点地对某些小组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观察,进而为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提供证据。

    四、教学进程中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教学评价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报告结果,而在于改进,即改进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进程中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并依据评价调整教学预设就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评价反馈时要明确,评价反馈不是向学生“宣告”作业、测验的定量结果,而是要结合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作品的表现等,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并同时提供指导性、建设性的建议,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下有效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时分秒”单元中,学生在第1课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次完成“制订周六作息时间表”任务后,就是一个重要的反馈节点,教师对学生所制作的时间表的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结果,以及学生在制作时间表中对生活中零散经验的梳理、遇到的困难等,都需要设计专门的反馈交流环节来共享。通过反馈,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时间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储备,据此来调整接下来几课时的预设。类似的评价反馈应贯穿于教学进程中,以助力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发展自我监督、反思调整的学习能力。(执笔人:王艳玲)

                              END



极深研几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编 辑:牛 静

内容来源:本文摘至马云鹏 吴正宪等编著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50问(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乌前旗小学数学工作室
搭建平台、传播理念,示范引领、学习研究,同伴互助、共同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