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学习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社会化学习的课堂需要好问题来驱动。什么是好问题?简单讲就是可以推动课堂进度,让课堂对话得以延续,能将学习目标落实让思维逐渐深刻……这样的问题我称之为好问题。今天这节课的知识难度不大,所以问题的质量决定了这堂课的深度。这是本节课各小组汇总的问题,当我看到问题的那刻我就知道我的娃们“上道了”。
有对基础(核心)知识的发问,有对困惑的发问,还有对知识之间联系的发问……老师将这些问题串起来让学生在合适的地方讲给大家,这节课的目标就基本达成了。需要澄清的是,孩子们的提问能力是需要训练的,针对哪些环节哪些内容可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尝试与磨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授之以渔,也就是提问的方式技巧而不是问题本身。
这堂课我在刻意的控制自己发言的时间。不断地向后退,只在学生表述不清或是需要澄清的地方出手。果然,学生会带来惊喜,站在台上的学生都是勇敢的,自信的,被同学质疑讲的太快时,立刻能想到举例子来讲述,这是真实的变化,我很欣慰。生生对话一直是课堂上较难开展的环节,因为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总是被老师阻隔着。通过社会化学习,我能感受到学生的表达欲与分享欲都是充沛的,他们很能从同伴身上看到优点和不足,这与成人视角截然不同。想象一下,一堂数学课不同的小组学生针对某个数学知识的辩论,在不需要老师组织的情况下热烈而有序的展开,这个画面是不是很有趣?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组的风格不同,组长的性格影响这个组的行事风格,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是独一无二团体。从开始组建到相互磨合,相互信任和依赖,需要时间去磨砺,我们能做的就是指引方向,保证大方向不跑偏整个集体是积极向上的就没问题,学生的调节能力和观察力是很强的,大可以放心的交给组长去办。比如,组织线上讨论近期的困难和解决方案,小组群内讨论学习单的完成,答疑解惑等。从学习小组——学习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当我们在学习或是校园生活中看到的不再是单独的学生而是不同风格的集体时,共同体建立就基本完成了。
① 课堂架构
这堂课在质疑深化的环节,我们经历了解释运算律——字母表示运算律——运算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应用运算律——交换律的拓展。整个流程与课本保持一致,但缺少了通过生活例子解释交换律的合理性,可能学生认为这两幅图讲的道理很简单,但这其实是在从生活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道理。从数字结果上看可以,从生活实际上看也是对的。四年级的学生需要从生活经验中抽象出数学的能力,这一点需要在课后练习中巩固。
② 细节把握
课堂上有几处细节没有处理的很好。有一个孩子在举例时出现了这样一个例子 85+54=55+84。可能是因为声音小或是其它原因,我们忽略了这个精彩的环节。这是加法交换率吗?不是。在加法或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只交换位置不改变大小,在课上没有聚焦这个点真是可惜。
③ 评价反馈
社会化小组的核心之一是群体性评价。我们一直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但落实的时候总有些仓促,学生们上台发言时教师就要开始评价(小组积分表实时更新数据)这对台上人是尊重,对台下人是约束。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评价被架空,导致部分环节拖沓,时间被拉长。
我们上的是一节“家常”课,可能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有你想看的精彩
执教:张凡
制作:张凡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