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乘车
学习目标:
1. 在具体的乘车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 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很多孩子可能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书上提供的“乘车”这个情境特别好,用上车、下车、既有上又有下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如何用好这个情境?我的思考是:演示。先不看情境图,就把学生做为学具去直观演示,更易理解和接受。
从一步加法过渡为连加,真心不容易。明明演示的是2+4+2可学生就说成2+6,又做了一遍演示,孩子明白了,却说成了2+4=5,5+2=7,既是分步,还有计算错误,这也足以彰显了本课的难度,在成人看来如此简单直白的内容,孩子理解和接受起来是有难度的。
当我们的学生出错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着急。因为我心里清楚,这节课其实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正确计算。所以教材提醒我们要在第一步下面画一个方框,把第一步的计算变成看得见的数,表示要先算这一步,记住这一步得数,再用这个得数与下一个数进行计算。回看录像,发现自己还是处理的不好,没有抓住契机。当这个孩子出错时,我不应该急着否定和纠正,而是应该抓住他说的2+4先板书,再加2再板书,顺势画出下面的小方框,同时化解两个难点。华应龙老师就曾经说过:错误都是宝贵的资源。我虽然有这个意识,但是抓住契机,没有做好,导致浪费了课堂时间,还使得节奏不明晰了。
连减的出现是我和学生先做演示,演示完成后没有提问算式,而是让学生用小磁扣再次展示了连续下车的过程,这样从真人到图形,再到算式,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第二个连减算式,我是先出算式,再让学生用小磁扣演示,最后用语言描述真实的情境,又从抽象回到了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连减的实际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两种算式,形式不同,内涵和结果是一致的。
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时,我没有再要求学生用小磁扣演示,而是看过真人演示后直接要求学生写出算式。我们的孩子很会学习,比连加连减更难的混合运算也能直接写出算式,这说明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更可喜的是,写出了5-1+3后孩子们又列出了5+3-1还用自己的话说明了,刚才是先开后门下,再开前门上,现在是先开前门上,再开后门下,让人感受到了孩子理解的深入。所以,熟悉的生活背景是学生学习的有力支撑,我们一定要善用情境。
真人演示,让学生感受到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那书上的情境图还有必要出现吗?当然有必要。因为它和实际情境是不同的,它需要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刚才孩子们是说的多,动手写的少,在写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不同,刚才说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现在动笔写的人人动手,参与率更高,这是本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补充。
把这样的课堂定义为精品课,很惭愧,这真的是家常课,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执教:张静
制作:赵茜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