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课标50问】问题40—为什么将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综合与实践领域?

文摘   2024-08-13 15:50   内蒙古  


问题40

为什么将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综合与实践领域?

     《课标2022》综合与实践领域在小学阶段涉及的数学新知识,覆盖了三个学段。各学段涉及的知识分别是:第一学段,认识钟表以及时间单位时、分、秒,认识上、下、左、右、前、后和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认识人民币;第二学段,认识年、月、日,认识常用的质量单位,认识八方中的另外四个方向和点钟方向;第三学段,负数的认识。这些内容原来是在数与代数或图形与几何领域中,为什么这些知识被纳入到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学习呢?

    一、这些知识在学习主题归属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课标2022》在制定时,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要求,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都进行了主题统整或调整,如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学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这种整合,是基于数学知识间的本质联系确定的,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整合后主题数量上的减少,也意味着指向一个主题的知识群的体量更大。被选取到综合与实践领域学习的知识,在主题归属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知识结构上与其前后密切关联的知识较少,较为适宜从原有的领域中调整出来放置到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学习。

    二、这些知识对学生而言,都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储备

    学生对人民币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基本位置、方向以及负数这些数学知识认识的起点一般都不是以正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为开端的,而是在生活中。这些经验虽然会随着学生个体生活的环境、区域略有不同,但具备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普遍性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这些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有的儿童能区分不同时间段,能将时间段或者具体的时刻和一些事情对应起来,如知道周一到周五要去学校、周末要休息、几点钟吃饭、几点钟睡觉;有的儿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简单时刻等。这些生活经验个体间差异大,稳定性较差,有时候是零散的、浅表的,因此需要在正式的学习中进行筛选或巩固,从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并带着对数学本质的感悟回到生活中,以便正确、灵活地应用。因此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为学生创设经验复现、概括抽象、应用交流的活动,适宜调整到综合与实践领域以主题式活动的形式实施。

    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实现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中间变化的是学生的数学理解。数学学习需要为学生创设激活经验、比较归纳、应用巩固的场景,比如,要学习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了有的物品标签上是“g”,有的是“kg”,便还需要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将不同的单位与具体的实物建立对应,能灵活地使用这些单位等。再如,认识方向,学生生活中可能知道几个基本方向,但这些方向是如何规定的,如何将自己周围的环境与平面上的方向联系起来,如何在平面上标识、读取空间中的方向,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可以说,时间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及方向、负数这些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应该是在“用”中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为“用”创造条件、设计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将这些知识设置在综合与实践领域,设计专门的主题活动,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契合。

    另外,将数学新知识融入到综合与实践领域来学习,改变了原来的新知学习方式。学生将置身于自己关注、关心的身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尝试理解运用新知,促使学生学习状态更积极、更主动、更投入,而且还能在其中感受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更加自信。而且,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最大扩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下面以“欢乐购物街”主题式学习活动为例,说明该主题所对应的新知“认识人民币”的学习活动是怎样开展的。

    “欢乐购物街”是《课标2022》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第一学段的主题活动,其内容要求为“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了解货币的意义,具有勤俭节约的意识,形成初步的金融素养。”学业要求为“积极投入模拟购物活动,能清晰表达和交流信息,认识元、角、分,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合理使用人民币;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反思并述说购物的过程,积累使用货币的经验;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和初步的金融素养。”

    与《课标 2011》相比,《课标2022》的要求显然更加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即在生活购物活动或模拟购物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面对其中的变化,教师们在备课中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1)怎样“了解货币的意义”。

    学生要认识并知道货币可以用来购买物品,也可以用来定价计价,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商品是有价格的,不同的商品价格不同,在我国,价格就是用人民币单位标记的。人们买东西,要付钱,给商家人民币,这就是在“交换”--这就是货币的意义。

    (2)如何“合理使用人民币”。

    合理使用人民币,对小学生而言,除了知道正确保管人民币,还要学会尝试询价比较,量入为出,合理消费。引导学生在购物活动中,了解同样买7元6角的东西,可以有不同的付钱方式,可以用小面额的人民币凑成需要的价钱,也可以付10元钱再往回找钱。总之,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具体付钱的方式进行选择,这也是“合理使用”能力的一种表现。

    (3)如何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

    学生要知道元、角、分三个单位的大小,知道10元比5元多,教师更需要帮助学生积累“货币与不同价格商品对应”的经验,对货币值属性的大小有直观的感觉。因此,学生不仅要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了解种类、知道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更要在丰富的买卖主题实践活动中,观察、对比、操作、交流、感悟,不断积累上述经验。

    显然,要想达成新课标中的要求,仅靠教师讲、学生操作学具是不行的。教学中一定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在让学生亲自参与的买卖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合理使用货币,积累使用货币的经验,形成对货币多少的量感。比如,可以围绕“快乐购物”主题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如下图),学生通过模拟为售卖的商品定价,扮演买卖双方进行付钱、找钱,到真实的市场购物等活动,在具体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学会换算、感悟货币的意义、积累购物的经验、形成初步的量感和金融素养、学会交流与表达等。

    融入“认识人民币”学习的“欢乐购物街”主题活动直接唤起了学生“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换算……”等新知学习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一买一卖”的活动中,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感受学习的价值,学习起来就会更积极、更主动、更投人、更自信。特别是从“课堂里学习”到“活动中学习”的转变,也使得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最大扩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执笔人:王艳玲)


                              END



极深研几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编 辑:牛 静

内容来源:本文摘至马云鹏 吴正宪等编著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50问(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乌前旗小学数学工作室
搭建平台、传播理念,示范引领、学习研究,同伴互助、共同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