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不动手制作课件,完全使用北师大教材提供的免费课件,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张静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在吴文红校长的指导下,一起努力在尝试……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桌有多长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教材提供的四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利用各种活动丰富学生对厘米的认知。
根据情境图,提问:“谁的课桌长呀?”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一个孩子自认为跳过了老师的陷阱(6大于4),很有把握地说:“淘气的长。”结果很快就有学生站出来表达不同的想法,经过他们之间交流,最后终于有了一致的认识,有的说: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可能多一点点少一点点看不出来;有的说: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交流的时候会“挣扎”;虽然语言稚气,但是对于“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估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在测量时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那么在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为了估计准确,学生就必须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比较准确的认知。所以学习过程中,学生先通过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用找到的1厘米测量小棒的长度,接着借助小棒感觉两根手指之间1厘米的距离,最后根据感觉寻找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层层递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为估计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做好铺垫。
测量的本质就是刻度尺上的长度和被测物体的长度的重合,也就是看物体的长度有几个单位长度。这节课首先让学生在刻度尺上找到各种各样的1厘米,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五彩石的长度”,不仅要说出是几厘米,还要说出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很准确,从刻度0到3,有3个1厘米,所以就是3厘米。接着和学生一起讨论了“熊四”从刻度1——6的测量方法,学生的分析很到位,说因为前面少了1厘米,所以最后要从6厘米里面减掉1厘米,最后在讨论测量方法时,还有一个学生说:如果你不嫌麻烦,从哪开始都可以,离刻度0越远,减得就越多。这是多么自然的领悟呀!学生对测量的本质能用自己的语言作解读,足矣。正因为有了前面这些铺垫,我们在讨论最后一个“怎样在断尺子上画出6厘米长的线?”时,大部分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自己的方法。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比如老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重复的语言比较多,测量方法的出现有些太刻意,其实就算没有,孩子们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测量的方法,说不定总结得更好,思维更发散。放手,会收获惊喜,学习,将永无止境,探索,我们在路上…..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执教:李琼
制作:尚腾
编辑:张静
不要让孩子陪你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