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丨91-1、善士德相

2024-11-16 08:15   缅甸  

印顺法师


成佛之道


  我们北传佛教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这个人只要有证德、有智慧——有所谓的证量,那他戒清不清净无所谓。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办法不清净——他好像必然清净一样。他就算身语上有不清净,也只是他的示现,用老百姓话说他在闹着玩。”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是最应该胡来的那个人才对,因为说证量、说智慧,谁比得上佛?佛是最应该随便的那个人才对。但是实际上,我们从经典也好、律典也好,看到的佛陀是怎样的?有没有违犯他制定的任何一条戒律?佛是第一清净的人。那有没有谁的智慧高过于佛?有没有谁的慈悲广大于佛?那你后世怎么敢有人以慈悲、智慧、有证量等等的名目来横行非法呢?



大家在世间学佛,大概也听说过亲近善知识的教说,你有没有以为“大家都说这个人如何厉害、多么了不起,那我就不应该再去观察他”,不是的,不管是汉传也好,藏传也好,包括南传佛法,实际上大家都说到,你应该去如法地观察这个人是否是具德的。藏传的《道次第》对于这件事情说得很清楚!藏传虽然很强调依师,但也不是看到谁就纳头便拜,什么事都听人家摆弄。相反,宗喀巴大师说“不要轻易将鼻肉于人”,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鼻肉交给人家去牵。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没看见过对待牛很残忍的一些方式?把牛鼻子穿孔,然后系环之类的。牛那么倔、那么有劲,但是一个小牧童轻轻一拽鼻环,它只好跟着亦步亦趋了,这意思是把自己控制的把柄交给人家,让别人去控制自己。真正的依师,是要顺教的;他如法的教诫,你是要随顺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你抉择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是不是值得自己交托整个慧命的师长,就变得很重要!你不要见到谁都说:“来,把我的鼻环牵去吧。”那就未免太轻率了,对自己也太不负责任了。

如法地观察这个人是不是具德的善知识非常重要,所以有的经论里说,弟子需要观察师父多长多长的时间。当然了,如果这个弟子会观察,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就得出一个判断;但如果因缘不具足,可能就需要观察得久一点。但这很重要!实际上我们出家也是类似的,你剃度恩师对你有没有影响?还是有的,特别在你出家的早期。那你是如何来观察、抉择的?反正能出家就行。有的人也许本来是要观察的,但是因为从前没闻法,也就不知道怎么去观察。不过你现在知道了,也不要懊悔:“唉呀!我早学就好了!”在你以后的生命中,还可以有机会去亲近更多的善知识。而且现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来学好这部分内容,正确去运用它,以后也可以这样去引导别人。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

对于怎样才算善知识,这里先说了几个不正确的标准,也是很多人用来判断是不是善知识,或者我重不重视这个人所说话的标准,不过是非理性经不起推敲的标准。

第一个“徒众多”。因为人有从众心理,比如说迎面过来一位,不管是我们汉传的师父也好,藏传的师父也好,南传的师父也好,身后跟了好几千人,在一条不那么宽敞的路上排出去好几百米,排场非常大、非常威仪地走过来了,你会觉得怎么样?立刻就被摄住了,就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挺了不起的。

你要说排场大、徒众多,那外教中尽有排场大、徒众多的。天主教的教宗,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皇,每到新年用多少国的语言进行新年祝福,你看那场面,人多不多?如果光靠人数,那你还去信这个?你要说徒众多,基督教徒众多还是佛教徒众多?而且在历史上,佛教刚出现的时候才几个人?所以说从徒众多少来判断是不是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徒众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粉丝多、影响大。你看看自己内心,你认同的那些大德,哪一个不是有很多粉丝的?想想看,你内心总有一些你认同他厉害的地方,不还因为他影响大吗?徒众多不就是影响大的一个表现吗?不仅仅是出家众很多是这样,在家众也有很多,你看看你心里认同的那些大德,你认为是善知识的那些大德,有哪一个不是声名赫赫,有哪一个不是徒众多的?那你就要问问自己,你最开始认同他是因为什么,真是拿后面说的这种种德去观察了吗?恐怕多数是道听途说,听人家说这个人多么多么了不起,看到这个人影响多么多么大,心里就莫名其妙地确定了这个人说的应该是对的。一定吗?不一定。回味一下,反思一下,你从前认同的那些大德或者善知识,你是因为什么认同的?你有从这种种德的方面去观察吗?恐怕多数是从众心理,或者是受到一些对你影响大的人的影响吧?这个人对你影响大,他向你推荐他信重的这个人,于是你也跟风了吧?有自己依于佛法的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吗?这是个问题。



