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身高的情况
学习目标:
结合身高情况,经历对原始数据分组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会填写简单的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
结合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选择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会从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感受数据分布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在本课,我仍然坚持“输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是否可以将所学知识输出转化用以解决真实问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终为始,去设计自己的课堂。本课的学习目标是结合身高情况,经历对原始数据分组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会填写简单的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那么,为什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又该怎样整理?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按照身高为同学们订制运动服,你会怎样整理数据?(服装厂一般按身高每5cm一段来确定服装的型号)
把最终的目的首先提出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在错误中发现,感受到“输入”的必要性。
用“输出为本”的理念去设计自己的课堂,实施起来真的有难度。学生增加了做前的思考和讨论,占用了大量课堂的时间,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再次反思,老师自己的处理也有问题);结合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实地学习,课堂中会出现许多的“错误”和“意想不到”,而处理这些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这个单元起三节课的尝试,都让我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很难,课堂效果也没有原来的效果好,还要不要继续?我也在犹豫,但就是今天的课堂,今天学生的表现,让我坚定了决心,再难也要继续做下去。因为,我看到了学生学习最真实的一面,看到了学生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看到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看到了知识产生的真实过程,所以,再难也要坚持。
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能创造无数的可能。当我把一个大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真的就开始动脑思考,第一个同学就想到了分类处理数据,第二个同学就想到了分段,而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了5厘米一段的分法,多么厉害。在分析什么样的身高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时,学生想到了148厘米的人应该穿150而不是穿145;想到了小朋友长的快,衣服应该买的大一些;想到了运动服不能穿的太紧,要大一些方便运动……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问题。
在实际整理数据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做标记、抄写、分类抄写、画“正”字……
我们的学生都在竭尽所能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整理,但是因为分组的标准不同而没有获得相同的结果,导致我们全班确定分组标准后还要再次回到原始数据,此时的整理费时且易错,是一个很不好的示范。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我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有误,教师指导用书上写的很清楚“会填写简单的数据分组整理的统计表”,只是填写,标准是给定的,而我在上课时,给学生的是只有原始数据的白纸,如何分段?标准如何,全都没有给学生。我在课前的思考是:希望学生能解决真实的问题,而在真实的世界里,表格是需要自己画的,标准是需要自己定的,如果我在学生填表前就统一了标准,是会最大程度上减少这种错误的发生,也节约了课堂的时间,但遇到实际问题,可能如何分段、如何制表就会难住学生,所以,宁可让他们经历这个乱、不统一的过程,错过了,才会印象深刻,此时输入分类的标准才更有效。想的很美好,但是就是没有考虑到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加之老师的引导不好(回看录像,发现在刚开始的举例时,老师也没有给出好的示范,导致学生的分类中140可能既在上一类,又在下一类),所以导致这个环节的问题。不过我在上过之后,也还是没有后悔,比起一节课的完美,我更关注学生真实的获得,宁可慢,宁可错,也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当他独立解决问题时,才会考虑的更细致、更可行。
改变一种观念真的不容易,我在做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问题,对于学生的思考如何回应,如何理清课堂的层次,如何简洁不拖沓进行“输入”都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在自己整理数据之前,先和同桌讨论了方法,第一个学生提醒大家,找到最低的和最高的数据,然后再根据5厘米一段,就可以分成9组,这是一个特别实用的方法,对整理数据画统计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非常宝贵的思考;第二个同学说可以用写“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数据,这是分段完成后整理数据的实用方法;第三个同学思考133厘米的同学可以穿140厘米的衣服;第四个同学说133厘米应该穿135厘米的衣服;这时我发现,由于提的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所以学生在整理数据时已经想到了数据的应用,对数据的整理有一些干扰作用。
这节课上完了,我没有像平时那样问:你有什么问题,什么收获?而是问,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去整理数据,你会怎么做?
我会找一个数据,就划掉一个数据,这样可以避免失误;
电脑上有这种工具,我们把数据给它,它就会分段整理好;
老师提醒,电脑也要听你的命令,所以你要先确定好标准。
我们上的是一节“家常”课,可能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有你想看的精彩
执教:张静
制作:赵茜 尚腾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