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课堂实录及设计)

教育   教育   2024-11-07 16:25   陕西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

学习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课前慎思:

“陕西省小学数学张静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团队。张静老师提出了“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主张,倡导在教学中要关注儿童视角,体会儿童感情,运用儿童语言。为了让一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研究教材的思维落点,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张静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上裸课”,即不改变教材内容、环节,用教材提供的课件,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目前,以北师大二年级、三年级数学教材为研究点,每课必录,推出了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录制发布了一百多节,这种上裸课的模式引起了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上裸课”。

在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温度单位、角的单位、面积单位等等,基本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认识厘米”这节课是整个计量单位体系的起始课,是学生正式认识的第一个计量长度的单位。课虽不同,但结构类似,比如:认识了1厘米的表象,再认识1分米的表象就更容易;掌握了用厘米度量后,再学习用分米度量就更简单。因此这节课的所有目标都要扎实落实,学习目标中除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以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展“定量刻画”的能力,也就是“量感”的培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正迁移的能力。



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昨天后勤部的王老师让我帮他一个忙,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视频:

王老师:李老师,我是后勤部的王老师,我要给咱们学校新添置几张桌子,麻烦你帮我量一下,教室的课桌有多长?

李老师:好的

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今天就用学到的知识,同桌合作,帮王老师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好不好?

【设计意图:“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在测量中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是关键,反映了测量的本质。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由于已经有了上一节课“教室有多长”的活动经验,学生已经体会到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因此这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知识“负迁移”,也就是会产生认知冲突,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的长度确实不一样的呢?这种“负迁移”正是这节课的思维生长点,促使学生要思考,不一样的答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为了让结果统一,测量工具的长度必须是一致的,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本环节有两个层次:一是借助“后勤部王老师要再采购桌子,就需要测量之前课桌的长度”这一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景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测量工具不同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同,那么交流起来就会很不方便,促使学生思考,生活中为了便于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让学生在在动手操作中增进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2、感受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统一的标准)

师:你们的测量结果是多少?

生1:我的课桌有9拃长

生2:我的课桌比3个文具盒长一点

生3:我的课桌比4本数学书多一点

……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生:用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师:结果不一样,怎么跟王老师说呀?

生:可以用小棒,因为小棒是一样长的

师:看来,要想让测量结果一样,在测量时就要用( 同样长 )的工具,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标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只要学生能体会到“只有用同样长的工具测量,测量结果才会一样”就可以了,虽然学生还不认识长度单位,但学生对标准已经有了感知,对标准产生的必要性有了体会。】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国际上通用的,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标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师:因为是国际上通用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cm,是英文centimeter的缩写,厘米使用来测量长度的,所以也叫作“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所有计量单位本身都是一种规定,“数学规定”的教学是不需要启发和研究的,比如为什么叫厘米?为什么1 厘米是这么长?这些探讨都没有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区别开什么材料值得启发、什么材料只需要识记,这十分重要。】


二、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1、认识“尺”

师:在哪里见过厘米?

师: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就在尺子上,拿出自己的尺子,同桌合作观察,有什么共同点?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我把不同的尺子放大后拍成了图片,说一说你刚才发现了什么?

生1:都有0、1、2、3……

师:这些数字叫做“刻度”。

生2:还有很多线。

师: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仔细观察比较长的线有什么特点?

生3:都对应着一个数字

师:两个数之间或者两根线之间就叫做“一大格”。最左端的线对应的数字是(0)这根线叫做“0刻度线”,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起点

师:没错,0刻度线的左边没有刻度,刻度从0刻度线开始,0刻度线就是起点。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尺子并不陌生,但他们大多数情况是用尺子画直线,并没有深入认识尺子的原理,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有仪式感地认识尺子,发现款式不同的尺子有相同的特点,都有刻度、刻度线、一大格、0刻度线等信息,为后续使用尺子做好铺垫。】


2、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1)比一比,初步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你们猜一下,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长?

     明确:从刻度0-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师:大拇指指向刻度0 ,食指指向刻度1,说,你们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捏一捏,第二次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学具盒里有一个1厘米长的小棒,在尺子上比一比。

师:像这样轻轻捏住,再把它慢慢地抽出来,1厘米还在吗?

