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起来分类
学习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多样性。
2. 能按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3.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把数学书、语文书、数学本、语文本分成两类,难吗?不难。但是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找寻分类的不同标准,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学习目标,所以,我和学生一起做了充分的准备。前面的摆、说、拿都是为了明确我们要对哪些物品进行分类,而在做和说的过程中,其实学生心里已经有了初步的分类标准,为下面的分类做足了准备。
这4样物品可以按照功能和科目来分,那还可以有别的标准吗?当然可以,孩子们最容易区分的便是大小。孩子说:我是按大和大,小和小分的。说的多好呀,虽然和书上的标准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所以我给了孩子肯定和鼓励。而第二个孩子的发言特别精彩:“语文书数学书,它俩都是书!”虽然,孩子说不出“用途”这个标准,可是这样的说法更容易被伙伴接受和理解。
因为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多时候,老师们都不再板书了。但是,我认为一节课还是要有板书的,这节课最重要的部分在黑板上应该有所呈现,而且,随着课的进程,这个板书一直存在,继续丰满,不会像课件一样消失,便于学生记忆、比较和复习。
孩子们说的有些分类标准是清楚的,有些却是模糊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提醒和引导,有个孩子说按学习好不好分,老师引导成:一次测验,分成得100分和没有得100分的;有个孩子说按高低分,老师引导:以一位同学为标准,分成比他高和比他低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这个标准对全班同学进行判定,在学生深入分类的同时,又提出:这个同学应该在哪一组?引起更深的思考。在这节课上,我没有带领学生完善这个标准,因为这超出了大多数一年级孩子的接受能力,我只说到:如果这样分,就不是分两组了,得分成三组。点到即可。
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没有被限制,孩子真正体会到了分类的多样性,所以在练习时,给8个人分类,出现了让我惊喜的答案。我们的学生不但按性别、年龄、戴不戴眼镜、戴不戴帽子、长头发短头发来分,更提出了按张口笑,闭口笑的标准,还有学生说按他们出生的月份,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最让人诧异的是一个女孩的方法:8个人从中间一切,4+4=8,这样用位置来分类在生活中是常用的,可在这道题目中真的是很难想到的,儿童视角果然有不同的看法。
除了在书本上完成的作业,我们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作业,今天我多花了一点时间做了个演示。将计算和分类相结合,复习了前面的计算,又让孩子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并学会对自己书写的算式进行分类,一举数得。
把这样的课堂定义为精品课,很惭愧,这真的是家常课,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执教:张静
制作:赵茜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