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2
如何设计实施综合与实践领域主题活动?
《课标2022》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诸多变化,都需要在实践场域、在综合与实践具体的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中落实。《课标2022》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各个学段都有“教学提示”,供教师设计与实施主题活动时参考。这些“教学提示”主要是以本学段的某一个主题活动为例展开的。比如,第一学段是结合“欢乐购物街”这个主题活动,从目标确定、课时内容设计、活动实施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此学段其他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可以借鉴这些建议。下面从“主题选取、目标确定、活动设计、活动指导”等方面将设计与实施建议具体化。
一、主题选取
《课标 2022》中共列举了13个“主题活动”和2个“项目学习”,并在附录中列举了17个活动案例。但这些主题活动及案例,“在教材编写或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不同的主题名称,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开发、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及内容。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丰富对量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等。因此活动主题和内容的选取,应基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及其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段的学生应尝试解决应用性的数学问题和简单的现实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应用意识。因此可设计指向多个数学知识领域的综合性情境或现实性问题,同时应注意挖掘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联系,设计操作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内各领域知识的联系,及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对问题解决的作用,拓展数学理解,提高应用意识。
第三学段的综合与实践,除了“主题活动”,还可以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展开,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调查、探究、实验、设计等活动中,尝试解决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因此,应设计现实性、综合性、挑战性的任务,充分依托本地区的社会、文化资源等,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挖掘题材,帮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感悟对数学各领域知识间的联系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理解,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意识。
二、目标确定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本质上是一类解决问题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师提供的确定思路和要求下按图索骥的过程。因此,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的目标表述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和立场,描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同时,目标的表述,应向学生传达清楚具体的活动要求,便于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任务及任务涉及的各方面指标,在清晰的目标下制订方案,展开问题解决的系列活动。
《课标2022》的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学业要求”部分,就是从学生的视角和立场来明确学习活动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在确定某一具体的主题活动目标时,应分解、细化“学业要求”的维度,调整“学业要求”的程度,制定出适用于该主题活动的具体要求,即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主题活动的学习目标。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目标,决不能仅仅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这些显性的目标,更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需要锻炼的思维能力,以及可能使用的学习方法和问题解决策略等隐性的目标,并应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在活动前加以规划,对照目标进行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比如,在主题活动“教室大改造”中,要求学生以本班教室为对象,粉刷墙壁、重新布置等,其中包含编制粉刷教室墙壁预算的问题。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并没有数学新知识的学习要求,但“粉刷教室墙壁预算”涉及粉刷教室墙壁的涂料用量、工序、价格等多种信息的采集、筛选,以及用数字、图表等简明地呈现预算方案等,因此主题活动目标就应包含数据调查、信息处理、方案优化等指向问题解决能力的维度。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关注思维、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等维度的学习目标,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具体的主题活动中,上述维度要面面俱到。教师在确定主题活动的目标时,可以结合活动的具体内容、学生的水平和需求,以及本校各学段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设计等因素,对多维目标整体把握、合理选择后确定。
三、活动设计
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随着活动任务的复杂程度而有所不同,如体验应用类活动,通常可包括“明确目标任务、体验与应用、交流与评价”等环节;问题解决类活动,通常包括“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方法指导、活动实施、展示交流、评价反思”等环节;项目设计类活动,则可设计“介绍范例、查找资料、组建小组、交流反思、调整改进、撰写报告”等环节。这些环节不是机械的,对应不同主题的具体活动,教师可以灵活调整环节次序,也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创新。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可由若干个与主题相关的具体活动或学习任务构成。活动过程展开可根据主题活动目标、内容的需要及资源情况,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分散”等灵活的方式推进。但具体任务的设计应注意数学与生活、已知与未知的数学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并且活动任务应难易适度、形式多样、指向数学本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操作探究,进行数学思考,进而提高素养。
另外,还要关注主题活动中评价的设计,应对照主题活动的目标,详细确定评价的时机、内容、方法、标准等。评价应伴随着活动开展的过程进行,因此应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差异性,提倡多主题参与,充分发挥评价在活动进行中的激励作用。比如,主题活动“节约用水”,学生在设计“一个坏掉的水龙头一天浪费的水量”实验方案时,可指导学生将“如何评价各组的实验”作为实验方案设计的一部分,共同设计具体的评价内容与形式,如可以从“实验中的具体方法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严谨、成员分工是否合理、实验结果是否明确”等维度来设计,并在实验进行阶段、总结阶段按照学生设计的评价内容与形式展开自评或互评。因主题活动的评价指向过程、指向多维目标,因此应格外加强对评价量规的设计。具体的评价量规应在主题活动中进行检验和修正,以提高其评价的精准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活动指导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应面向全体、跟进全程、照顾差异。
在指导中,教师要为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一方面,活动设计与实施中应加大学生的自主权,如可以与学生共同商定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难度、范围和活动方式。另一方面,在主题活动推进中应注意把活动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如学生在选择具体的研究问题、组建小组等事项中,教师要协助学生在“试误”中进行课题选择、与人交流合作;应鼓励并尊重活动中学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处理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指导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建立学生实践活动档案,真实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及表现,要捕捉、发现学生产生的新问题、新想法,并加以运用,将活动引向深入。
在指导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经常反思,梳理自己或小组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想到的?这样做对吗?这样合理吗?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通过反思获得经验。学生完成综合与实践活动后,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汇报交流,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与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本人也应该回顾、反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总结自己设计活动、指导的成效与不足,为后续活动设计、调整提供借鉴和依据。(执笔人:王艳玲)
END
极深研几
扫码关注更多精彩
编 辑:牛 静
内容来源:本文摘至马云鹏 吴正宪等编著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50问(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