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去图书馆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体会方向与距离对确定路线的重要作用。
2.在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知识的价值。
学生已经学习了两种方法表示物体的位置,一种是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另一种是用“东、西、南、北”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所以今天在导入时,我请学生回忆了他们曾经学过的方位词,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复习完生活中的方位后,我带领着学生过渡到地图上的方位,师生一起完成了方向板。完成之后,我又带领大家一起做了表示方位的动作。虽然课堂时间很紧张,我还是拿出了时间让学生用动作去体会方位,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导入的最后一个阶段,请学生以商场为中心,说一说其他建筑物在商场的什么方向时,我就清晰地看到了学生运动肢体语言去感受方位的过程。
“输出为本”教学模式强调我们要提出真实的问题,“笑笑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就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课的后半段,“笑笑看了很长时间的书,天黑了,要回家了,她怎样才能走回家呢?”也是一个基于现实情境的真问题,学生正是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描述,如何画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体会方向与距离对确定路线的重要作用,体会“原路返回”时方向相反和距离不变。可惜,第一个问题在处理时,“笑笑要怎么走”代入感不足,如果学生站在笑笑的立场上,应该更易体会到起点相同,方向相同的两段路其实就是同一段路。
怎样才能说清楚每一条路线?三点:(1)要走的路线由几段路组成?(2)每一段路朝什么方向走,从哪里走到哪里?(3)每一段路要走多少米?关于(1),学生可能出现分歧:有的认为去图书馆的路线由4段路组成,有的认为由3段路组成。究竟谁说的更合理,应取决于途中拐弯(即改变走向的次数,事实上途中拐弯了2次,所以说路线由3段组成更合理。这是教学指导用书上的原话。正是因为看到了这段话,我在处理时就重点关注了“几段路”,因为有两条线路可以供选择,并不难,我在下面听同学们交流时,没有哪个人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就把关注点落在了“几段路”上。我处理的不太好,还是应该先明确,有两条路,再交流每条路可以分为几段。在这里交流的不太好,四段路的说法对不对?我觉得还值得考虑,我不应该直接把4擦掉,这是学生的观点和认知,也是对的,只不过表述起来比较麻烦,站在儿童的视角,要允许他们有一个从麻烦到简单的描述过程,不应该在这里花费过多的时间, 应该把精力用在方向和距离上。
借助图画的方式,从多角度探索描述路线图是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我找了六位同学的作品,分别从板书和实物投影上进行了展示。第一位同学展示了第一种路线,方位和过程都说的很好,在这里我也补充了“四段也是对的”,认可了学生的做法,同时优化了三段怎么说。第二位学生在画图时发现了第一个学生的比例不对,我认可了她的做法,也展示了她的图,同样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这里花的时间稍稍有点多,但我觉得这个点还是应该注意,虽然比例的知识是六年级才学,但这样的数感、量感的建立是要渗透到日常教学的细节中的;第三位同学的画,我一展示即过,回看时反思,此时,应该让全班同学把他的路线齐说一遍,把最重要的东西展示出来,重心稍微有些偏移了。第四位同学展示的是另一条路线,方向、距离都描述的非常准确,也只说了三段路,只是画图的细节还有些问题;第五、第六位同学都在自己画图时标出了方位,我特别让大家学习了这一点。
虽然我们前期的学习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学生带着任务去学,想办法说清楚笑笑从家走到图书馆的路线,有任务驱动,学生的输入就是有效的,他们边改边学,在画出、说出从图书馆到家的路线时,无论是画图比例、描述规范、方向距离的表述,以及加上方位,他们都展现出了巨大的进步。在这里,我也关注到了让学生多说,把前面的只有个别人说,而缺全班说稍加弥补。而在读路线的过程中,对原路返回时“方向相反,距离不变”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学会了如何去说方位和方向;
我收获了说方向的时候还应该说距离;
我知道了说路线的时候要说起点和终点;
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升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太阳的方向来确定东南西北;
如果描述不在正东北或西北方向,怎么样能描述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有你想看的精彩
执教:张静
制作:尚腾
编辑: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