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四年级---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家常”课(329)

教育   2024-10-31 10:51   陕西  




   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学习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01
观察点一:大量举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这部分做得好的地方:1.课本上给出了四组算式,学生通过观察,他们初步感知到了交换两个加数或乘数的位置,但和或积不变。但是仅凭这几道等式,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继续仿照,并说明自己这样写的理由。通过大量的举例,使学生自然而然得出: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2.在举例的时候,刻意的找了一些扩大数的范围的例子,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原来大数的加法和乘法也符合他们的发现。这个环节也有不足的地方:1.有的话没说透。例如:在让他们仿写之前应该问一句: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这样他们就知道了想得到一个规律,一定是通过大量的例子得到的,仅凭几个算式是不能够说明的。2.课堂中虽然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了准确描述,但是说的不够充足,所以到课堂的最后还有孩子说的不够清楚。

02
观察点二:学生的思考

在上课之前,一直在思考怎样呈现这节课,因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同构的,所以想把这节课拆开,先探究加法交换律,再通过“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这一问题让孩子对乘、除、减里是否也存在交换律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所以就仍遵循课本的顺序并预设了在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全部研究完,再引出“减法和除法也满足交换律吗?”这一问题。但是其实学生在刚开始就进行了思考。有一个女孩在我准确表述完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时候,进行了举一反三:老师,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因为在加法里这两个数都叫加数,在乘法里都叫乘数,所以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不变,但是在除法里它们一个叫被除数,一个叫除数,所以交换它们的位置结果就不相等了。其实在听到这个解释的时候,我的内心还蛮激动的,感觉到了在孩子的世界里的理解这么简单,但是这样的理解也确实很有道理。也感觉到了学生的思考一直在课堂中发生,作为老师一定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否则会错过很多思考的闪光点。

03
观察点三:越辩越明

学生在探讨除法里有没有交换律时产生了分歧:1.有学生举例135÷5和5÷135,这个孩子一直认为得数是一样的。她的问题是没分清楚除和除以的区别,我在课下也问过这个孩子,她说是课外班老师讲过,但是自己没有搞清楚,所以就觉得135÷5和5÷135的结果是一样的。听完她说的,我也在思考自己在平时的教学概念课,一定要从本质让学生理解。2.有学生认为11÷11=1这个算式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就满足规律。那如果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a÷b=b÷a,a和b可以是任意数吗?当然不可以,必须是相同的数。3.这时就有学生又有想法了:老师,可以是不同的数,0÷1=0,交换被除数和除数的位置还是0。可是立马有同学就发现了,交换位置后0就变成除数了,0可不能做除数,看,孩子们在这样的讨论中越来越清楚除法是不满足交换律的。

04
观察点四:我的反思

在课堂中如果学生的回答出现偏离或者是出现错误,一定要及时把他们拉回来。今天的课堂中有两个孩子一直在纠结乘法的意义不同,因此老师一定要快而准的找到问题的关键,乘法交换律中,虽然两个乘数的位置交换会让乘法的意义不同,但是他们的积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重点偏移的问题。



我们上的是一节“家常”课,可能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有你想看的精彩




《多元智能进课堂(一)》二年级---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家常”课(19)




执教:周庆珍

制作:尚腾

编辑:张静






张静数学空间
老师把自己当成儿童,数学课堂与儿童的脉搏一起律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