两根手指之间的缝隙长1厘米。

师:玩游戏:用左手比划出1厘米,再用右手比划出1厘米……

(3)看一看,第三次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

明确:尺子上每一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4)找一找,第四次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大约是1厘米;找一找身体上、课桌上、教室里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大约是1厘米。可以离开座位找一找。

【设计意图: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所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表象这个环节分为四个层次来完成,一是借助尺子认识标准的1厘米,用两根手指卡出1厘米的长度,让尺子上的“静态”1厘米变得“鲜活”起来。二是借助小棒,通过“抽出来”“放进去”这样一些列有趣的活动,让“鲜活”的1厘米变得“生动”起来。三是再次观察尺子上还有哪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由“动态”再回到“静态”,发现尺子的构造其实是由多个1厘米组成的,感知“度量”的本质就是被测物体包含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四是借助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帮助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四个活动,多感官参与,学生脑海中的1厘米表象已初步建立。】


三、自主探索测量方法,体会度量本质

1、寻找尺子上的几厘米

师:仔细观察直尺,除了1厘米,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

生:刻度0-2;1-3;2-4……

师:刻度0-2的长度为什么是2厘米?

生:因为0-1是1厘米,1-2是1厘米,1加1等于2厘米

师:能找到3厘米吗?

生:刻度0-3;1-4;2-5……

师:为什么刻度0-3是3厘米?一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指一指。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

2、判断彩石的长度

师:快速判断彩石的长度,怎么判断这么快?

生:抄的答案,就是从0-5是5厘米,从0-3是3厘米,从0到4是4厘米,也就是从0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测量长度是指运用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长度比较,从而得出测量结果的过程。学生通过找尺子上的几厘米和判断彩石的长度,再次感受测量的意义和本质,意义就是将被测物体的长度与尺子上的刻度进行重合,本质就是看被测物体中含有几个1厘米,帮助学生发展“量感”。】


3、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借助小棒,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1)估计

师:估计一下,这里面有几个1厘米?

(2)自主测量

师:用尺子量一量,看一看你的估计准不准确。

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是9厘米。

(3)辨析

师:你们用你们的尺子,我用我的尺子(米尺),你们猜,我的测量结果会不会是9厘米?

生:有可能比9 大,也可能等于9,还可能比9小。

师:(投影对比不同的尺子)发现:虽然尺子的长短、形状不一样,但是刻度是一样的,1厘米的标准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对厘米已经有了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接下来就是测量方法的探索,这个环节分两层:一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二是自主探索测量长度的一般方法,即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4、丰富测量方法,再次感知测量的本质

  师:同学们都会测量了,李老师聘请你们为小老师去动物学校看一看,他们的测量对不对?

(1)第一幅图的主要错误是铅笔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对齐。

(2)第二幅图是正确的。

(3)第三幅图是因为从刻度1开始测量,最后到6应该是5厘米。          

师:快速判断对错

生1:又对又错……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1:不从0开始是可以的,但是应该算一下,6-1=5,是5厘米,6指的是从0-6是6厘米,1指的是从0-1是1厘米,6-1=5 指的是从刻度1到6是5厘米。

师:我明白你说的又对又错是什么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这种测量的方法是正确的,但是测量的结果是不正确的,对吗?

生1:是的

师:有没有别的方法也能证明是5厘米?

生2:从0到5是5厘米,从1到6和从0到5是一样的。

生3:还可以数,1-2是1厘米,2-3是1厘米,3-4是1厘米,4-5是厘米,5-6是1厘米,有5个1厘米就是5厘米

师:看来,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也可以,就是再计算一下或者数一下就行。

【设计意图:鼓励测量方法多样化,关注测量的本质。会自主测量,也会解释别人的测量方法,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丰富测量方法,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四、尝试画指定长度的线

1、明确活动要求




2、自主活动

生:老师,我是横着画的,我是斜着画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会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由量到画,在量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测量方法以及对厘米的认识。学生在画线的过程中,出现了方向各异的线,但都是4厘米,通过画不同方向的线,再次明确“度量”的本质,即包含几个1厘米,在画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使用的是1厘米长的小棒,4厘米就画了4次,虽然线不是那么直,但说明学生的“量感”已经建立。】


五、前后呼应,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学了这么多的本领,那课桌的长度会测量了吗?怎么测量?

生:可以用尺子量,只不过量完以后还要加起来。

师:如果你们的尺子再(长)一点就好了,(出示卷尺)我们可以用更长的尺子来测量。

师:刚开始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得到了很多结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统一了标准,最后得到了一个唯一的结果。

师:最后,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要让学生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统一长度单位的便捷,最后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培养学生总结、反思以及质疑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不局限,认识了厘米,还有没有其他的度量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等,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有你想看的精彩





分一分(一)---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111)


分一分(二)---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112)


比大小---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113)


吃西瓜---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114)



执教:李琼

制作:尚腾

编辑:张静







张静数学空间
老师把自己当成儿童,数学课堂与儿童的脉搏一起律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