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课本的环节,完全使用课本上的问题串,这样的课上出来效果如何?我们一直在尝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生活中的比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比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而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长方形”像不像”是引入比的现实来源,长方形的形状特征可以用它的长和宽的两个对等的量来刻画,也就是两个量的比。所以在本节课,我还是用“家常”课的理念,不改变课本的情境和环节,找到的核心问题就是书上问题串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你能通过研究这些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说出像和不像的原因吗?第一个只是引入,第二个才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这样的思考问题后,学生的输入才是更有效的。
当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后,大部分学生是顺着一般的思路,认为B、D与A比较像,但还是有一个学生认为C和E也是淘气,也是像的。这需要学生从几何角度去探究,我没有急着否定他,而是引导着其他同学与他一起感受,虽然还是那个人,但是照片确实是变形了。
上一个单元在设定输出问题时,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我的问题有时比较大,今天却问的很具体:你能通过研究这些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说出像和不像的原因吗?这个研究要让学生从几何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比,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还是很难的,上一单元我们每一次在前期的讨论花费的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反而不够充分,所以这节课的问题要直入主题,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发现。
我们的学生用到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第一个学生分析各图形之间长的关系,宽的关系的方法,得到了宽和长的比;第二个学生找到出每一个图形宽除以长的结果,发现和A结果相同的就像,不同的就不像;第三个学生找到的是每一个图形长除以宽的结果,也有着数据不同,但意义相同的发现。出现了长和宽的比,又出现的宽和长的比,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我觉得是正常的,因为给了学生空间,学生有着不同方向的思考,顺应学生的思维,展示每一类思考是有必要的。
在比的概念出现之前,我增加了一个输出的问题:你能否在格子图上再画出一个具有图片A这样关系的长方形?虽然用时较多,但这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例证,加深他们的直观体验,进一步发现长方形的形状可以用它的长和宽的两个特征量来表示。这也是教学指导用书对大家的提示,我觉得这个环节特别好,虽然“比”还没有出现,可是学生已经用“比”的思想去解决问题了。我们的学生说出了很多不同的长方形的画法,其实这个说和画的过程,就是感受到长是宽的1.5倍或宽是长的2/3的过程。
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正方形和圆面积的比是4:π;
在圆中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和圆面积的比是2:π;
在比赛中的比,是不能约分的,而且可以有0:0,和数学上不一样;
4:6就等于4/6,给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就得到了2/3,所以比值就是2/3;
我发现把一个除号拆开有两个部分,(他盖住中间的线)这就是比,(又盖住比)这就是分数线,它们都代表除以。(同学们忍不住给他鼓起掌来)
我们上的是一节“家常”课,可能还是准备不充分的家常课,但是很鲜活,很真实,把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可能会更有利老师们的思考和批评,如果能为老师们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一点点帮助,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尊重儿童视角,构建生本课堂,
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感谢观看。
有你想看的精彩
《分数的大小》五年级---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214)
《最小公倍数》五年级---张静名师工作室系列精品课(213)
执教:张静
制作:赵茜 尚腾
编辑:张静