第二个“寺院大”。现在佛教界有这样一个现象,只要你当上了大丛林的方丈,于是乎就有很多人来朝拜、皈依或者是做粉丝。他也不管这个人是否有真实德,因为他相信一个理由——这个人能够在这么大庙当领导,那他水平一定很高。大家都在教内生活,这个情况看得很清楚,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当然也不是说一定不是这样,谁理解成这样,那是自己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只是说他的道场多大,他下面有多少人,这些都不说明问题,如果这就说明问题的话,可能我们就都要改信基督教了,因为他们人多;你要说动用资源,他们能动用的资源大。所以这些都是作不得主的,看看自己内心有没有受这些影响?

第三个“相貌好”。我看现在不仅是相貌好的招人稀罕,声音好的粉丝也多,唱腔充满了磁性,这就更不着边际了。实在来说,徒众多、寺院大,可能还跟他的佛法造诣有所关联,但这个相貌好、声音好有什么关联?我们又不是选美,又不是“好声音”,跟他的佛法造诣有什么必然关联?

“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这个人出家之前是教授、博士,或者是什么什么样的作家,什么什么样的官员,什么什么样了不起的大家,然后人们就认为,那他出家之后一定就厉害。世法场中那些事,是世法场中的事,怎么就能保证他出家之后,就能对于佛法把握得正确而深入?如果是那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搞个诺贝尔奖的来出家,佛法就必然兴盛?如果这个逻辑必然正确,那诺贝尔奖的人要是来出家了,至少是亚圣吧?“世法场中多知多识”,跟是否能正确深入佛法,不一定有必然逻辑。但不意味着他不能说,正因为他“世法场中多知多识”,所以这样的人如果愿意说,他往往能够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不意味着他所说的就是正确而深入的!

这些都不是判断一个善知识的正确标准。



那什么才是判断善知识的正确标准?因为他有:证德、教德、达实性、悲愍、巧为说等等这些功德、特征。首先看证德——

因为他有: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

证德指的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方面的成就。很多人一说到证德,想的都是这个人是否证果或者是什么,有多少人会考虑到他戒上是否清净也是证德的表现?特别在我们北传的大乘佛法中,不管汉传也好、藏传也好,都有这样一流,认为:这个人如果是一个有证量(证德)的人,那他戒律上的不清净行为,常常会被大家说为是大德的示现。我们整个北传佛法,不管是汉传的还是藏传的,是不是都有这样一部分认识?好像戒律这件事情,在有智慧的、有证德的人那有开缘一样。

你们不管是比丘还是沙弥,都学了一些戒律。特别是我们比丘师父,请问在比丘戒通共的开缘中,有没有一种情况叫作有智慧、得圣道?比丘戒有没有通共开缘?有。比丘戒通共的犯缘有三种情况:首先“是比丘”。如果他没有比丘身份,谈什么犯比丘戒?其次是“制广后”,就是在佛制了广教之后。佛在制广教诫之前,只是说了类似于这样的略教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了其他因缘之后,佛就开始一条一条地制广教。只有在佛制了广教之后,才有了具体的具足戒;在佛还没有制广教之前,有犯比丘戒这一说吗?也没有。这就是那些制戒因缘中,最开始有这些不当行为的比丘,实际上都没有犯到相应戒的原因,因为在那之前佛没有制这条戒。第三“无重病”。这个重病是指什么呢,比丘师父如果去读四分律藏,几乎每一条最后都说“不犯者,有种种因缘”,其中总有一句话,叫作:“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什么意思?是说如果这个比丘神精错乱,都不知道自己是比丘了,也分不出来香臭好坏了,这个时候就算他行为上有所违犯,但也不算犯戒。用世法的话来说,精神病免于刑事责任。还有一些人受病痛折磨,虽然不是直接表现为精神上面的疾病,但他也因此失去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这种重病的情况下,虽然在行为上有所违犯,也不算他犯戒,所以第三个共通的犯缘叫作“无重病”。  

对于我们现在的比丘来说,“是比丘,制广后”这两个通共的开缘是除去的,最后只剩下一个“痴狂心乱,痛恼所缠”是比丘戒的通共开缘。我们在律藏里可没看到佛在每一条戒最后面说:“有证德、得圣道,不犯。”从最重的根本到最轻的威仪,没有一条是这样说的。

学僧:法师!那个比丘在受戒之前还是好好的,在他受了戒之后才犯的这个病,是吗?

