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昌:关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文摘   2024-07-26 08:17   山西  

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首先清楚一个前提,即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问题并付诸实施,完全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异域生产的知识过程中,不仅被知识及其生产者和生产过程所吸引,而且不知不觉地使自己的精神和价值也发生了变化。更关键的是作为学习者的我们的精神和价值所发生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可取的,比如开始固执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或者认为我们自己历史上的认识遗产就那么回事,这很明显就牵涉到本土人的自尊和自信的动摇。所以,对于目前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话题的暴热,首先从情绪、情感的维度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这还主要是一个话题,真正实质性的工作还不成气候。我在中国知网上以“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篇名要素进行搜索,发现从2022年至今就有295篇文章,其中的学科专论多,总体思辨少,真的不乏有学术内涵和很见学术工夫的作品,但从论述的主题内容来看,整体上是在敲边鼓,围着“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话题转圈圈。

当然也需要指出,正是由于在问题的外围兜圈子,因而原则性的内容比较多,很高比例的不同个人实际上在重复着一些基本的道理。所言所说,无论怎样的有板有眼和振振有词,内容却无非是要继承祖国的优秀传统,但不能因此而自我封闭,还要借鉴异域的经验。更有高大上者,还能够将这一问题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客观上已经营造出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良好氛围。

如果我是有关部门的管理者,见到这种状况一时应该是能够心情澎湃的,当然就会对这件事情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我同时也会在乐观的心态边缘有那么一点忧虑,原因是基于自己对本土文化心理的体会,目前这一话题讨论的暴热现象并不会维持很久。一旦有内涵的学术编辑们发现不断出现的新议论开始陷入空话循环之时,这方面的发文量就会急剧减少。而从作者的一侧讲,不管是有发言权的,还是无发言权的,不管是发言权大的,还是发言权小的,一旦发现自己说来说去就那几句套话之时,他们自己也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

谁都知道,只要让自己的感觉系统始终保持敏锐,捕捉到陆续不断出现的热点话题,继而做另一番说大话、兜圈子的文章,在我们当下的学术领域一点也不难。就说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一话题,我们很难想象到2022年以前一篇切题的文章也没有,而2022、2023、2024三年切题文章的数量则依次为35、153、107。莫非2021年及之前,中国人就不需要进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吗?当然需要。既然需要,而又无人以学术的方式关心这一问题,只能说研究者们尚未接收到醍醐灌顶式的教导。

尽管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已经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但直至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才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反过来再行搜索2022年相关文章从何时开始出现,果然是从该年的5月份开始的。发表在5月份的该话题文章共3篇,按照发表时间的先后依次为:《加快建构中国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淡化排名背后: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论纲》。我比较疑惑的是在2016年到2022年的六年中间,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为什么就想不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本质性的问题呢?

如果研究者就以这种状态来继续参与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之中,我们真的难以知道在新的启示到来之前,他们究竟会做些什么,又究竟会做出多少离谱的事情。我觉得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而他们的茫然或离谱并不必然是主观故意的结果,更多的情况下应该是从众心理和学术无力所致。具体而言,如果一个研究者忽然开悟,发现自己的领域中虽然也有真诚致力于研究的人,但对学术的敷衍和游戏心理悄然成风,最要命的是虔诚治学者反而难以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还会有几人能有坚强的意志来抵御庸俗的诱惑?

长此以往,原本聪慧的大脑也会渐渐地生锈,学术无力也就成为一种自然。如此一来,当面对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候,他们除了敲敲边鼓、兜兜圈子,还能有什么多余的作为呢?要真正地做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我以为归根结底是要先自主形成本人的和本土的经验,有了这些,所谓知识的自主建构,不过是把本人和本土的经验言语化而已。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与其同样重要的还有研究者自主、自由的精神世界,但其获得是相当有难度的。一是难在客观环境的改变上,二是难在个人审美心境的形成上。虽然难,却也不是没有办法,具体的细节择机另文论述。


尊广道艺
识记教育琐思;弘扬爱智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