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3
如何组织学校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实践?
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建议学校组织该领域文学实践时,注重团队作战、整体规划,挖掘素材、形成特色,充分发挥该领域的育人价值。
一、教师团队作战,整体规划内容
一个完整的、优质的主题活动,包括主题素材的甄选、活动目标的确定、环节的精心计划、学生参与活动方式的设计、评价维度及评价量规的设计、学生参与活动全程的指导、活动评价等,还涉及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与各学科教师的合作等。一个好的主题活动可能还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需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和应对变化。因此,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不是一个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需要教师以学年为单位,或者集全校数学教师的力量,建立研究共同体,共同规划、探索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活动实施的路径、方法,积累并分享优秀的案例。
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活动的实施需要资源与环境的保障,要进行周密的活动计划与准备。因此在进行具体活动设计时,应考虑该活动所需的场所、设备、教具、学具、环境布置、人员协作等,为学生探究等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比如,主题活动“我的成长变化”,让学生通过调查与自身相关的数据感受成长变化及数据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设计活动时就计划好应为学生提供哪些测量或记录的工具,并有计划地联络家长、体育教师等人员协助学生测量、记录。又如,在“节约用水”主题活动的筹备中,要充分挖掘、调动、整合校内外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保障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合与实践领域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倡“跨学科”主题活动等变化,对学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但也是学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生长点。与其他三个领域的内容相比,综合与实践领域为实践留有更大的空间,学校教学部门应通盘考虑各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活动的内容、目标,以保证内容和目标能够覆盖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素养、情感等维度。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要关注问题解决方法和过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交流、思考、辨析、反思的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能力。要通过整体规划与设计,力争综合与实践的主题内容、目标在各学期、各学段拾级而上,有序进阶。
二、广泛挖掘素材,形成学校特色
《课标2022》在小学阶段的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共列出了13个“主题活动”和2个“项目学习”,这些活动是教材编写、学校实践的基本参考,但并非全部。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资源去编创不同的主题内容,殊途但同归地实现课程目标。一方面,不同地区、学校面对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可以对同一个主题开展不同的设计;另一方面,学校应该依托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充分、广泛地挖掘和改造,创造性地设计适宜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主题活动。
首先,从数学中寻找。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被融入到综合与实践领域,进一步消除了此领域和前三个领域之间的边界,也是在进一步倡导以实践、操作、探究等方式开展各领域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除了已经被放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数学知识,还可以进一步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寻找适宜以实践方式展开学习的素材,设计成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其次,从生活中挖掘。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素材与资源,可将其设计成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比如,“学校中的数学”主题活动,收集、整理自己学校的历史发展、面积环境、师生人数等信息等,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也可以聚焦学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学校因为疫情防控等原因,需要在课间操时将学生的间距变大,导致同一时间学校所有学生无法全部到操场上做操,需要重新设计出操方案,将这一现实问题设计成“设计学校出操方案”的项目学习,指导学生充分考察疫情防控的要求、学校出操的环境、学生上操的需求等因素,设计合理的新方案,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素养。
最后,从社会中发现。社会生活中有诸多值得学生关注的问题,有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如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有反映祖国发展变化的信息,如载人航天工程等;有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如在数学文化、历法等方面的体现等;还有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如消费等。这些都可以成为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活动设计的素材来源。比如,同样是与汽车相关,可以设计与尾气排放、新能源汽车有关的话题,可以设计一个城市汽车保有量不断提高带来的停车难、拥堵等问题,也可以设计一所新建商场应如何规划停车位和停车管理方案等问题。
面对综合与实践领域为学校数学教学带来的巨大挑战,教师应进一步理解新课标中此领域的新定位、新要求,运用实践智慧,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学习需求、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活动设计经验,总结活动指导策略,凝练学科主题活动特色。(执笔人:王艳玲)
END
极深研几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编 辑:牛 静
内容来源:本文摘至马云鹏 吴正宪等编著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50问(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