对。



我在说证德的部分,证德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戒清净成就否?我们北传佛教中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这个人只要有证德、有智慧——有所谓的证量,那他戒清不清净无所谓。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办法不清净——他好像必然清净一样。他就算身语上有不清净,也只是他的示现,用老百姓话说他在闹着玩。”如果是这样的话,佛是最应该胡来的那个人才对,因为说证量、说智慧,谁比得上佛?佛是最应该随便的那个人才对。但是实际上,我们从经典也好、律典也好,看到的佛陀是怎样的?有没有违犯他制定的任何一条戒律?佛是第一清净的人。那有没有谁的智慧高过于佛?有没有谁的慈悲广大于佛?那你后世怎么敢有人以慈悲、智慧、有证量等等的名目来横行非法呢?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件事?

像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于法的误解,遗毒无穷!这其实是一种不正见,把佛法的两大特征对立了起来。我常说“佛法是德行与智慧的宗教”,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定是德行门,慧当然就是智慧门。佛法是德行与智慧的宗教,德行与智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就像两只手的关系一样,互相帮助,能够更好地实现彼此的清净。之前我也有跟大家比喻过,这个人去洗手,是一只手洗得干净、洗得快,还是两只手互相洗,洗得干净、洗得快?毫无疑问,是两只手互相洗,更干净、更快。佛法中德行与智慧之间的配合,就如双手互洗一样,迅速得清净;如果只用一只手,那是艰难而不易于达成的。我特别要跟大家说: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他智慧圆满之后,德行不是被超越了、被抛弃了,而是被圆满了。有一些人认为:“他有了智慧之后,德行这件事好像就可以抛弃了一样,因为他超越了它啊。”那不是真正的超越,真正的超越是有了智慧之后,德行不是被抛弃、被践踏,而是被圆满了。

为什么讲这个?你如果去寻找具德的善知识,就要观察善知识,观察他戒德清不清净。如果戒德不清净,说什么都是借口。佛世的时候,佛没有任何所谓不清净的示现,佛给我们的都是第一清净的示现,那我们为什么不学佛?为什么自己有那么多花头?你要说:“因为我行菩萨道、行大乘,所以我必须有这些不清净。”那佛行的是小乘吗?你们行大乘,谁还行得过佛?佛因为行大乘,导致他的别解脱戒有任何的不清净吗?这里边有很多烦恼的借口,有很多不正见的借口,大家要谨慎!



这是说证德,指的是三学的修证。因为定、慧的成就,大家都能够认识到重要性,所以我就不去强调了。至于戒清净成就,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最重要的慧的成就,好像这个也不重要了一样。我要强调的是:这个恰恰非常重要,为什么?他有没有智慧,你知道啊?你如果真的知道他有没有智慧了,那你的水平至少不低于他。你如果真的能够判断他的智慧到了什么程度,起码你这根尺子不比他的杯子浅,你的尺子要是不够长,你能量出这个杯子有多深吗?所以慧上的判断,只能是有可能的一个推断而已,因为你的水平可能没有他高,所以对于他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你很难说。这些学佛的世间人,包括我们一些出家学佛的,都在哄传这位善知识或者这位大德的证量多么多么高,你可以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听别人说的。”“那你听说的那个人呢?”“他也是听别人说的。”“谁是第一个?敢不敢站出来告诉我们,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面有太多的营销手段,你们也不要受这种市场营销的影响,自己要有随顺于佛法的独立判断。

我们在慧方面不容易判断,反而在戒方面是很容易判断的,特别我们在出家之后,学明白了这些内容,那你判断这个人的戒行清不清净,只要观察几天就知道了。甚至要是久了,你只要感受这个人的气氛,就能够感受得出来。

这里第一种德行说的是证德,指的三学修证的功德: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学习佛法,真正深入,闻思经教得到一定胜解之后,正确把握,实际上你自己不必有那样定的功夫和慧的证量,但是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这个人有没有或者大概到什么程度。







光明讲堂

依下能起上 依上能摄下

随机五三异 归极唯一大

不滞于中下 亦不弃中下

圆摄向佛乘 不谤于正法


图片来源丨网络


光明讲堂
佛法学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